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菲菲
摘要本文从幸灾乐祸的定义出发,总结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处于劣势的群体更容易产生该种情绪;嫉妒与愤怒对幸灾乐祸情绪的产生有不同的预测效果,愤恨比嫉妒更能预测幸灾乐祸;愤恨直接导致被试希望减少别人得到的成就,或导致幸灾乐祸;当观察对象与观察者的性别相同时嫉妒能预测幸灾乐祸,男性也更容易产生报复心理因此男性更容易产生幸灾乐祸;此外一些负面情感和利益关系都是影响幸灾乐祸的因素。
关键词幸灾乐祸 是否应得 情绪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生活中常常发生这样的现象:某个人坐在路边才漆过的长椅上,起来时身上有一道道像斑马一样的油漆痕迹,看到的人大都会觉得好笑;一个很讨厌的人,突然在自己面前摔了个大跟斗,心理也会觉得十分高兴。为什么在别人发生不幸的事件时,我们却十分开心呢?当人们遭受不幸时引发的情绪不止是同情或怜悯,还有可能是一种愉悦的心情,这就是幸灾乐祸。
2 行为研究回顾
2.1嫉妒、怨恨和公平感对幸灾乐祸的预测
以往一些研究认为幸灾乐祸只是由一些小的不幸引起,Feather(2002)研究表明嫉妒、怨恨和公平感与幸灾乐祸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认为公平感比嫉妒和怨恨更容易引起幸灾乐祸,嫉妒和怨恨是可以分离的,同时认为同情可能由很多不同情况产生。
Feather & Nairn(2005)年发表的文章对之前实验做了一些修改,从口头报告法改为让被试用7级评定法,评定自己情绪的等级。增加了测量被试的自尊水平,和评定自己在扮演角色时融入角色的程度。研究了观察者(无论他扮演的低下的地位是应得的还是不应得的)的主观感觉如何影响他对于一个成功者(无论他获得的奖赏是应得的还是不应得的)的嫉妒和怨恨,以及当成功者遭遇失败后观察者是产生幸灾乐祸还是同情。得到以下结论:嫉妒同高成就相关,但同幸灾乐祸不相关;低成就的扮演者对高成就者同时具有嫉妒和愤恨,还希望高成就者被毁誉,对他们之后遭遇的不幸感到幸灾乐祸;愤恨与同情呈负相关。
很多研究把注意力集中在不同角色引起的嫉妒和竞争导致幸灾乐祸。此外还有假设幸灾乐祸的发生仅限于很小的不幸。Hareli(2002)打算研究独立于嫉妒以外的其他负性情绪(例如讨厌、怨恨、愤恨…)也会直接导致幸灾乐祸的发生,而且当这些情绪强烈的程度同幸灾乐祸的程度成正相关。进一步用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幸灾乐祸同其他负性情绪相关,特别是这些负性情绪如嫉妒一样强烈时。例如当不喜欢导致幸灾乐祸时,不幸更容易被觉察和观测到,任何不幸都会导致观察着愉悦的心情。例如,不喜欢某人或者说怨恨某人,那么更有可能认为他遭受不幸是理所应当的,他遭受任何的不幸都是令人感到愉悦了。而且,同与嫉妒条件相比观察者更不愿意提供帮助。
Leach(200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到在被试地位低/高、被观测者的成绩应得/不应得的2?实验条件证实:无论是被试地位的高低或是成就应得或不应得都会影响幸灾乐祸情绪的产生。研究得出幸灾乐祸可以由怨恨以及被试观测到的成功者不应得的成绩诱发这一结论。
2.2 责任推断、归因与幸灾乐祸的关系
张爱卿等人(2004)研究具体探讨在他人出现不幸时,作为同学、同伴等的归因、责任推断、幸灾乐祸情感反应程度以及想不想提供帮助的程度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内部归因对责任推断具有显著预测作用;消极情感对同情和幸灾乐祸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责任程度与幸灾乐祸关系密切;幸灾乐祸和同情对帮助意愿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2.3 幸灾乐祸中的性别差异
在已有的研究中对什么导致了幸灾乐祸情绪的产生有不同观点,一些研究认为嫉妒能够预测幸灾乐祸,另外一些则相反。Dijk等人(2006)的研究结果证明当观察对象与观察者的性别相同时嫉妒能预测幸灾乐祸。Singer等人(2006)在研究男女在移情方面的差异时发现,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幸灾乐祸。这项研究分成两个步骤,共有32个志愿者参加。在第一阶段中,每个被试通过游戏与4个工作人员换钱。有的“正直”的工作人员交还了同样数量的钱,有的“不正直”的工作人员要么只还一点要么干脆不还。在第二阶段,被试戴着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设备观看工作人员遭受轻度的电击。如果受难者是他们喜欢的人,男女大脑中负责同情和痛苦区域的反应同样活跃。如果受难者是他们反感的人,女人的反应没有太大变化,但是男人大脑中的奖赏区域的反应却十分剧烈。由此结果研究者指出,同情并非是自发的,而是取决于受难者与自己的情感关系;男性是否会产生移情反应取决于他人是否曾善待他。被试在调查问卷中的回答也进一步证实了脑部扫描结果的准确性。男性被试承认他们有更强的报复心理,看到对他们不公正的人受苦能获得快感。
Gorman James(2006)对Singer的研究报告提出了质疑。他认为Singer等人研究的焦点是移情而并非幸灾乐祸,因此他们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记录的脑激活区域不能代表幸灾乐祸的脑区域。他还提到,虽然Singer在一次会见时谈到她所观察到的情感是由幸灾乐祸引发的,但她也承认幸灾乐祸这个词还包含了其他情绪。
2.4 群体间差异对幸灾乐祸情绪的影响
Leach(2003)的研究表明,群体之间的优劣势对比会影响群体之间幸灾乐祸情感反应的产生。由于处于劣势的群体会产生自卑感,对处于优势的群体可能产生消极情感,因而当处于优势的群体遭到不幸时,处于劣势的群体更容易产生幸灾乐祸情感反应。
3 幸灾乐祸情绪的脑机制研究
情绪由大脑中的一个回路所控制,包括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前部扣带回、腹侧纹状体等。它们整合加工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行为。
前额皮层包括背侧前额皮层、腹内侧前额皮层、眶额皮层。左侧前额皮层与积极情感有关,右侧前侧皮层与消极情感有关。最近研究显示,前额皮层和腹内侧前额皮层对奖惩敏感,眶额皮层的左侧中央区域对奖赏敏感,侧面右侧对惩罚敏感。杏仁核不对称性激活的个体差异是情绪反应性和情绪调节个体差异的生理基础,杏仁核有更大激活的被试有个大的消极情感报告。情绪的大脑机制两半球的功能是不一致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有不同的脑区。
3.1 幸灾乐祸情绪的脑机制研究进展
Takahashi (2009)先让19名被试阅读激发嫉妒和幸灾乐祸情绪的材料,然后用功能磁共振成像仪扫描被试在阅读时脑部血流的变化。在阅读故事时,被试设定自己为故事中成绩平平的主人公,故事中另外还有ABC三个人物:A与主人公同性别,人生道路和目标也几乎相同,但是成绩优秀,家境富裕,很受异性欢迎;B与主人公性别不同,虽然更加优秀,但是人生道路和目标没有重叠;C也与主人公性别不同,成绩普通,人生道路和主人公也不同。接着研究人员让被试阅读续集,在续集中,出场人物ABC遇到了各种不幸事件。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对ABC三人的嫉妒程度是递减的,对ABC遭遇不幸时的幸灾乐祸情绪也是递减的。阅读背景材料时被试的大脑前扣带回皮层活跃程度也是递减的,前扣带回皮层被认为是大脑处理身体疼痛以及解决冲突的区域。 阅读后续材料(即在对ABC不幸遭遇产生的幸灾乐祸情绪程度依次递减同时)大脑纹状体的活跃程度也在递减,纹状体通常被认为在获得金钱回报或者社会认可(而他人痛苦)时活跃。
研究结果表示:在产生嫉妒情绪时前扣带回皮层的活动越活跃的人,其产生幸灾乐祸情绪时纹状体的活跃程度就越高,即越嫉妒越幸灾乐祸。这表明嫉妒与看到他人不幸后的自我满足密切相关。
3.2 总结与展望
纵观以往研究资料,人们对幸灾乐祸情绪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为进一步了解幸灾乐祸情绪的内在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对幸灾乐祸情绪的研究很多,但这一领域任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是下一步将要研究的内容:(1)没有考虑不同情境下产生的幸灾乐祸是否有差异,而将某个具体情境下得出的结论泛化为幸灾乐祸这种心理现象的特点,因此区分不同情境下的幸灾乐祸情绪是下一步研究方向之一。(2)已有研究只关注了影响幸灾乐祸的可能因素,对其心理机制进行探索尚未成熟,各研究分析的具体情境也各不相同,如有的涉及同情,有的涉及嫉妒,得出的结论难以整合。(3)在研究方法上可以采用ERP或FMRI研究,检测到人们真实的想法,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幸灾乐祸的心理机制。(4)理论观点之间的整合。尽管不同研究认为嫉妒、憎恨等对幸灾乐祸情绪的预测不同,男女之间也有一定差异。未来在综合更多是验证据和理论基础之上,可能形成更有解释力的统一理论。
参考文献
[1] 李修生,朱安群.古汉语实用词典.中华书局, 2004:454.
[2] Anderson, R.E.. Envy and jealousy.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2002.56(4),455~479.
[3] 董光恒,杨丽珠.情绪冲突控制过程的脑电特征研究.心理科学,2008.31:1365~1368.
[4] Feather, N.T., & Sherman, R. Envy, Resentment, Schadenfreude, and Sympathy: Reactions to Deserved and Undeserved Achievement and Subsequent Failur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2.28:953.
[5] Feather, N.T., & Nairn, K. Resentment, envy, schadenfreude, and sympathy: Effects of own and others deserved or undeserved status. Australian fournal of Psychology, 2005.57:87~102.
[6] Hareli, S., & Weiner, B.. Dislike and Envy as Antecedents of Pleasure at Anothers Misfortune. Motivation and Emotion,2002.26:257~277.
[7] Leach, C.W. , & Spears, R. “A Vengefulness of the Impotent”: The Pain of In-Group Inferiority and Schadenfreude Toward Successful Out-Grou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8. 6:1383~1396.
[8] Leach, C.W., Spears, R., Branscombe, N.R. & Doosje, B. Malicious Pleasure: Schadenfreude at the Suffering of Another Group.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5:,932~943.
[9] 马庆霞,郭德俊.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心理科学进展, 2003.11:328~333.
[10] Singer, T., Seymour, B., ODoherty, J.P., Stephan, K.E., Dolan, R.J., & Frith, C.D. Empathic neural responses are modulated by the perceived fairness of others. Nature,2006:439,466~469.
[11] Takahashi, H., Kato, M., Matsuura, M., Mobbs, D. Suhara, T. & Okubo, Y. When Your Gain Is My Pain and Your Pain Is My Gain: Neural Correlates of Envy and Schadenfreude.Science, 2009:323,937.
[12]张爱卿,周方莲,刘华山责任归因幸灾乐、祸与帮助意愿的关系.心理科学,2004.27:2~4.
[13] Dijk, W.W.V., Ouwerkerk, J.W., Goslinga, S., Nieweg, M., & Gallucci, M. When People Fall From Grace: Reconsidering the Role of Envy in Schadenfreude. Emotion, 2006.6(1):15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