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外交”越来越务实

2009-01-14 09:35吴新明
党政干部参考 2009年12期
关键词:邦交国陈水扁马英九

吴新明

9月15日,第64届联合国大会开幕,台湾没有请所谓的“友邦”提交“入联”提案,这是17年来的首次。

从“重返”到“新加入”的嬗变

自1993年以来,每年联合国大会之前或期间,台湾都通过各种方式、以各种名义向联合国提案,要求重返或加入联合国。上世纪90年代,台湾正处于“亚洲四小龙”领头雁位置,李登辉自信心膨胀,为了搞务实“台独”,极力想加入联合国。当时台湾尚有50余个“邦交国”,每逢5月的世界卫生大会、9月的联合国大会,李登辉都大把大把地撒钱开路,鼓动“友邦”为台湾摇旗呐喊,当然无一例外都遭到大多数国家的反对。

陈水扁当政后,“入联”诉求更是荒唐,手段变本加厉。2003年,台湾要求联大决议确认“中华民国”(台湾)2300万人民在联合国拥有代表权,并采取适当措施执行这项决议。这是其首次在诉求中加入“台湾”二字。2006年,台湾又采取“参与案”与“和平案”两案并陈策略,请求大会议程分别列入“台湾2300万人民在联合国代表权及参与问题”,以及“联合国维护东亚和平与安全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次陈水扁首次彻底扔掉“中华民国”这顶帽子。2007年,台湾请“友邦”提案“以台湾名义的新会员身份申请入联案纳入联合国大会议程”。至此,台湾首次成了“新而独立的国家”,不再是“重返”或“参与”,而是“新会员加入”。每次联大会议,无权进入会场内的台湾代表以“友邦”代表团随员身份偷偷摸摸混进去,其目的不是要发言,而是监督哪些“友邦”拿了台湾钱,却不为台湾代言。会场外,不远万里从台湾赶去的“台独”分子撒发传单、聚会抗议,天上有气球、飞机广告,河里有游船广告,地上灯箱广告,声势可谓不小,结果却总是铩羽而归。折腾十几年下来,不仅联合国没有进去,“邦交国”也从1993年的50余个,减少到当前的25个。

“活路外交”正式亮相

2007年,马英九正式公布竞选白皮书,系统阐述“活路外交”理念。

马英九上台一年多来,台主动向大陆示好:一是“外交休兵”,不再重金收买“邦交国”,减少“机密预算”,不像陈水扁那样搞“金钱外交”,不让有些无德国家游走两岸,渔翁得利。二是低调出访。以前陈水扁在位时每次出访,目标国只是幌子,重头戏是高调过境美国,隔三差五还要窜访一下中东、东南亚一些小国。去年8月,马英九首次率团出访,途中“过境”美国西海岸,行程低调,轻车简从,任务单纯,不办侨宴,不安排大规模接机,没有媒体公开采访,也未与美国政要见面。三是不再寻求加入或重返联合国。去年联大期间,台当局仅要求联大审查台湾“有意义参与联合国专门机构活动的基本权利”,目标诉求降为联合国旗下专门机构,而不是联合国会籍,操作手法也较温和,取消了许多活动,未大肆炒作,似有一种“推而不动、光说不做”的意味。四是采取“守势国防”,主动中止研发攻击性武器,降低军演烈度等。

大陆做出积极回应

马英九的示好举动,得到大陆的迅速回应,也成就了“活路外交”成果。台湾一是保住了“邦交国”数目未减少。在去年那样的金融危机大形势下,许多国家都向大陆伸手求援,台“邦交国”如巴拿马等,急于与大陆建交分一杯羹。如果大陆稍稍松一下手,恐怕不止一个台“邦交国”要投靠过来。但大陆都技术性押后处理,给马英九留够了面子。二是在出访方面,大陆也一改过去严正抗议的立场,对马低调过境之事淡然处之。三是在国际组织上给台湾让渡了一些空间。去年,台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WHO)下的“国际卫生条例”(IHR)。今年5月,台成为世界卫生大会观察员。7月,台又先大陆一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下属的“政府采购协定”(GPA),得以分享国际采购的庞大商机。四是台与非邦交国实质关系得以进一步深化。英国等一些欧洲国家给予台湾入境免签证待遇,日本给予台湾学生假期打工机会。五是台APEC代表层级提高。以前都是台湾的商界人士出席APEC,去年连战出席秘鲁峰会,大幅提高了台湾所谓国际能见度。六是两岸侨务有了初步合作。以前不仅有拥护“中华民国”的“老侨”和拥护台湾的“新侨”之争,还有与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侨”之争。去年两岸侨务休兵,并有一定合作。在泰国红衫军围困曼谷时,大陆包机撤侨,一并连台侨也安全接回。大陆上述行为表现,与当年陈水扁在台上时完全不同。按照陈水扁的总结,大陆当年对台是实行“把台湾的邦交国挖光、国际政治生路堵光、对等谈判筹码挤光”的“三光政策”。

多“专业性”,少“政治性”

今年台不提案“重返或参与”联合国大会,但新目标已经锁定联合国下属的国际民航组织(ICAO)和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UNFCCC)。台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目前是热门话题,这次台湾遭逢莫拉克风灾重创,不仅提高岛内对于气候变迁的注意程度,也向国际凸显台湾未加入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的灾难性后果。

从一年来的台湾已加入和想要加入的国际组织延伸开来,可以看出台湾未来要求加入的国际组织的大致特征:一是强调“功能性”、“专业性”、“经济性”,少强调政治性。二是该国际组织最好设置有观察员,便于台湾模糊身份,打擦边球。三是强调“普世价值”和人类关怀,主打卫生、人道援助、贸易、投资、交通、金融、环保、人权、气候变迁、永续生态等议题。四是强调“公共外交”和“柔性外交”,支持各类非政府组织(NGO)进行海外人道救助,协助邦交国发展生态旅游,鼓励重要NGO在台举办国际会议,与台湾民主基金会合办“亚洲民主人权奖”,协办设置境外“台湾书院”,以及提供奖学金鼓励外国优秀学生来台进修等,树立正面形象。五是挤进国际组织下的条约或安排。六是争取缔结双边自由贸易协议(FTA)。七是挤入区域多边机制,特别是东盟10+3+1(即东盟加中日韩再加台湾),或加入新加坡、新西兰、智利与文莱四国所签署的“跨太平洋策略性经济伙伴协定”(简称P4)。

台湾不光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从最近台“外交”部门换负责人就可看出。前“外交部长”欧鸿炼长期派驻南美小国,精通西班牙语。马英九去年起用欧鸿炼,即是看中其在南美“邦交国”中的人脉,让其巩固南美“邦交”,严防丢失。新任“外长”杨进添曾任驻澳大利亚、印尼代表,对东盟事务较有发言权。今年底两岸洽签经济合作框架协定后,台将以此为跳板,争取与东盟南太诸国洽签自由贸易协定。

“活路外交”对大陆有利亦有弊。有利方面是,马英九摒弃了民进党时期在国际上与大陆针锋相对、耗资源拼“外交”的策略,力争在承认“九二共识”、建立两岸互信的基础上,通过与大陆协商、沟通来解决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降低了两岸斗争烈度,减少了大陆在国际上“竞价”的成本,节省了大陆宝贵的外交资源。而且如果操作得当,还能够形成“台湾不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大陆是台湾宗主国、对有关台湾的国际事务有最终决定权”的印象。但不利方面,一是台湾成为世界卫生组织观察员后,民众对参与国际组织的要求越来越高,存在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二是台当局存有“先观察员再正式成员、先登堂再入室、先看人吃饭再上桌用餐”的想法,正所谓“人心苦不足,得陇复望蜀”。三是台每取得一项“外交成果”,就会宣扬“中华民国(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激发民粹主义热忱,并可能在国际和岛内形成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的印象。这些动向虽未大露头,但大陆宜深入探讨研究,未雨绸缪。

(摘自2009年第21期《世界知识》)

猜你喜欢
邦交国陈水扁马英九
台当局竟把紧缺疫苗转赠“邦交国”
台湾“零邦交”的那一天不会很遥远(社评)
卖水果
不够用
蔡英文访“邦交国”灰头土脸
上万猪农扔粪抗议马英九
台“防长”春节 秘访“无邦交国”
马英九接种 甲流疫苗
陈水扁入狱满一年
陈水扁可能被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