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光欣 赵 霞
[摘 要] 东营作为黄河三角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发展模式、历史传统、风土人情塑造着魅力十足、充满活力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即东营文化。在当今社会发展的“文化力”作用日益凸现的时代背景下,准确规范命名东营文化,认真梳理东营文化的内涵与特色,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提升东营市的整体文化品位和文化形象,对于促进东营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东营文化;黄河口文化;区域文化;东营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09)06-0036-(05)
一、关于东营文化的命名问题
作为人类历史地形成的生存方式,文化是一种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也是一个难以准确界定的概念。广义上,通常把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称之为文化,它包括器物、制度、行为、观念四个层面。狭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创造和积累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精神成果,即观念文化,而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往往是一个民族或区域文化中“最稳固”的核心内容。这种观念文化通过物质产品、工具技术、制度规范、宗教信仰、语言习惯、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来。无论从整个世界还是中国的情况看,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性(实际上,文化的民族性差异除了遗传因素外,也更多地与地域差异及其对生活方式的长期影响直接相关),由此也构成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多元文化景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文化特征在地理上的分布,构成区域文化的差异和多样。笔者讨论的东营文化是一个区域文化的概念,属于文化学上的亚文化范畴。文化首先是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人类适应和利用自然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特定空间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是形成文化差异性的前提。特别是在文化初创时期,人类对环境的依赖性还很强,特定的自然环境往往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了特定的宗教信仰、语言习惯、文学艺术、风土人情等,并且在与外来文化的交往中,积淀形成了具有各自区域特点的文化形态,它对内具有共性,对外具有个性。如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等,主要是以区域(地域)来标识的,今天人们常说的东北文化、上海文化、岭南文化等也是以区域(地域)来命名的。由于现代社会治理中行政区划所形成的地域或区域界限,所以,现在人们经常提到的区域文化类型基本上与行政区域是一致的。
作为区域文化的东营文化,首先是建立在东营这一自然地理区域(即黄河三角洲)基础上的文化形态,但是,黄河三角洲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地域性概念,与东营的地域范围并不完全相同,今天的东营首先是一个行政区划的概念,因此,所谓的“东营文化”实际上是指以今天东营市(所辖东营区、河口区、广饶县、垦利县、利津县)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并积累起来的文化,是世世代代生活于这一区域的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样式,如群体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精神面貌、情感心理、语言习惯、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等。这一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文化遗迹和文化传统(如齐文化及其遗迹)也自然成为东营文化的历史渊源。基于这样的分析,以“东营文化”来命名东营这一区域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样式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
东营是万里黄河入海的地方,是黄河三角洲的主体部分,又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影响和构成东营文化内涵和特色的主要因素包括黄河及其入海口、海洋、油田以及历史上的齐文化等,因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命名,如黄河文化、黄河口文化、海洋文化、石油文化等,人们也经常从这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认识和把握东营文化,由此也导致目前在东营区域文化的命名问题上显得比较混乱,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明确的概念。在这些概念中,黄河文化、海洋文化、石油文化显然都不足以准确全面地概括东营这一区域的文化内涵,而“黄河口文化”这一概念因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识别性而为人们所常用,甚至已经形成“东营文化”就是 “黄河口文化”的认识倾向。但是,笔者认为,以“黄河口文化”命名东营文化,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无法与相邻的同属黄河三角洲的其他地市相区别,不能凸显东营区域文化的独特性、识别性,也无助于提升东营市的知名度和区域竞争力。实际上,由此引发的笔墨官司和利益冲突已广为人知。二是 “黄河口文化”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是与黄河、黄河口自然地理环境有关的文化现象,它只是东营区域文化中的一部分内容,而无法概括这一区域文化的整体内涵,且容易引起误解,以为东营文化只是黄河口、渤海边的自然风光。所以,以“黄河口文化”来命名东营区域文化是非常不恰当的。
笔者认为,应该明确以“东营文化”这一概念来概括和描述东营市所属区域内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类型。理由有三:第一,就像把东营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境界命名为“东营精神”一样,可以顺理成章地把东营区域内的文化命名为“东营文化”。这种与行政区域范围相一致的命名方式符合目前省内外通行的做法,简单方便,容易识别。如同人们常说的青岛文化、烟台文化、济南文化一样。第二,这一命名可以概括东营文化的全部内涵,那些具有地域特色的黄河文化、黄河口文化、海洋文化、石油文化等,都可以看成是东营文化的构成要素和重要特征,就像人们可以把海洋文化看成是青岛文化、泉城文化看成是济南文化的重要特征一样,也有助于克服当前东营文化命名上的混乱现象。第三,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命名,对外有助于增强东营市在全省乃至在全国的知名度,提升东营市的整体文化形象和文化地位;对内可以进一步增强东营人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东营市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开发奠定共同的认知基础。
二、关于东营文化的主要内涵与特色
从区域文化的影响因素看,东营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文化形态,自然环境方面的临(黄)河傍(渤)海、黄河口湿地生态、区位特点,历史方面的齐文化、孙子文化、革命文化,经济方面的石油开发及其相关的产业结构,社会方面的移民、城乡分布等等,都是东营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点:
(一)以河海交汇为特色的河口、海洋文化
东营是黄河流经的最后一个地区。近代黄河三角洲是黄河自1855年从徐淮流入山东大清河入海以来形成的新陆地,它以垦利县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到支脉河口,面积5.400平方公里,其中95%(5.200平方公里)在东营市所辖区域,再加上其南部与泰沂山麓冲积平原相衔接的2.853平方公里,构成了东营市的全部行政区域。东营市地处北纬38°上下,气候适中,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从地理区位来讲,内控黄河、外濒渤海,是环渤海经济圈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还是东北经济区与中原经济区的中转站,具有依河傍海的显著的区位优势。
古老的黄河历经惊涛骇浪的万千跌宕,越过九曲连环之后,在东营融入大海的怀抱,形成了“黄河入海”与“海纳长河”这一河海交汇的壮丽自然景观。奔腾不息的黄河同时携来九省区的沃土沉沙,以河的粗犷豪放和海的浩瀚博大,造就了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黄河三角洲。黄河入海口附近的黄河三角洲保护区总面积达15.3万公顷,是中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靓丽独特。广袤的草场、浩荡的天然苇荡、成片的天然柳林、“红地毯般”的滩涂植被和名目繁多的珍禽鱼类,构成一幅和谐的自然风景。而那些为改造盐碱、治理黄河、预防海浪而修建的堤防工程、种植的人工防护林,还有四处林立的钻塔和昼夜转动的抽油机,又为宁静的黄河口增添了几分人文景观。古老的黄河与开放的大海的交汇、造化的神奇与人化的成就互补,塑造出这一地区动静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景观,也赋予东营文化以黄河文化与海洋文化交融共生的特点,黄河那种历久弥坚、自强不息、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气势给予东营人开拓创新的精神气质,大海那种容纳百川、胸怀宽广的气度又给予东营人开放、包容的情怀。可以说,正是河海交汇及其所象征的精神特质,构成了东营文化的自然基调和显著特色。 (二)以齐文化、兵文化为源头的传统文化
东营又是一片古老的陆地。早在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东营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境内现存有属大汶口文化范畴的傅家遗址、春秋时期兴建的柏寝台(亦称桓公台)、南宋大殿等文化遗迹。东营文化的源头是齐文化。齐文化即东夷文化,它起源于太昊、伏羲之世,发展于神农、少昊之世,充实增华于太公、桓公之世,繁荣鼎盛于田齐之世。齐文化以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为本,以务实求功为用,是先秦文化的核心与精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文化以其所具有的开放性、包容性、进取性和“重商尚武”等特点深深影响了一代一代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人们。姜太公“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农工商并举,齐国才由地薄民寡的小国一跃而成为经济富庶、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管仲四民分业,把商人提高到与士、农、工同等重要的社会地位,推行了一系列轻税免税措施和为外地客商修道路、建驿站、免费提供食宿等热情服务措施,齐国才出现了 “来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商贾归齐如流水”的经济繁荣局面。今天这一区域工商业的发达依然受惠于历史上齐文化重视商业、重视商人的传统精神。如改革开放以来,广饶县大王镇企业家群体的崛起及其所产生的广泛的社会影响,便为此提供了生动而典型的例证。 这里是《孙子兵法》这一“兵学圣典”的作者孙武的出生地,成就了这一地区源远流长的尚武重军(事)的传统,历朝历代涌现出大批的军事家和杰出将领,也包括现代战争中国共双方的众多知名将领。[1]无论是重商的价值观,还是兵法中的谋略,都可以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切实的应用和发扬。
这里还是山东地方戏曲——吕剧的故乡。清光绪二十六年,时殿元等人将琴书《王小赶脚》由坐唱改为化装演出,形成吕剧雏形,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地方剧种,并跻身于中国地方戏曲艺术之林。[2]
东营还拥有光荣的革命文化传统。早在20世纪初,这里就开始播撒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建立了党组织。1923年广饶人延伯真经邓恩铭、王尽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又有多人加入党组织。
延伯真返回家乡宣传马克思主义,1925年建立了广饶延集村党支部、刘集村党支部,成为全省最早建立农村党支部的县份之一。现存东营博物馆的国内最早翻译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就是这一时期流传并历经磨难而幸运保存下来的珍贵历史文物。抗日战争时期,以广饶为中心的清河区(渤海区)革命根据地是山东人民抗战的大后方之一。在1960年代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过程中,东营人民的积极支援和无私奉献同样是这种革命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扬。这些都融入到东营文化的基因之中。
(三)以石油(企业)文化为代表的现代工业文化
东营市以自然资源富饶而著称,因石油开发而命名。1961年4月16日,石油工人在东营村打出了第一口油井,揭开了地下油田的神秘面纱,并以这个小村的名字命名了这座城市。胜利油田从1960年代大规模开发,到目前建成年产原油2.600万吨的全国第二大油田,东营市就是伴随着石油开发而发展起来的。东营各地随处可见的钻塔、抽油机和输油管道,显示着东营市与石油开发、东营人与石油人水乳交融的关系,这里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社区风貌、居民生活、文化传统等等,无不深深打上了石油开发、石油企业的烙印,是一座地地道道的石油城。[3]正是石油开发提供了打破黄河三角洲人们原始宁静的生活样式的契机,才使东营文化一开始就超越了自然经济和农业社会意识,在现代工业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所以,石油开发建设及其所代表的工业文明因素深深地嵌入到东营文化之中,成为东营文化的核心要素。
伴随石油开发而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为这一地区带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元文化因素;工业文明所代表的科学理性、规范秩序、求真务实精神及其崭新的生活方式,为东营文化注入了更多的现代性因素;石油工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行业精神,又塑造着东营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创新的石油企业文化继续为东营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因素和发展活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东营市作为全国为数极少的拥有全国重点大学的地级市,大学文化同样深深影响着区域文化,成为东营文化的独特风景。中国石油大学从1969年自北京迁校以来,在东营办学已历40载,作为这一区域的文化高地,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教师,大学科学研究所传播的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以及多年积累起来的高雅深邃的大学文化,已经成为东营文化特别是东营城市文化中的重要因素,潜移默化地提升着东营文化的品位,也必将继续影响东营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这样,石油(企业)文化、大学文化与区域文化融合互动、协同进化,构成了东营文化的主体和发展的源泉。
(四)以移民文化为特征的多元文化
东营地区在历史上因其地处偏远,又多为新生土地而成为各地移民的重要目的地。战国时期,人们开始在此“伐薪煮海水为盐”。自明初以来的600多年间,黄河三角洲先后出现过三次移民迁入大潮:第一次是明洪武、永乐年间迁自山西洪洞与河北枣强的移民;第二次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来自鲁西和部分军队的移民;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开发建设,党和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向黄河三角洲大规模移民,组建农场、军马场、生产建设兵团等,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胜利油田开发建设又形成了一次移民高潮,大批石油工人、各地抽调的人员和转业军人参与油田大会战。除此之外,小规模的自发移民从未停止过。源源不断的移民给黄河三角洲的文化发展打上了一道浓重的多元文化烙印。以地名为例,黄河三角洲以“屋子”为后缀的地名,反映了移民“赶黄河”的游走式的农耕方式,这类地名多见于黄河口地区,如利津县的小街屋子、汀河屋子、陈庄屋子等。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移民,将各自的乡土文化带入黄河三角洲,它们在这里交流、碰撞、融合,使东营文化成为典型的杂糅融汇、兼容并包的文化“万花筒”,移民艰辛的生活和奋斗历程也为东营文化带来艰苦创业、兼容和谐、团结友爱的精神因素。[4]东营文化的多元性还表现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乡土文化与都市文化、企业文化与城市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的并存互补。多样性意味着生机与活力,多元性的文化形态塑造了东营人开放、包容的心态,也为东营文化提供了发展的动力。面向未来,东营人更要以开放、宽容的心态和全球化的视野容纳各种文化,吸引八方客商,实施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的发展战略,创造东营多元、大气、开放的文化品格。
(五)以青春开放为特征的现代文化
黄河三角洲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也是一片尚待开发的处女地,赶海造陆的黄河每年为东营带来的不仅是上万亩的新造陆地,而且也赋予这个地区以青春、活力、开拓的精神特质。东营市是在黄河三角洲昔日荒凉的盐碱地上平地崛起的一座年轻的新兴城市,至今只有25年的历史,正当风华正茂时。青春,意味着一切皆有可能。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投资环境、便捷的交通网络,为那些在这里投资兴业、寻求发展的组织和个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展示着区域发展的光明前景。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建设山东制造业基地、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使东营正处在发展的新起点上,就像早晨初升的太阳一样,东营人正以同样青春、开放和满怀希望的心态为美好的愿景而探索着。
总之,东营文化的基本格局是由齐文化、黄河及其入海口文化、海洋文化、移民文化、石油(工业)文化等融合而成的,是一种以齐文化为源头、以黄河口文化和移民文化为底蕴、以石油文化为鲜明特色的开放多元的现代文化形态,是中国多样化的区域文化中一朵艳丽而独特的花朵。当然,应当承认,东营市因为建市时间短、地理位置特殊、产业结构单一、区域认同度和知名度不高等原因,在文化积累、文化整合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多样的文化形态、丰富的文化内涵、统一的文化精神尚待充分挖掘和阐发。
三、关于东营文化的地位与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如此,对于一个特定的区域来说也是如此。当前,国内、省内各地市都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培育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增强区域文化影响力,实际上都赋予了区域文化以更突出的地位和更重要的作用。
经过25年的发展,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走在全省的前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人均储蓄、人均消费常年位居山东省前列。但是,相比较而言,东营文化发展程度严重滞后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即使在山东省内的地位也是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严重不相称的。当前,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已经列入国家和山东省发展规划,并进入实际的实施阶段。东营文化既是黄河三角洲开发的重要资源,需要加以开发和利用,又是黄河三角洲开发的重要目标,需要加以建设和创新。所以,系统梳理和总结东营文化的内涵与特色,明确东营文化的定位,统一东营文化的命名,对于扩大东营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民众对东营文化的认同感、以“文化东营”建设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强东营文化建设是推动东营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在东营市“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和黄河三角洲大开发的发展格局下,文化建设可以有效地改善区域文化环境,提升区域文化品位,培育良好的区域和城市形象,提高区域人力资源素质,增强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同时,作为经济成长的新的增长点,东营旅游、文化产业等体验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厚重的区域文化和文化创意能力作支撑。因此,在东营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区域发展的科技含量,而且也要重视文化创新,提升区域发展的文化含量。
加强东营文化建设是推动东营市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和谐社会是环境优美、生活富足、文化繁荣、社会安定的社会。随着东营市经济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特别是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加强文化建设,可以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东营文化建设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最终体现在居民的文明素质和修养上,其实质是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中,东营市已经总结提炼形成了“和谐、诚信、创新、卓越”的东营精神。围绕东营精神,需要进一步加强东营文化建设,拓展文化建设的内涵,如继续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信用东营”建设,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深化城市文化建设等,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素质。这应该是东营市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千古龙飞地,再起大风歌。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和黄河三角洲开发需要确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挖掘区域文化的特异之美,进一步培育东营先进文化,提升东营文化的品位,拓宽文化建设思路,为建设环境优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黄河三角洲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 张秀香,赵英秀. 孙武•乐安•广饶[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4-6.
[2] 邵梅.吕剧艺术未来发展的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4):53.
[3] 王舜增,赵海.东营市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3):35.
[4] 郑杰文.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特征[N/OL].光明日报,[2007-01-05].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3/5249725.html.
[责任编辑:夏畅兰]
Discussion on Theory of Dongying Culture
JI Guang-xin, ZHAO Xia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Dongying, Shandong 257061, China)
Abstract: Dongying, as a shinning pearl, li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ith unique natural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pattern, historical tradition,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The people here have created the charismatic and dynamic culture, Dongying culture, which has distinct cultural spirit and type. Culture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development. So it is crucial to name the culture accurately, study the meanings and features of the culture, reinforce self-awarenes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 the cultural taste and cultural image. This is also important for Dongying to achieve sustainabl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ake the lead in accomplishing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Dongying culture; the Yellow River Delta culture; areal culture; Dong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