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堂中学信息技术课引发的思考

2009-01-12 08:42毛治芬
科教导刊 2009年17期
关键词:中学教学方法信息技术

毛治芬 李 捷

摘要本文由一堂优质录像课引出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思考,阐述了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的几个必备要素。新课程改革下,信息技术的教学将走向何方,本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中学 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

最近,在市教研室的组织下,笔者有幸观摩了一堂中学信息技术课:《信息的收集》。这堂课是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大赛中的获奖课。上课的这位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在教育观念与教学思想的更新上,对教学内容的驾驭与处理上,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上,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上,均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和突破。课堂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觉去学习,去探索所要学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去观察、发现、分析、思考完成学习任务,很好的体现了信息技术学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由此看来,要上好一节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课,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1 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课题引入要自然流畅

情境创设是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宽松、民主、活跃的课堂环境,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相当重要的。传统教学也注重情境创设,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要求。在这节课中,该老师通过“海南风景图”导入新课,并设置疑问:这是哪里?这样一个悬念激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对美景的向往,这时老师下发一份海南旅游指南,使学生在了解海南旅游知识的同时,也跃跃欲试,心中萌发出“我们也要为家乡温州做出旅游宣传作品”的念头,随后,老师引出本课的学习任务:制作一份温州的旅游宣传资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使让我学变为我要学。

由此可见,情境的创设至关重要,某些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情境,只不过是课堂教学中的“花架子”,忽视了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和实效性。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情境创设要注意以下几点:(1)以教学目标为准绳;(2)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点;(3)以激发学生有效兴趣为目标;(4)以激活知识(技能)原型为支点;(5)促进学生实践操作;(6)以积淀学生信息素养为重点。总之,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

2 巧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课中的主要教学方法,也是每堂课的必用教学法之一,它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堂录像课中的这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组学习,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该老师设置的任务由易到难,逐步升级,由单纯的文字下载、图片下载,到根据需要整张页面的保存,知识结构清晰,脉络明确。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并展示作品给大家看,使他们有成就感,更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同时,课堂上引入优美轻柔的音乐,可以让学生在心情放松的心态下进行学习,因为从心理学讲度上分析,学生在进入学习的环境下会产生压力,而脑科研究证明,压力不利于知识的接收,因此采用音乐作为放松心情的调节手段是比较可取的。由此可见,采用任务驱动法时,任务的设置要具备以下几个要求:(1)“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2)“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信息技术课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3)“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要注意学生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即“在快乐中学习”。

3 采用分组学习模式,重视合作交流

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按照能力水平、个性特征、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学习小组,一般为4人为宜,其中以好、中、差生进行搭配,也可以采取学生自由进行组合,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要是创设一个只有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景,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实现个人目标,还需要与小组同伴合作来实现的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后,能够让小组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目标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分组、小组监督合作交流,让任务更加细化,从而使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很好的帮助其它学生。然而,在当前课改实践中,却经常存在着“有组织,无纪律”的小组学习现象。小组合作往往是“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要么演变为个别学生的“一言堂”,要么最终小组成员“我行我素”,“各奔东西”。这样的分组学习是否有效,作为一线教师应该用什么样的智慧,来实现分组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呢?

笔者认为,要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实质效果,要做到以下几点:(1)小组合作学习课前的准备要充分,既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辅导,也要做好相关素材资源的提供。(2)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调控要有效,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已经超出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对教师在综合能力上有了很高的要求。(3)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参与要踊跃,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因此,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

4 采用“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的教学进程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总难免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很卖力地把重要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也会很努力地识记,但是不久之后,学生就会把这些知识忘得干干净净。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骑自行车、游泳等则往往成为陪伴他们终生的技能,即使搁置多年之后也不会忘记。可见,亲历体验对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影响。教师应该反思这种现象,并积极在教学中引入体验式学习。在这堂录像课中,教师采用的是“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的教学进程来安排课堂结构,从新课改精神来看,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教学是门艺术,艺术要追求完美,自然有缺憾,所以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总之,要教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利明.现代教育技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7.

[2] 刘美凤.广义教育技术定位的确立.

[3]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中学教学方法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