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化敏 汪云生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
[摘 要] 作为新一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产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开设既有利于纠正旧课程体系忽视历史教育的弊端,又给新课程建设提出新问题。从中国人民大学的调查来看,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已经达到了国家设定的主要目标,而存在的两大突出问题是如何把握理论课程属性与历史课程内容的关系、如何调适课堂教学的有限性与学生主体需求多样性的矛盾。实现“历史理论化”与“理论历史化”的交互循环,开展专题教学、案例教学及师资队伍建设应是课程教学探索的基本方向。
[中图分类号] D6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02572826(2009)11009304
作为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产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自2007年春季起在全国高校普遍开设后,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处理“纲要”与其他政治理论课程的关系?“纲要”在新课程体系中扮演什么角色?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什么要求?“纲要”的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如何开展?等等。学界以往的探讨偏重于研究者的理性思考,却很少见到来自教学第一线的反馈。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一项调查问卷为分析样本,试图客观评估目前“纲要”课教学取得的实际效果,并针对几个突出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有助于推进课程建设。
本项调查问卷以中国人民大学2007—2008学年第2学期全校开设“纲要”课程的2007级本科生为对象,在期末第15周采用随课堂发放无记名调查问卷的形式,回收有效问卷697份,占开课学生总数(1 093人)的638%。调查问卷按照课程属性、课程内容、教学测评三个核心问题共设计单项选择题14项、教学建议1项,旨在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教学实效。
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主要基于它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又是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源地,在学科历史、师资力量、课程建设、学生构成等方面具有个案扩展的典型性。
一、调查问卷分析
1课程性质与学习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非历史课程。然而,这似乎不是问题的“问题”却在调查中显得十分突出。高达43%的学生认为课程性质是“政治性的历史课”,而认为是“历史课”、“历史性的政治理论课”的学生分别占到273%、262%。值得注意的是,仅仅有3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是“单纯的政治理论课”。无疑,具有历史课色彩的“纲要”的确与理论色彩浓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区别。
关于学习该课程的意义,一方面,531%的学生认为“内容丰富,有必要学习”,152%的学生认为“重要,收益较大”。另一方面,242%的学生认为“与高中历史课内容重复,没有必要学习”,75%的学生表示“对历史不感兴趣”。可见,开设“纲要”课程的重大意义已经得到新一代大学生总体的确认,其政治理论教育之独特价值并不在于中学历史教育的重复与深化,而是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削弱“历史”内容的恢复和加强。
2课程内容认知。
“纲要”涵盖从1840年至今160多年的历史,如此海量的“大历史”对“纲要”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需求,这是以下调查问卷选项设计的主要目的。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史学界一直有“革命史观”与“现代化史观”的不同看法,这自然会反映到教学实践当中。在受访学生中,761%的学生认同“革命+现代化”,认为“革命”、“现代化”的分别占144%、62%,表示“不清楚”的仅有33%。由此看来,“纲要”教学已经明显摆脱传统“中国革命史”课程的影响,不仅反映出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而且符合新世纪大学生政治理论教育的客观要求。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阶段,史学界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有的主张“两分法”即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有的主张“三分法”即中国近代史(1840—1919年)、中国现代史(1919—1949年)、中国当代史(1949年至今)。那么,历史时段的远近是否构成影响学生兴趣偏好的因素呢?在“你最感兴趣的历史时段”的调查中,选择“1840—1919年”、“1978年至今”、“1949—1976年”的学生分别占201%、209%、228%,而362%的学生选择“1919—1949年”。可见,前三者的相对均衡的正态分布足以说明时段远近不是影响学生兴趣的关键因素,而后者的高比例或许与近些年社会上出现的“民国热”有关。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教学实践中的一大问题是教师如何把握历史内容的全面性与重点性。关于“在学习过程中,你最关注什么”,选择“历史事件”、“历史走向”、“历史人物”、“历史过程”的学生分别占294%、282%、274%、15%。与前三者差异不大相比,“历史过程”关注度的偏低说明大学生已经从中学系统学习知识转移到大学关注个人兴趣与培养能力的方向,而“纲要”教学对此应有针对性的调整。
关于“哪一群体在推动历史发展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领袖、民众、政治家、知识精英分别占29%、285%、222%、203%,而在“评价人物的核心指标”的调查中,政治才干、道德修养、军事才干、经济才干分别占58%、218%、111%、91%。可见,在大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意识当中,“精英史观”仍是占据主流的倾向,而“政治”压倒一切则是近现代中国民族危机的真实写照。
3教学测评。
“纲要”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展现历史进程中的客观规律性。简要概括为二:一是知识层级的“两个了解”(国史、国情);二是能力层级的“三个选择”(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
关于课程学习的最大收获,选择“把握了历史发展的方向”、“获得了新的历史知识”、“树立了科学的历史观”的学生分别占29%、28%、272%,而158%的学生选择“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关于“三个选择”的结论,表示“基本认可”、“接受”的学生分别占488%、38%,表示“不清楚”、“不同意”的仅占69%、63%。由上述两项调查可以判定,“纲要”教学已经初步达到了更新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目标。
关于授课教师的评价,表示“基本满意”、“满意”的学生分别占486%、43%,而表示“不满意”、“很不满意”的学生分别占48%、36%。在授课教师的最大优点的调查中,“讲课生动有趣”、“观点新颖”、“逻辑清晰”分别占421%、282%、247%,而“教学手段先进”仅占5%。可见,教师的教学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承认,而教学的传统基本功仍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以往对教学手段作用的认识似乎是高估了。
在对“平时了解历史的主要途径”的调查中,699%的学生选择历史书籍,129%的学生选择电视,76%的学生选择网络,96%的学生选择报纸杂志。作为高知群体,大学生了解历史仍主要依靠专业书籍,而“新媒体”并非主要途径。因此,教师在“纲要”教学中应注重给学生提供专业性的参考书目。
“纲要”教材问世后,有关评价不一。在调查中,学生评价为“基本满意”、“满意”的分别占527%、112%,而表示“不满意”、“很不满意”的分别占282%、79%。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到:学生对教材满意的主要原因是逻辑清晰、重点突出与语言精炼,有利于平时学习与复习考试;教师因专业素养较高并不看重教材的“教学的基本依据”的作用,而是结合中共党史、当代中国史讲授。
关于学分设定与课时分配,学生并不在意课时的多少,有415%的学生认为课时安排适中,有364%的学生认为课时“足够”,认为课时少、课时多的学生分别占115%、106%。但是,教师们普遍认为在目前的2学分制下,“纲要”因课时安排过少而无法讲完。根据笔者调查,在该学期授课的7名教师中,除1人讲完外,其余6人均未完成,其中讲到下编第8章的4人,讲到第9章的1人,讲到第10章第3节的1人。
二、几个突出问题与教学建议
从上述调查中可以发现,目前“纲要”课教学中突出的问题主要有:
其一,如何把握课程属性与课程内容的矛盾。就基本性质来说,“纲要”是一门具有特定政治教育意义的公共理论课,主要目的是通过160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大实践,总结历史发展的基本经验与内在规律性,因此,并不是以全面介绍史实为基本宗旨的专业历史课。就课程内容来说,“纲要”涵盖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与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当中,可以归并到中国近现代史的范畴。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认识相当复杂,有超过70%的学生认同历史课的基本属性。对教师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棘手的问题是如何把握“历史与理论”的关系:如果过多叙述史实,势必影响对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剖析,乃至变政治理论课为历史专业课;如果过多阐述重大理论问题,势必发生脱离历史情境的宏观泛论,乃至将“纲要”混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如何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历史专业课中“史与论”的关系,对“纲要”教学至关重要。
明确“纲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特色与功能,是教师正确处理“史与论”关系的前提。“纲要”课本质上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设的“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课是一脉相承的,其特色在于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土性”,其功能在于从“史”的角度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创新的事实依据。新中国学习苏联高校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苏联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开设“马列主义基础”(苏共党史)、“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三门政治理论课程的基础上,新加一门“中国革命史”课(中共党史),以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开设“纲要”就是对这一传统的重新接续,即不但从“理论”角度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而且从“史”的角度阐述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从而构筑一个相互支撑、良性循环的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的内部,只有结合中国近现代的鲜活历史,才能更好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发挥以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的作用;只有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及其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才能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诸多重大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发挥历史为现实提供鉴戒的功能。因此,“纲要”不能简单等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教学重点不在于系统的理论传授,而应注重以确凿的史实去审视重大的历史经验与理论问题,进而发现、检验、接受并运用其中的科学真理。
同时,教师还需要明晰“纲要”与历史课程的关系。“纲要”与中国近现代史虽然关系颇为密切,但各有不同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一方面,“纲要”可以视为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是因强调这一部分的理论意义与思想教育功能而需要单独开设。另一方面,“纲要”属于政治理论科学,研究对象和范围以中国近现代政治史尤其是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为主线,而中国近现代史属于历史科学,虽然在研究对象和范围上涵盖了“纲要”的内容,但以全面研究中国近现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外交诸领域的变迁为宗旨。如果割裂二者的有机联系,就会削弱“纲要”的历史特性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果无视二者的本质区别,就不可能加强而只会削弱“纲要”的政治教育功能。只有明确了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历史教育的区别与联系,才会避免“纲要”教学中的上述两极倾向,保持两门课程的“各有千秋、互相学习”的良性关系。
具体到教学实践,“纲要”课教师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基础上,既要借鉴政治理论教学中长期形成的“三基”、“四性”的经验①,注重在历史叙事中加强理论分析与总结概括,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中抓住本质、剔除枝蔓、探明规律、把握走向,又要吸收历史教学中解读史料、铺陈史实、再现情境、洞察精髓的史家技巧,注重以原生态的信史作为理性思考的空间与检验理论的依据,以求得“史与论”在“历史理论化”与“理论历史化”的交互循环中臻于统一。“纲要”课教师只有兼具理论与历史的双重思维,锤炼出通过史实解释理论,再据理论来检验史实的学术功底,才能从“纲要”教学中展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达到政治理论教学的理想效果。
其二,如何调适课堂教学的有限性与学生主体需求多样性的矛盾。目前,制约“纲要”课教学效果的客观性因素主要有:“纲要”内容宏富,重大历史与理论问题偏多,而学分设置与课时分配有限,容易浮光掠影、浅尝辄止,难以全面介绍、系统阐释;课堂规模过大,“上大课”给课堂讨论、师生互动、考勤考评带来一定的困难②;学生需求具有多样性,既有不同学科背景带来的认知差异,也有个人兴趣爱好的千差万别,使教学主体的需求与教学目标的设定形成一定的落差。归纳起来,上述客观因素可以概括为一个问题:如何通过追溯既往的历史,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主体需求,使其获得最有政治教育价值的知识、经验与理论,实现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的统一。
为此,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开展教学探索:一是紧扣教学目标,依循历史阶段,在注重把握中国近现代通史背景的前提下,探索开展以影响历史走向的关键史实、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重要思潮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教学,使“纲要”内容既呈现宏观的历史视野与清晰的历史脉络,又从中发现意义重大的事件、人物和思想,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的理性精神。
二是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剖析典型案例,更新教学手段。为切实解决政治理论教学中存在的教师“上课疲劳”与学生“听课无趣”的消极现象,“纲要”课教师应摒弃纯粹的史实叙述与刻板的理论灌输,一方面可以运用不断更新的材料、史实与观点开展案例教学,比如针对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蒋介石等历史人物进行重点剖析,就可以达到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的效果;另一方面,灵活运用文字、影像、实物、口述、多媒体、博物馆等各种类型的课程资源,丰富学生认识、感悟历史的方式和手段。
三是充分利用高校党史教学与科研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课程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纲要”课程的建设要充分依托历史上形成的中共党史学科,并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近现代史、当代中国史、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新鲜力量,培养教师驾驭史实与理论概括的能力。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正在经历着因时代变迁而引发的巨大变革。新的时代要求新的教学创新。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史中总结经验,倾听来自教学第一线的真实声音,扎实推进学科建设与课程改革,应是“纲要”教学探索的基本方向。
[责任编辑 李文苓]
注:
①“三基”、“四性”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三基”指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四性”指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严密性(另一说法是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与内容表达的准确性)。
②]由于本科扩招与师资力量的影响,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以“上大课”为主,课堂规模一般都在百人以上。中国人民大学该学期共有9个“纲要”课堂,百人以下课堂仅有3个,最大课堂有166人,最小课堂有7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