关于人类行为原因的整合

2009-01-14 09:35
学理论·下 2009年12期
关键词:心理机制遗传文化

廖 飞

摘要:有关人类行为的原因,在心理学上,各个心理学派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他们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本文从进化心理学、人类行为生态学、文化心理学、社会生物学及基因—文化共同进化说等几个方面对人类行为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略加评述与整合。

关键词:行为原因;心理机制;遗传;文化

中图分类号:B84-06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2—0067—02

婴儿饿了就会哭;手在火炉边烧着了就会缩回来;中国人见面的礼节是握手,西方人是拥抱;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中国北方人习惯吃面食,南方人却喜欢大米;等等,同是一个地球上的人,可他们所表现出的行为却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对于这种人类行为的发生及差异的原因,在心理学上,各个心理学派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他们各执一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进化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关心心理与行为产生、发展的历史。也就是说对心理和行为的理解采取的是“过去式”。进化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祖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复杂的生存环境,已经形成了形态各异的神经环路(neural circuit),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神经环路就表现为各种心理机制。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心理机制所决定的。没有心理机制就不可能产生任何行为。[1]我们祖先在当时有多少适应问题,就会形成多少心理机制,并且这些心理机制都是具体的、特定的。每种心理机制都有各自不同的程序与功能,各自负责解决某一特定的问题。进化心理学家认为,我们的行为就是由这些领域特殊性的心理机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认为要产生行为,首先要有相应的心理机制的存在,这样人才能接受环境输入的信息,并通过一系列的决策或计算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以产生明显的行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心理机制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心理机制是解释人的行为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进化心理学家对人类行为的这种解释却无法解释现代人行为的多样性、新颖性与复杂性。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生活是我们祖先生活中所没有的,那么现代人所表现出的行为的心理机制在祖先时代是不可能形成的,而用祖先时代形成的心理机制来解释人类的所有行为显然是不攻自破了。同时,早已进化的心理机制对复杂多变的现代生活也并非都是适应的。所以进化心理学家用祖先时代形成的心理机制来解释人类行为的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二、人类行为生态学

人类行为生态学的中心假设是物理与社会环境影响行为决策,这些反过来又产生了文化的差异。[2]人们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对此所做出的反应和所采取的生存方式也就不相同,由此也就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和行为方式,而这反过来又影响文化的形成与构建,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例如,生活在丛林、山区和沙漠中的游牧部落,为了能在他们所处的恶劣环境中生存,需要一些特殊的技能,并由此形成相应的文化心理。

人类行为生态学与进化心理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人类行为生态学关心的是当前的行为策略是否是适应的。它认为人天生就是用来运用各种可能的行为策略来对他的整个一生的繁衍进行最优化和处理各种可能遇到的意外事故。人类行为生态学总的假设是人类的行为在当前是灵活的、适应的。因为我们当前的行为策略是被总的目标机制设计好的,这种目标机制有能力对相当大范围的环境做出灵活反应,以使我们当前的适应性达到最大化。”[3]而进化心理学关心的是行为策略在祖先时代是否是适应的。“他们认为我们当前的行为策略是特定的目标机制行动的结果,这种机制是祖先在远古时代为了使他们的适应程度达到最大化而形成的。他们认为在当前似乎是不适应的但在祖先的那个环境中却被认为是适应的行为。”[4]“对于人类行为生态来说,作者们所持的观点是,我们倾向于学习在当前是适应的行为;而对进化心理学来说,作者们所持的观点是我们倾向于学习那些在祖先的环境里是适应的行为。”[5]

三、文化心理学

文化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行为是文化历史的产物。人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的,文化是人的生存或存在方式。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就其产生和发展来说,都是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之中的,都要受到具体的文化因素的制约,都打着特定的文化烙印。因此我们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就必须以其生活的文化背景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人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对它的适应和生存方式就不同。例如,从美国的社会情况来看,人们愈来愈强烈地意识到心理和行为的种族与文化差异的存在。研究发现,不同种族的移民在归因理论、道德评价、分类和相似性判断、学校学习过程及在对困境的生理和心理(情绪)的反应系统等方面存在十分明显、系统而突出的种族与文化差异。例如,健康调查表明,一些种族的人好像比其他种族的更可能体验到并说出某些心理障碍的身体症状。这种种族差异不仅表现在症状本身,而且表现在患者的自我健康评估与医生对其体检后所做的健康评估的差异上。某些种族不愿意宣称自己很健康,他们在家庭其他成员患病时也会感到自己有病,而很少觉得自己健康状况良好。还有,如中国人忌讳说自己及家里人很长时间没病,而另一些种族的人则不会如此。[6]

不同文化中的人心理和行为存在很大的差异,要正确地说明、理解和解释他们,就必须深入到文化中去,以文化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辛哈(Sinha.D.)指出:“人的行为有很大差异,即使是像打嗝、打喷嚏这样的简单行为,在世界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意义,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在印度和其他一些国家,餐后打嗝表示对主人的丰盛餐宴的满意或恭维,但在西方则普遍认为它是粗俗无礼的行为。……为了理解人们的反应,他们在其中发生的语境是重要的。”[7]这就是说,要正确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必须了解和理解文化。人所生活的文化环境是人们行为的无形的指挥棒。尤其是当一个人从异地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那么这个人的行为“让位于当地的文化传统可能是最好的适应策略,哪怕是那些传统是不适应的。这是因为不能依附于文化标准的适应代价可能很高。”[8]在某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哪怕是像习惯包括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社会风俗、惯例等都符合生成复制基因的4个条件,它们通过“生成复制”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9]

四、社会生物学

遗传决定论是社会生物学的核心理论,认为不仅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是由基因决定的,而且人类的社会行为也是如此。它试图从人的生物学基础出发理解人,认为人性根植于人的生物性之中,企图证明人类行为的遗传制约性。威尔逊(E.O.Wilson)在《论人的天性》中指出,不仅人类的攻击行为、利他行为、侵略行为,而且连男女不平等、同性恋、统治与被统治等行为,都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是本能的反应。他还指出,人类的宗教、文化特征、伦理和对美的认识,都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他用生物进化的观点解释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尽管后来威尔逊也承认,人类社会沿着一条双重的轨道向前推进,即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社会的文化进化。但是,他说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变化,文化进化如何迅速,人类的基本天性如攻击性、性欲求、利他主义和宗教信仰等都是不会改变的,因为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是不会改变的。

这种生物决定论否定了后天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与影响,也否定了人类对环境的主动应变、适应与改造能力。虽然“人是由生物的东西所组成,这些生物条件也足以使有思想有意识有经验的人的生存,然而,这些生物条件并不能对个人现象如经验、思想或为某一个原因的行为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因为至少有些现象用生物学上的词语来解释显得很缺乏,它将会存在上位解释空间。”[10]所以,这种用对生物运动起作用的规律来解释人类社会现象显然是不合理不科学的。

五、基因—文化共同进化

基因—文化共同进化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基因与文化共同进化的产物。人类的行为既受到基因遗传的先天影响,也受到后天生活的特定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是基因与文化交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复杂的心理状态来源于生物的和社会学上的压力的结合。”[11]“然而,这里有人就要担忧了:生物进化太慢太稳定,而文化进化太快太善变,虽然有时也有例外,但作者们承认在大多数时候,文化进化无疑超过了生物进化。就如他们所看到的一样:在最近2500~4000年里,人类进化的主要形式可能就是文化的进化。但他们说这并不意味着相互作用终止了,它只是把进化反应转向了文化领域。”[12]

“基因—文化共同进化理论融合了其他几个领域的观点与方法,并且依靠了严格的数量化分析。”[13]它是这几个理论中较为完整而科学地论述了人类行为原因的理论。然而,该理论在阐述共同进化时,更倾向于自然属性和生物属性在人的心智进化中的主导作用,把人的问题和社会问题生物学化,把文明表现的各种形态都归结为个人的语义记忆,文化的进化归根到底取决于生理过程。这样,共同进化论也就最终滑向了基因决定论。例如,威尔逊在《生物亲和本能》中就认为生物亲和本能不是人的自我意识增长,自我完善过程和培养乐天世界观方面努力的结果,而是某种先天的、通过遗传渠道代代相传的人的属性。[14]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我们不能只采纳一家之言,而是要把他们综合起来,扬他家之长而补己之短。人类行为的原因不是某一方面单独作用的结果,它既要有先天的生物学基础,受遗传基因的影响,又会受后天的生态、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朱新秤.进化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3][4][5][8][11][12][13]:SALLY FERGUSON.Integrating evolutionary approaches to human behavior.Biology and philosophy 18: 589—598,2003.

[6][7]李炳全.文化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9]G.M.Hodgson,T.Knudsen.Information,complexity and generative replication. Biol Philos 2008,(23):47-65.

[10] Martin Davies. Interaction without Reduc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 and Sub-personal Levels of Description. Mind & Society,2,2000:87-105.

[14]彭新武.评当代关于共同进化的几种理念[J].哲学动态,2008,(8).

(责任编辑/王丽君)

猜你喜欢
心理机制遗传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谁远谁近?
为什么他们这么会唱?别闹!音乐细胞需要遗传的!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浅析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