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成 秦 嫣 杨 娜
[关键词] 意大利;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述评;马基雅维利;葛兰西
[摘 要] 在由美英主导话语权的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意大利的国际关系研究缺乏具有世界影响的代表性佳作,学科发展水平与其现实国力很不相称,总体上处于次要、从属甚至边缘的地位。本文在考察意大利国际关系研究传统与学科建立的基础上,阐析了意大利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论倾向、主要议题、显著特点以及影响其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中图分类号] D8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2572826(2009)11006911
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历史上许多杰出的政治思想家的思想观点至今仍为国际关系学者所借鉴,对国际关系研究产生着重要影响。但20世纪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意大利并未把握住理论创新和学术发展的时代契机,其国际关系研究缺乏具有世界影响的代表性佳作,学科发展也相对滞后。可以说,在由美国掌控和主导话语权的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意大利主要是舶来和借鉴美国的相关理论,国际关系研究的水平及其贡献与其现实国力很不相称,在世界国际关系研究园地中总体上处于次要、从属甚至边缘的地位。
一、意大利国际关系研究的传统与学科的建立
意大利的国际关系研究深受其悠久政治哲学传统的影响,历史上诸多的政治思想家都对国际关系研究颇有见地。其中,马基雅维利和葛兰西对意大利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做出的贡献尤其重要。
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学家、历史学家和外交家,著有《君主论》、《论李维》、《战争的艺术》等书,其政治哲学思想影响深远,以至后世有“马基雅维利主义”之称。马基雅维利关于权力、国家利益、君主国的观点对近代国际关系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国家主权是近代国际关系发展的基础。马基雅维利有关国家主权的思想与反对神权统治、提倡世俗国家紧密相连,为从理论上明晰主权国家的含义扫清了障碍。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一书着力分析新君主国,对这种国家制度偏爱有加,认为摆脱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神权控制,建立强大的世俗国家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他对神权和教会的否定及对新世俗国家的推崇,促成了主权理论的形成。马基雅维利认为,权力都是作为法的基础的,由此,政治的理论观念摆脱了道德。[1](P368)在马基雅维利之前,欧洲政治思想领域流行的是道德支配的理论,在政治思想家的著述中充斥着政治的道德标准和理想的政治模式。但是,马基雅维利看到的却是掩盖在罗马教廷的政治道德教条后的尔虞我诈,不图存则灭亡的现实。于是,他认为政治应回归现实,退去一切冠冕堂皇的外衣,把追求“权力”作为一切政治目的。他认为“安全和强大是主权国的最高追求,为了达到目的可不择手段。”[2](P388-389)
马基雅维利注重现实的国家利益。他认为君主为了保有国家,使国家强大可不遵守道德规范,甚至残忍、欺诈、阴险。一个君主只有“成就了伟大事业”,才能得到人民尊重,才能不被人民抛弃。君主的行为准则不是道德,而是国家利益。就此可见,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现实主义观点,是现实主义思想的雏形,此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很多基本观点都吸收和借鉴了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养分。
但是,当我们立足于现实主义理论审视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就会发现他比“现实主义”多了对道德的关注。受20世纪60年代行为革命的影响,现实主义注重从体系层次出发寻找国际政治的发展规律。而马基雅维利则把“人性恶”作为基本假设,从人性的层面演绎现实主义。他认为,在国际政治中,一切行为都是由人们残忍、自私等本性决定的,因此无法改变。战争不只起源于结构的不平衡,还由人们的自私、荣誉感等驱使,因而,国际政治遵循“弱肉强食”的逻辑;而且,强大的国家时刻面临着暴力、危险,这样的政体才有发展的活力。在他那里,政治脱离了道德,但道德没有脱离政治。他认为现实主义作为一种需要,不仅是理性的结果,更是国家追求的价值目标。[3](P372-393)虽然他的观点不为后人所接受,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主义大师摩根索正是继承马基雅维利的衣钵,从“人性恶”中演绎出了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
葛兰西是20世纪初意大利共产主义运动的革命理论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政治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尤其强调上层建筑的重要性,阶级斗争和社会进步不能局限于经济要求,必须扩展到政治、思想和文化等上层建筑领域。葛兰西对国际政治的见解独到。一是他的领导权理论及其对霸权的看法。他强调意识形态和文化的重要性,认为统治阶级对全社会进行的领导不仅在于他的经济优势和支配地位,更在于他在精神、道德等意识形态方面的领导权。只有实现了全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同,统治阶级的统治才能实现合法化。二是他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理论。市民社会是由家庭向国家过渡的一个层次,扮演着社会力量整合与社会价值确立的角色。葛兰西认为,“国家不仅行使政府和公务职责,而且统治阶级力图在全社会建立自己的文化形态”。[4](P178、244)学者的视野不能只停留在政府、国家层面上,而且要关注各种社会力量。他主张国际关系研究应注重和国家发展相关社会力量的发展进程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他继承了欧洲的哲学传统,提倡历史经验主义的分析视角,认为任何国家、政党、政体的发展、演变规律都必须放在其特有的历史背景下考虑和理解,强调人类历史实践的创造性。他的这些观点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考克斯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传其衣钵,在国际关系理论学界形成了“新葛兰西主义”。其代表人物包括斯蒂芬•吉尔、基斯•冯•佩吉奥、罗伯特•考克斯等。考克斯的《生产、权力、世界秩序》、吉尔的《全球政治经济学》和《美国霸权与三边委员会》、佩吉奥的《大西洋统治阶级的兴起》等都是代表作。他们反对现实主义的国家中心说和无政府结构决定论,认为应从生产结构和阶级结构的视角来理解、认识国际秩序。
冷战时期,美苏两极对峙是整个国际关系学界关注的主要内容,意大利的国际关系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两级结构的关注和对法西斯历史的反思上。博南纳特(Bonannate)认为战争的爆发是由于体系结构的不稳定,他还分析了霸权建立与规则制定的关系,从而使战争冲突理论与制度理论有了联系的桥梁。[5](P352-397)但是,博南纳特和桑托罗(Santoro)都认为,两极的稳定并非由于结构的稳定,而是核武器的特殊作用维系的一种恐怖稳定。因此,美苏在冷战中的首要目标就是利用核威慑和核讹诈战略。[6](P220-260)意大利作为法西斯战败国,二战结束后,对这段沉痛历史进行反思成为意大利的必修课。很多学者对法西斯出现的国际背景、国内原因、法西斯夺取政权的经过和发动战争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主要运用的是历史方法,借助的是历史、经验的视角,未能催生成熟的国际关系理论。
从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看,意大利的国际关系学科建立相对较晚。1968—1969学年,佛罗伦萨大学率先开设国际关系课程,意大利大学第一次设置了国际关系专业。随后,卡塔尼亚大学和都灵大学也相继建立国际关系专业。1973年,意大利的大学开设了三门国际关系课程,主要教授国际关系史(包括区域历史)和国际法(包括国际司法、国际组织和欧盟法律等)。1975年,设立了三个学位授予点,并有三人获得国际关系教授职位。1983年意大利设立第一个博士点,根据意大利教育部规定,每年大学和研究机构只授予3个国际关系博士学位,至今在意大利获得国际关系博士学位的人寥寥无几。其国内国际关系专业教科书主要是国际关系主要理论流派的浅显介绍,如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新现实主义等,而对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等涉及很少。
由于冷战时期意大利公众对外交事务的兴趣和关注不够、意识形态的对峙和片面影响,以及国际关系研究缺少外交传统和外交学研究的历史,使得意大利的国际关系学科在建立之初就缺乏科学性和自主性,而且面临着许多阻碍其发展的因素。首先,意大利的学术传统认为政治是其他领域的衍生品和依附物。对政治学的这种附属地位的理解,限制了它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另外,意大利的国际关系学科一直存在着对美国“实证主义科学”的抵触和畏惧。最后,二战后意大利对意识形态十分敏感,而政治学和国际关系要求客观、中立的学术研究,这在当时的意大利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条件。
意大利的国际关系学界为了追求学科的独立性、自主性,进行了一系列不懈努力。20世纪60年代早期,政治学从历史学和法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社会科学。70年代,又与社会学脱离,成为独立的政治科学,并与反经验哲学的传统进行斗争。[7](P41-57)最后,终于从政治学的下一级子学科“条约史”中独立了出来。
二、意大利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论倾向
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意大利的国际关系研究逐渐呈现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理论倾向,但迄今为止还未能独树一帜,没有形成自身独创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
意大利学者虽然并不完全认同美国的“实证”方法,但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分野与争论也影响了意大利的国际关系研究。现实主义在意大利学界一直占据统治地位。意大利的现实主义学派是广义的,古典现实主义尤其成为意大利国际关系学派的主流。马克(Marco Cesa)和路西亚诺(Luciano Bozzo)是意大利国际关系中现实主义学派的典型代表。马克的研究包括对权力均衡的历史认知、[8]权力政治的研究、[9]对修昔底德思想[10]和沃尔兹理论的解读[11]等等。他对现实主义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与总结,但缺乏理论创新。路西亚诺则提倡修正的现实主义,他把古典现实主义作为理论基点,将沃尔兹、吉尔平的新现实主义理论、基欧汉的制度自由主义、布赞和格林•辛德的现实主义理论进行融合与修正。[12]尽管他们宣称这样的理论有实践应用和预测作用,但这些研究属于理论综述。玛瑞亚(Maria Santoro)也是现实主义阵营的一员,他赞成古典现实主义,认为意大利具有中等强国的战略位置,应采取和谐相处的外交政策。[13]冷战结束后,他的研究渐渐转向了政治地理学。路伊吉(Luigi Bonanate)曾关注战争研究,被认为属于现实主义,但他更加关注霸权周期理论和国际制度研究。[14](P54)
自由主义在意大利的发展并不成熟。自由主义的学术著述数量不多,基本以反对现实主义为主题,缺乏自身的理论体系。理想主义是意大利自由主义阵营的一支。1997年出版的《相互依赖和人权时代的国际关系》运用大量的理想主义语汇,倡导以人类福祉为政策制定的基础,认为国际关系担负着从国际秩序向泛人类共同体演进的历史使命。[15]理想主义还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认为现实是罪恶的,要把现实的罪恶和人本中心的理性世界结合起来,构建人类的美好未来。他对霸权稳定论进行了修正,认为一个周期为500年,分为125年为一个阶段的四个时期,分别为议题的设定、联盟的形成、共同决议和执行。我们正处于第二个阶段,东西冲突结束、全球化作为新的议题出现,我们正在迎来一场新的全球分化。这场分化决定着我们将要经历一场霸权战争还是迎来一个和平合作的后霸权全球治理时代。
但是,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意大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没有形成鲜明的对峙,没有系统的“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理论,只是以“反现实主义”、“批判新现实主义”、“反自由主义”等面孔出现。其次,“现实主义”学者更加偏爱古典现实主义,对结构现实主义兴趣不大。西萨(Cesa)认为,传统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丰富的传统,表面看来更富有内涵与说服力。[16]格伦布(Colomb)运用结构现实主义分析美欧同盟,认为是外部共同威胁促成了他们之间的合作,推翻了制度主义与民主和平论的解释。但他作为现实主义者并不完全同意摩根索的观点,也不接受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他认为,布赞(英国学派)的“结构主义”更有解释力,像简(Jean)[17]和桑托罗[18]这样的政治地理学派也没有完全接受“正宗的”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地缘政治理论。他们认为,地缘政治不仅应当考虑地缘的政治意义,还应当考虑其经济意义以及与认同相关的因素。这使得他们的地缘政治理论具有建构主义的特征。再次,自由主义的发展主要是民主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也涉及认知理论的研究和具体国际机制的建构,以模型和博弈方法进行机制研究在意大利尚不普遍。
90年代以来,英国学派、建构主义等非主流理论受到国际关系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学界开始抛开主流理论的理性内核,寻求认知和观念因素对理论的构建。阿提那(Attinà Fulvio)介绍了布尔的国际社会理论,认为主流理论忽视了国家和体系变量之外的“社会”变量,冲突由社会结构的特性产生。他引进社会阶层这一变量,认为与国内的阶层不同,在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社会出现三种性质的阶层划分,从国内政治经济层面可划分为东西两阶层;从全球经济结构划分,可分为南北两阶层;从文化角度划分,可分为中心外缘两阶层。国际社会的制度和体系的演进有赖于三种性质“阶层”的变化。[19](P210-230)路伊吉也不同意现实主义的价值中立,他倾向于新康德主义,认为国际体系应是一个建立在普世价值和制度秩序基础上的社会,国家尊重人权应不仅限于本国,而是对于全世界人类的终极关怀。[20]桑托罗也将“认知”作为国际政治研究和体系分析的主要变量,将“西方”理解为一种话语体系。斯提凡诺(Stefano Guzzini)全面介绍建构主义,从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理论发展对“新新”论战的影响及其对制度建设的独到见解等方面加以说明,认为后冷战时期的单极世界实际是美国在国际交往中构建的话语霸权。博纳内特关注国际关系中的伦理研究,认为冷战后,利益、主权、无政府等概念失效,国际、国内的界限正在慢慢消失,国家失去了强制力,在新的国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最重要。国家的义务不应该停留在边界之内,尊重其他国家的国民,在其他国家发生人道主义危机时应积极干涉。只有超越“主权”概念,建立一个全球民主的市民社会,才能建立永久的和平。但是,这种全球伦理的理论遭到了很多质疑,认为它并没有在康德理论基础上有所进步。欧洲大陆是孕育建构主义果实的沃土,但在意大利,并没有独创性的建构主义理论,其关注也不过是近年才开始的。这是因为,意大利虽然重视对古典政治哲学的继承和研究,但对本土政治哲学家却讳莫如深。墨索里尼曾受到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影响,葛兰西的思想又具有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因此,一个致力于洗涤法西斯遗尘和发展西方式民主政治体制的国家无疑会投鼠忌器。再者,意大利的学术传统对意识形态颇为敏感,虽然马基雅维利、葛兰西等本土思想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中有很多值得研究和吸取的精华,并且影响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但意大利的当代国际关系学界仍然对其敬而远之。
冷战结束后,意大利的国际关系研究出现了对传统国际政治的回归,开始关注对“国家利益”的研究,政治地理学也出现了回潮。这一学派主要以现实主义的框架分析国家的地缘地位和地缘战略,运用地缘理论来探讨具体问题的解决对策。
三、意大利国际关系研究的主要议题
冷战结束后,意大利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发展,研究的主体增加,领域逐渐扩大,深度也不断强化,这一时期的研究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一是对冷战后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的研究。随着两极体系的结束,世界格局将出现怎样的变化?国际体系何去何从?这成为90年代初国际关系研究的热点。现实主义学者坚持“势力均衡”的观点,认为冷战后的国际体系将出现一种新的力量平衡,失去了苏联力量的制约,美国将成为世界霸主。[21](P8-15)有学者认为,随着超级大国对抗的消失,世界政治的主要冲突将不再是大国之间争夺霸权的斗争,不同文明间的冲突将是今后暴力冲突与战争的主题。美国虽然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但它奉行的西方社会价值观并非普世。有学者从历史角度分析国际政治的演变和国际格局的变迁,认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的主权原则在雅尔塔体系中已遭到侵蚀,主权不再是集体安全和国家独立的保障,取而代之的是核恐怖下的平衡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冷战后的世界,主权进一步受到全球化的冲击,但是,全球化并不完全等同于美国化和西方化。美国的霸权正受到来自体系内(盟友)和体系外(东亚,中东,非洲)的双重挑战。[22](P205-219)博南纳特、图卡瑞(Tuccari)、[23]桑托罗[24]等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世界历史进程中国际格局的演变和霸权兴衰更替的模式。
二是对国际冲突与安全机制的研究。安全防务和冲突也是冷战后意大利国际关系学者关注的问题。以现实主义的传统理论解释战争爆发的原因——国家实力分布的不均衡导致了冲突的出现和战争的爆发,仍是学者们研究和分析安全问题的主要方法和角度。但近年来,自由主义阵营在这一问题上另辟蹊径。索尼娅•卢卡瑞丽(Sonia Lucarelli)强调康德的民主和平论对于安全理论发展的作用。他认为,民主制度的推广和民主体系的形成是地区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条件,现实主义过多强调权力和利益的分布而忽略制度和价值对安全机制的作用。[25]另一些学者侧重于从操作层面研究安全机制。高瑞(Gori)强调联合国维和行动应重视各国(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多边合作。[26]安德瑞塔(Andreatta)认为集体安全是地区安全合作的有效模式。[27]阿提那对地区安全理论进行系统研究,认为根据安全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地区安全安排存在着对立的安全联盟体系、集体安全、地区安全伙伴、松散的多元主义安全共同体和紧密的多元主义安全共同体。成员国对地区安全或共同面对的外部威胁有共识,该地区不存在大国间的竞争和结构性矛盾,一系列有效的协议、制度安排及地区安全合作的政府间和非政府组织的建立是地区安全合作必不可少的条件。[28]索尼娅从机制和战略两个层面分析了冷战后欧盟安全体制的弊端,认为北约不仅是一个保证安全的机构,而且应当成为宣传和巩固民主人权的重要工具。阿提那从比较的视角研究了欧洲—地中海安全体系建立和发展的可能性。通过与欧盟、东亚等地区的对比,认为这一地区因缺乏文化同一性而存在着先天的不足,但是,谈判或许是这一地区安全合作建立的有效途径。[29]后冷战时代,尤其是“9•11”之后,非传统安全研究受到重视。博南纳特对恐怖主义和反恐有独到的见解,认为在核武器作为终极手段存在的世界,结构性战争不会轻易爆发,而恐怖主义就成了“不满意”国家挑战现有秩序的手段。[30]伊塞尼娅(Isernia)从事公众外交研究,认为公众舆论在冲突决策和政府动武决策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媒体更是以其巨大的宣传影响力,牵制着冲突的发展方向。他以美国对伊战争为例,说明了强大的媒体资源和报道优势对于战争胜利的巨大帮助。在现代战争中,除了有形的武器、阵地外,心理也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因此,交战各方都千方百计扩大宣传力度和媒体影响及可信度。[31]意大利高级防务研究所以举行研讨会、学术会等形式,为意大利安全策略和安全理论研究提供了有力平台。1997年启动的欧洲—地中海安全研究计划目前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三是关于民主的研究。民主和平论在意大利国际关系学界颇有市场。很多学者深受这一理论的影响,坚信民主作为一种“优良”政体,在世界各国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普及和完善。马里诺(Morlino)和李昂纳多(Leonardo)以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和希腊四国为例,指出衡量成熟民主政体的几个方面:合法性和一致性、政党组织和政党体系、国家机构和政党之间的关系。博南纳特详细研究了1989—1999年间发生民主变革的国家状况。Ragionieri则对中东民主进程的意义和现实进行研究。[32]他们不仅关注国家内部民主政体的建立与完善,还认为民主和人权应当作为世界层面的价值予以重视。因此,他们注重跨国机构和国际组织中民主原则的运用和主权原则的维系。早在冷战时期,帕比斯卡(Papisca)就提出欧盟成员国之间只有经济联系,缺乏政治沟通,民主机制不健全,民众缺乏利益表达的畅通渠道。[33](P346-348)虽然他们也认识到,“一国一票”原则在一些机构(如IMF)行不通,因为这种投票机制会使大国逃脱责任,导致集体行动的困境。但他们认为,跨国主义、全球化的发展不应仅仅是经济一体化,还包括文化的认同,更应该注重个人权利的实现和公民权利的保障。为此,他们呼吁人权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具发展性的理论见解是丹尼尔(Deniele Archibugi)的“世界民主”。他认为,民主不单是一种国家政体制度,也是国际秩序的基本原则、国际组织的运行规则和国际法的核心精神。国际刑事法庭和WTO的运作与组织是这一原则的代表。而在将来的国际政治发展中,无论是联合国的改革、经济全球化的治理还是国际反恐都应当遵循这一原则。同时,他还考察了现实主义、马克思主义、多元主义对这一理论的批判。[34]祖奴(Zolo)指出,当今的民主价值正受到种种歪曲和挑战,个人自由正遭受来自政党自治的挑战,应当结合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的理论改造民主理论。[35]
四是有关全球化和国际机制研究。冷战后,全球化成为意大利国际关系学界争论的焦点。卡福瑞纳(Caffarena)和阿迟布吉(Archibugi)等人对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持乐观态度,卡福瑞纳认为全球治理可通过国际制度的机制化实现。[36](P107-138)阿迟布吉对全球化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进行研究,认为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创新的全球化,这是经济全球化中的焦点所在。这种创新的全球化表现在三个方面:国内创新的国际研发,科技研究的国际合作和跨国公司的开发研究。[37](P98-122)他认为“世界民主”和国际机制的发展将是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坚持由多边的非政府机构负责管理人道主义干涉问题,并且确立“何时由何人在何种情况下如何进行干涉”的基本原则。[38](P1-21)关于沟通在全球化中的作用,他认为人们之间存在着相互沟通的美好愿望,要实现民主全球化就要克服语言障碍,推广世界语。[39](P537-555)而祖奴等人则对全球化持悲观态度,认为全球文化的同一性和国际秩序的独裁化是有悖历史发展的,个人生活丰富多彩和具有文化多样性的地球才是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40]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全球联系增加、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生活方式和文化差异的增强,且全球化并没有削弱主权国家作为国际社会行为主体的地位。[41]
在国际机制的研究中,祖奴侧重于国际法的作用和运用条件。他强调国际法及其准则在国际机制中的作用,认为国际机制应建立在公正、主权平等、尊重人权的国际法准则之上。但是,他不同意哈贝马斯关于国际法的世界主义理论,认为在当今世界,国际法的实施缺少强制力,而且由于文化的差异性,不能形成全球范围内对国际法的统一理解。国际法只是国家体系的规范性补充。[42](P429-444)有学者认为,虽然联合国并非世界政府,也没有令大国俯首帖耳的能力,但联合国仍是塑造国际机制和制度性规范的中坚力量,应加强和重视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不过,阿迟布吉认为,应以民主原则指导联合国改革,安理会应当增加区域性组织的席位,建立一个和安理会有同等地位的经济委员会以增强决策的透明度。[43]
五是欧洲问题研究。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有关欧洲一体化、欧洲安全政策、欧洲共同外交逐渐成为意大利国际关系研究的热点。伴随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人们的关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欧洲联盟机制出现的原因和运行的机理,而是更多的集中于欧洲社会-政治共同体的出现和发展。欧盟的机制建设和欧洲认同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欧洲机构若想成为合法和负责任的机构,就必须加强政治认同,这种认同不同于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它包括一系列特定的宪政原则和价值,其基础是欧洲公民社会的形成。欧盟是欧洲一体化的制度保障。[44](P26) 随着欧盟实力的强大,欧洲国家不甘心做美国的“小兄弟”,近年来欧美在伊拉克战争、对华军售等一系列问题上的矛盾逐渐浮出水面。有学者认为,美欧矛盾的出现是霸权周期发展的必然,美国进入了霸权周期的后霸权阶段,其霸权的合法性遭到欧洲的挑战。[45](P5-20)罗伯特(Roberto Menotti)分析了欧美对华态度的不同,认为其根源是欧美在亚洲的不同战略利益。[46](P8-13)与美国更加关注伊拉克的民主相比,欧洲更关心稳定。一是它们的哲学传统不赞同自上而下的民主,二是由于伊拉克的民主后果和它们的实际利益息息相关。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伊拉克是欧洲的中东近邻,这一地区的混乱将导致武器扩散,移民问题对欧洲也是极大的威胁。[47](P11-20)伊塞尼娅分析了公众舆论在美欧伊拉克战争政策分歧中的影响,认为不同国家公众的主流理念不同,外交决策也不同,外交政策的制定应考虑本国和其他国家公众态度的差异。[48]但欧美在价值观、意识形态、外交政策的原则信仰等方面存在着实质的一致性,其分歧只是共同原则的不同表现形式。[49]欧洲对美国霸权的挑战是不明智的,这不符合欧洲国家的利益。美国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它的霸权也有无法施展的地方,这就意味着美国和欧洲的合作仍然必要。[50]
四、意大利国际关系研究的特点与环境条件
考察意大利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与现实,总体上看,其发展至少表现出如下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理论研究集中于政策分析层次。莱普苟德(Lepgold)将国际关系理论分为四类:宏理论、问题研究、案例分析和政策制定。宏理论探讨国际政治的一般规律,适用于较长的时期和较广的地域范围。问题研究是寻找特定时间特定范围内现象的规律。案例分析是对某一事例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借助某种理论框架。政策制定则是对某一外交问题给出对策。意大利虽然有着深厚的政治哲学传统,但现阶段国际关系研究却对宏理论鲜有突破,至多也只是对国外理论的介绍和对现有理论流派及其论争的整理。其研究的重点主要在于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大多倾向于个案分析和政策制定研究,往往以特定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寻找理论工具对其加以说明。
二是建构主义发展不充分。由于欧洲具有深厚的政治哲学底蕴和思辨的学术传统,意大利的传统主义和政治哲学本应厚积薄发,在建构主义理论研究上有所创新与突破,但他们并没有抓住时机,在古典思想基础上向前发展,其学术研究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建构主义并未在意大利得到充分发展,亦没有掀起理性主义和反思主义之间的争论。
三是侧着于政治哲学和古典学派的分析。意大利的国际关系学界关注古典政治思想的研究,并深受其影响。但是,意大利学者对本国政治哲学家的研究兴趣不如对欧洲其他国家的政治哲学家兴趣浓厚。[51](P13-14)葛兰西的理论在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发展还是其他国家国际关系学者的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上,意大利学者倾向于历史经验方法,而非实证研究。如对热点地区形势的分析,学者们主要着眼于该地区矛盾产生的历史渊源与矛盾结构的历史阶段变化,而不是行为体之间的博弈和极化结构分析。
尽管意大利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迟缓,研究水平也不能与美英及欧洲其他大国比争高下,但其发展与进步毋庸置疑,尤其是近年来,意大利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都为国际关系学科的大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首先,随着外交独立性、自主性的增强,意大利的外交事务越来越需要国际关系理论的指导和外交政策研究的支持。冷战时期,意大利追随美国,在对外政策上奉行与美国“绑定”的原则。但是,随着冷战结束,地区矛盾不断凸显,大西洋两岸关系也在进行新的调整。意大利需要发展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日益关注地中海、南欧巴尔干的地区安全,企望担负起地区大国的责任。作为欧盟重要的成员国,意大利积极参与欧盟事务,希望借此机遇增强国际影响,提高国际地位。意大利如何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处理与美国的关系?意、欧、美三者的关系如何定位?这是意大利的外交家、政治家面临的紧迫而现实的问题,也是意大利国际关系学界当下争论的热点。意大利的国家利益追求和现实外交问题需要学界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也促进着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和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
其次,意大利学术机构和高校体制的改革有助于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1990年后,意大利进行大学体制改革,新体制包括学士(学制三年)和两年制硕士或者一年硕士两个阶段,在攻读两年制硕士后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根据新规则,所有大学的政治学系都要开设国际关系课程,这就为国际关系知识传播、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对外交流方面,欧洲大学莫内协会舒曼研究中心、博罗尼亚中心等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实力与影响。此外,意大利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不断增多,专业出版物也有所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国际关系研究,扩大了学科的影响力和受众面,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和自身特色的形成。
再次,近年来,意大利学术研究的意识形态色彩日渐淡薄,研究方法和议题更加多元化,为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随着网络的发展、英语的普及和国际联系日益密切,意大利国际关系学者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合作不断增加,受美国和欧洲学术研究的影响扩大,研究方法百花齐放,研究方向不断拓宽,研究成果频频出现,研究议题变得宽泛,涉及非传统安全、公众外交,外交政策与战略、安全政策、国际关系热点等各个领域。
当然,意大利的国际关系研究要缩短与美英国家的差距并非易事,还存在许多不足和不利的因素,意大利国际关系科学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仍然任重而道远。
首先,与欧美国际关系学界的交流不够。如国际关系经典著作的引入比较迟滞,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1948年版)1997年才在意大利出版,1987年意大利才出版沃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1979年版)。意大利学者也较少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国际专业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不多。在首届泛欧国际关系研讨会上(1992年),意大利学者只占1/31,用意大利语提交的论文约占1/240;1998年第三届泛欧国际关系研讨会上,意大利学者只占总数的1/70,而意大利语提交的论文仅占1/450。在17类国际核心期刊中,从1990年到2000年意大利学者只刊发了12篇文章。而且意大利的国际关系研究对美国学术的依附性更强,基本是“中心—边缘”的关系。[52]
其次,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意大利历史上从未成为欧洲霸权国或具有世界影响的国家,没有关注外交事务、研究外交技巧的传统。二战期间,法西斯统治更加限制了意大利外交事务的空间。冷战时期,意大利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有限,国内政坛不稳,政权更迭频繁,国内经济、社会问题严重。因此,意大利政治学研究的重点在国内,国际政治显得冷清。由于意大利本来就有强调意识形态的传统,美苏意识形态的对峙更不利于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由于历史原因,二战后意大利政府的外交原则是尽量与西方盟友保持一致,避免在国家层面制定外交政策,而意大利的外交官又多是历史学与法学背景,政府外交政策研究依靠研究机构,大学的研究成果很少被决策者关注和采纳,对外交人员也不要求国际关系专业知识。整个国际关系学界和外交界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把国际关系理论运用到外交实践的重要意义,国际关系理论曲高和寡,与外交实践紧密相连的都是一些智库提供的政策建议或基于个案的研究,宏理论和问题研究则不受重视。
第三,语言障碍。意大利人的第一外语是法语,英语的使用并不普及。意大利大学教育主要是母语教学和母语考试,学生接受英语训练有限。由于语言的障碍,国际关系学术著作需要经过翻译引入意大利。从接触这些著作,到阅读、挑选、出版,需要较长周期,而往往由于这个周期的时间迟滞,一些最前沿的理论成果无法及时为意大利学界了解。意大利的学术体制也不鼓励学者发表外文文章和参加国际会议,缺乏激励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3] Steven FordeVarieties of Realism: Thucydides and Machiavelli[J] The Journal of Politics,Vol54No2,May 1992
[4] Quintin Hoare, Geoffrey GramscAntonio[M]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Nowell睸mith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1971
[5] L Bonanate Sistema internazionale[A] in L Bonanate(a cura)Politica internazionale[C]Frrenze: La Nuova Italia,1979
[6] C M Santoro II Sistema di Guerra[J] Teoria e strategia del bipolarismo II Mulino 294/51984
[7] Luigi Graziano The Development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Political Science in Italy[J]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8No1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Science: Selected Case Studies,Jan1987
[8] MCesaL餰quilibrio di PotenzaAnalisi storica e terica del concetto[M]Milano:Franco Angeli,1987
[9] MCesaDefining Security:The case of southern Europe and the Superpower in the Mesiterrannean[M]Roma:Carocci,1989
[10] Marco CesaLe ragioni della forza:Tucidide e la teoria delle relazioni internazionali[M]Bologna:Il Mulino,1994
[11] Marco Cesa Introduzione all餰dizione italiana[A] in KNWalze,L饀omolo stato e la GuerraUn餫nalisi[C]Milano:Giuffre,1998
[12] Cesa Bozzo Luciano, Carlo Simon睟elli Macedoniala nazione che non c皎: Una fragile democrazia tra conflitto etnico e crisi regionale[M]Milano:Angeli,2000
[13] CM SantoroLa perla e l餺strica: Alle fonti della pilitica globale degli Stati Uniti[M]Milano:Franco Angeli,1987
[14] Jorg Friedrichs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 Italy[A]chapter 3 in European Approches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A house with many Mansions[M] London: Routledge,2004
[15] A Papisca,M MasciaLe relazioni internazionali nell餰ra dell餴nterdipendenza e dei diritti umani[M]2nd ed Padova:CEDAM,1997
[16] Marco Cesa Politica internazionale politica estera e le revisioni del neorealismo[J] Studi perugini,1999,(8)
[17] Carlo Jean Geopolitica[M] Bari: Laterza,1995 inferred from Sonia Lucarelli,Roberto MenottiNo睠onstructivists L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Italy in the 1990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evelopment, Vol5, No2, 2002
[18] Carlo Maria Santoro Occidente: Identità dell Europa[M] Milano:Franco Angeli, 1998inferred from Sonia Lucarelli, Roberto MenottiNo睠onstructivists L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Italy in the 1990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evelopment, Vol5, No2, 2002
[19] Attinà Fulvio International society:cleavages and issues[A] in BA Roberson (ed)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C]London:Continuum,2002
[20] Luigi BonanteEthic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Z]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1997—2000
[21] Colombo AlessandroFrammentazione e convivenza internazionale[J]Relazioni Internazionali,Vol59, No31, 1995
[22] Vittorio Emanuele ParsiThe Global Political System: From One to Many?[J]Irish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Affair,Vol14,2003
[23] Luigi Bonanate, Fabio Armao, FrancescoTuccariLe relazioni internazionali:Cinque secoli di storia 1521—1989[M] Milano: Bruno Mondadori,1997
[24] Carlo Maria Santoro Occidente Identità dell Europa[M]Milano: Franco Angeli,1998
[25] Sonia LucarelliPeace and Democracy: the Rediscovered Link the EU, NATO and the European System of Liberal睤emocratic Security Communities[R]final report of Research project funded by the NATO Euro睞tlantic Partnership Council Individual Research Fellowships2000—2002 Programme
[26] Umberto GoriI mutati equilibri internazionali e le operazioni di peace瞜eeping/enforcement[A]in Luciano Bozzo (ed) Dal futurismo al minimalismo: Aeronautica e potere aereo nella politica internazionale tra XX e XXI secolo, 149-92[C]Napoli: Edizioni Scientifiche Italiane,1999
[27] Filippo AndreattaIstituzioni per la pace: teoria e pratica della sicurezza collettiva da Versailles alla ex Jugoslavia[M]Bologna:Il Mulino,2000
[28] Fulvio Attina Regional security partnership:the concept, model,practice and a preliminary comparative scheme[Z]Jean Monnet Working Papers in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July 2005
[29] Fulvio AttinaThe Euro睲editerranean project of security partnership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Z]Jean Monnet Working Papers in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2004
[30] Luigi Bonanate Terrorismo internazionale[M] Firenze:Giunti,1994inferred from Sonia Lucarelli and Roberto Menotti“No睠onstructivists”L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Italy in the 1990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evelopment, Vol5, No2, 2002
[31] EvertsPhilip P IserniPierangeloPublic Opin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Use of Force[M]London:Routledge,2001
[32] Rodolfo Ragionieri Democratizzazione e stabilità nel mondo araboProspettive nel medio/lungo termin[M] Rome: Ricerca CeMiSS, manuscript,2001inferred from Sonia Lucarelli and Roberto Menotti“No睠onstructivists”L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Italy in the 1990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evelopment, Vol5, No2, 2002
[33] Attinà Fulvio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Italy[A] in Dyer HCMangasaria L(eds)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he State of the Art[C]London:MacMillan,1989
[34] Daniele ArchibugiCosmopolitan Democracy and its Critics: A Review[J]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10, No3, 2004
[35] Danilo Zolo Democracy and Complexity A Realistic Approach[M]University Park: Penn State Press,1992
[36] Anna Caffarena Un mondo di istituzioniL approccio costruttivista all analisi della politica internazionale[J] Teoria Politica, Vol14, No3, 1998
[37] Daniele Archibugi, Simona IammarinoThe globaliz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efinition and evidence[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9(1),March 2002
[38] Daniele Archibugi Cosmopolitan Guidelines for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Alternatives: Global, Local[J] Political,Vol29,No1,Spring 2004
[39] Daniele ArchibugiThe Language of Democracy: Vernacularor Esperanto?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ulticulturalist and Cosmopolitan Perspectives[J]Political Studies,Vol53,2005
[40] Danilo Zolo I signori della pace: Una critica del globalismo giuridico[M]Roma:Carocci Editore,1998; Sonia Lucarelli,Roberto Menotti The theory in Italy in the 1990餾Paper presented at the ECPR28th Joint Sessions of Workshops[Z]Copenhagen 14-19, April 2000
[41] Danilo ZoloTheoria[J]The Political and Legal Dilemmas of Globalisation,April 2004
[42] Danilo Zolo, Ratio Juris A Cosmopolitan Philosophy of International Law?[J]A Realist ApproachVol12, No4,December 1999
[43] Raffaele Marchetti, Daniele ArchibugiWhat to do with the United Nations?[Z]Published by open Democracy Ltd,September 2005
[44] Furio CeruttiA Political Identity of the Europeans?[J] Thesis Eleven,Issue 72,February 2003
[45] Attinà Fulvio Transatlantic Relations under Stress: european and american attitudes towards intervention and prevention[J]Romanian Journal of European Affairs,Vol5, No2,2005
[46] West Marta Dassù,Roberto Menotti How China could divide the West Europe餾 World[Z]Autumn 2005
[47] Roberto MenottiDemocracy in the Middle East: Democratize but Stabilize[J]Middle East Quarterly, Summer 2006
[48] Ronald Asmus, Philip P Everts, Pierangelo Isernia Power War and Public opinion[J] PolicyReview, No123, February and March 2004
[49] Sonia Lucarelli EU foreign policy between telos and identity[R]Paper presented in Second Pan睧uropean Conference Standing Group on EU Politics Bologna 24-26, June 2004
[50] Parsi Vittorio Emmanuel The Global Political System: From One to Many? A European Perspective[R] Conference Papers睮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2004 Annual MeetingMontrealCana
[51] Panebianco Angelo Introduzione all edizione italiana[A] in Raymond Aron La politica la Guerrala storia[C] Bologna, Il Mulino, 1992
[52] Jorg Friedrich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 Italy[Z] chapter 3 in European Approches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 house with many Mansions[M]London: Routledge, 2004
A Review of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Italy
WU Zhi瞔heng, QIN Yan, YANG Na
(Zhou Enlai School of Government,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Key words] Italy; IR theory; review of studies; Nicolo Machiavelli; Antonio Gramsci
[Abstract]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hose discourse right domina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and Great Britain, there lacks typically excellent works which are worldwide influential in Italian IR study. The level of academic development which takes a minor, subordinate and marginal position on the wholedoes not match the realistic power of the country. Based on investigating IR research tradition and discipline establishment in Italy,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oretical tendencies, main themes,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which affect its development of Italian IR study
[责任编辑 刘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