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俄互办“国家年”的活动全面地推动了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俄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也成为高校俄语教育教学中关注的焦点问题。文章论述了要正确认识翻译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断地丰富翻译课程的教学手段和内容,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以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些方面的探讨将有利于我国高校俄语翻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俄语 翻译 翻译理论 翻译教学
[作者简介]韩振宇(1969- ),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翻译学。(吉林吉林136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俄汉语言文化对比与翻译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08-4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5-0095-02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交流多元化的快速发展,人类生活处在沟通、交流与互动之中。“21世纪将是人类文明飞跃发展的新世纪。在飞跃发展的实现中,翻译将起到非同小可的积极作用。”①翻译人才的培养成为外语教学领域中的一项举足轻重的任务。面对中俄关系蓬勃发展态势,尤其是互办“国家年”活动全面推进了中俄两国之间在政治、经贸、科技、人文等诸多领域的进一步的务实交流、发展与合作。但目前,俄语翻译人才的短缺、翻译能力和综合素质出现的良莠不齐的状况令人担忧。因此,要积极推动高校俄语翻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俄语翻译人才。
一、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翻译教学中理论知识的更新,落实好精讲多练的原则
翻译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为主,但任何实践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都是盲动的。翻译课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正确认识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翻译实践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增加‘劳动强度,只能依靠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理论指导。”②翻译教师要把翻译理论融会贯通在技巧和知识的传授中,使学生不仅知道应该怎样译,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译。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之后,在翻译实践中才能独立解决问题,提高翻译实践能力。在翻译理论的传授上,教师应与时俱进,有广阔的视野,及时吸收和消化翻译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当中。
20世纪50年代以来,翻译理论研究迅猛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思想、方法、研究的角度日新月异。谢天振以此为界限把前后的翻译研究作了对比指出,当代翻译研究呈现出三个根本性的突破。首先,从一般层面上的对两种语言转换技术问题的研究,深入到了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探究,提出了语音、语义、语法等一系列的等值问题。其次,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把目光投射到了译作的发起者、翻译文本的操作者和接受者身上。最后,把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研究者开始关注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因素。③总之,翻译研究的理论层面正在一步步提高,翻译理论研究的繁荣,必定要促进翻译教学的不断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我们在俄语翻译教学中使用的翻译教材,基本上还是20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初编写的教材。虽然当时的编者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注意到了新的翻译理论研究成果的运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观点和认识显现出不足之处,影响到了翻译教学,这就要求翻译教师应当开动脑筋,把适用于当前的翻译理论知识同现有教材有机地结合传授给学生。
重视翻译教学中的理论讲授,也是适应教学实际的要求。一般院校翻译课开设一年,每周2学时,大约72学时,可以说学时非常有限。让学生从有限的亲身实践中完全自主提炼出足够的翻译理念是不可能的,学校只能为学生提供经过实践考验的前人的“经验材料”,使学生开阔视野,获得解决翻译中种种具体问题的能力。因此,适当讲授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本科翻译课讲授的理论应具有指导作用,让学生通过适当的有针对性的翻译例证领悟所学的理论,并在自我实践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技能。
翻译课教学的这一改革也对翻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翻译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新的学科的今天,翻译教师不能单凭以往的经验教学,需要不断学习,以更新知识。翻译教师在吸收国内外译坛百花齐放的新论上,应“引进必须消化,择其善者,为我所用”。④翻译理论的选择,既要考虑到教学目的,又要照顾学生的知识结构现状,紧密结合翻译实践,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翻译能力。
二、充分认识实践的重要性,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完善翻译教学中实践的内容和手段
脱离社会实际的教学形同虚设,中外教育史中都有很多这方面的教训。就翻译教学而言,同样不能脱离社会实际,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社会现实的需求通过各种途径反映在翻译实践的对象上。21世纪是个信息化的社会,世界范围内的信息革命和高科技的发展使各国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随着社会的发展,翻译摆脱了单纯为文学服务的工具性、从属性的地位,已扩展到文化、经贸、外交、新闻、法律等诸多领域。社会对何种俄语翻译人才的需求,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教学效果。
翻译教学应当密切关注翻译实践的对象,不断充实和完善教学实践的内容。以往的翻译教材大都以文学作品和政论作品为主,很少有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而且选用的材料大都过于陈旧。因此,无论是例证还是练习,题材应当多样化,反映当代社会、科技、文化、外事、外贸、旅游和影视方面内容的素材应与文学作品共同成为翻译教学与训练的主体。虽然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使学生精通某一领域,但至少使他们尽可能多地获得各个领域中的基本知识,熟悉相关的文体,积累相关的术语,以便走入社会后能尽快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在教学手段方面,翻译教师应当适应新形势下翻译教学的需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翻译的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翻译课程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教师应加大把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传统翻译教学中去的力度。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电子信箱、电脑网络资源等现代高科技的运用,拓宽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新华网的俄语页面有双语平台这样一个栏目,是俄汉双语新闻对照,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语言来做翻译练习,自我检测,同时又能及时掌握鲜活的第一手语言材料。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信箱或者网络视频和教师进行交流。翻译课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变要求教师具有敬业精神,要投入更多的激情,不断更新业务知识、教育观念。
三、转变教育观念,发挥翻译课的功能,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翻译作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环节,要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是大有可为的。翻译课程作为外语专业高年级设置的必修课,需要一定基础的语言运用能力,翻译教学实际上是外语能力的整体教学。穆雷在《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一书指出:“据调查,对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来说,他们的外语水平主要体现在口笔译能力上,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最终都要从翻译能力上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翻译能力是学生外语语言和知识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的确,翻译水平的高低是检验外语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和归宿。
刘光准在《认清形势,转变观念,适应社会,改革创新——谈21世纪专业俄语人才的培养》一文中提到,以往只强调传授知识和训练熟巧,而忽略了培养能力和全面提高素质,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应树立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个性得以发展。他的这一思想虽然是针对俄语专业整体教学而言的,但对作为俄语教学终端的翻译教学而言更突显其重要性。
翻译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具有创造力的翻译人才应当成为翻译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应该营造一个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他们丰富的创造力,使学生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符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优秀俄语翻译人才,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的翻译质量和水平。本科俄语翻译教学工作已成为高校外语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艰巨重任。因此,翻译教师应担负起课程教学改革的历史使命,从宏观上转变教学观念,解决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微观上处理好翻译理论的传授以及翻译实践的内容与手段,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和设置教学内容,切实提高俄语本科生的实际翻译能力和水平。
[注释]
①刘宓庆.翻译教学:务实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5.
②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255.
③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24.
④蔡毅.谈翻译教学[J].中国俄语教学,199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