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病43例临床分析

2009-01-12 09:22张栓龙
中国当代医药 2009年14期
关键词:临床特点防范

黄 玲 张栓龙

[摘要] 目的:对43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43例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标志以及治疗转归做出综合判断。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相关药物中,中草药占23.25%(10/43),抗结核类药占18.60%(8/43),抗肿瘤类药占13.95%(6/43),抗精神病药占11.62%(5/43),解热镇痛类药占9.30%(4/43),抗生素类药占6.97%(3/43),抗甲状腺及糖尿病药占6.97%(3/43),抗真菌药占4.65%(2/43),其他药物占4.65%(2/43)。临床分型:急性药物性肝病41例,其中肝细胞型20例,胆汁淤积型19例,混合型2例,慢性药物性肝病2例。41例预后良好,1例转院,1例死于肺部真菌感染。结论:临床医师应重视防范药物性肝病的发生,注意慎重选药和用药过程中严密监测。

[关键词] 药物性肝病;临床特点;防范

[中图分类号] R57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b)-192-02

药物性肝病是指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肝脏由于药物的毒性损害或对药物的变态反应所致的医源性疾病。尽管药物性肝病是个较为“古老”的疾病,但是随着药物种类不断增多,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在我国,其占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10%,在老年肝病患者药物性肝病可达20%以上[1]。由于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易被误诊。因此,我们对我科1995~2008年间确诊的43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利临床医生提高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及时作出正确诊断与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1995~2008年在我院消化科住院治疗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43例,其中男21例,女22例,年龄16~80岁,平均(47.5±4.6)岁。20岁以下4例,20~40岁8例,41~50岁9例,51~60岁13例,60岁以上9例。 潜伏期:<2周发病9例,2~4周发病15例,5~8周发病11例,>8周发病8例。1例HBsAg(+)和抗HBcIgG(+),HBV-DNA(-)。

1.2 诊断标准

①用药后大多于1~4周内出现肝损害的表现,但也可于服药数月后才出现肝病的表现,少数者的潜伏期可更长;②部分患者初发症状可能有发热、皮疹、瘙痒等;③有肝内胆汁淤滞或肝实质细胞损害的病理和临床征象;④有关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标志阳性(也可能原为无症状HBsAg携带者,在此基础上发生药物性肝病);⑤偶然再次给药后又发生肝损害。如具备①,加上②~⑤中任何2条,并除外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性肝病、阻塞性黄疸等其他肝病,再结合临床病程的演变,可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

1.3临床表现

1.3.1症状乏力、纳差33例,尿黄24例,皮肤瘙痒19例,腹胀9例,发热7例,恶心7例,肝区痛4例。

1.3.2 体征皮肤巩膜黄染25例,皮疹6例,肝区叩痛5例,腹水征阳性2例,肝掌2例。

1.3.3 临床分型急性药物性肝病41例,其中肝细胞型20例,胆汁淤积型19例,混合型2例;慢性药物性肝病2例。

1.3.4 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谷丙转氨酶升高26例(56~1 678 U/L);谷草转氨酶升高25例(49~627 U/L);碱性磷酸酶升高28例(146~697 U/L);R-谷氨酰氨基转酞酶升高24例(68~813 U/L);总胆红素升高31例(29~487 mmol/L);直接胆红素升高27例(9.5~386.0 mmol/L),白蛋白下降11例(25~33 g/L);嗜酸粒细胞升高(大于5%)4例。凝血酶元活动度(PA)<40% 3例。43例均行腹部B超检查,显示肝实质弥漫性损害17例,脾大3例,脂肪肝2例,腹水3例。有1例行肝穿检查,病理证实为药物所致肝损害。其中3例符合亚急性肝衰竭诊断条件。

1.4 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

1.5治疗方法

立即停用有关或可疑药物、卧床休息、保肝、降酶、退黄、加强支持以及积极治疗各种并发症,主要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硫普罗宁、茵栀黄、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等药物,重症肝病者需要时可配合血浆置换疗法。对高黄疸,病情进展快,尤其伴发热、皮疹现象者,短期用激素治疗有可能缩短疗程。

2 结果

本组病例治愈17例,好转24例,转院1例,死亡1例。治愈好转率达95.3%。住院时间10~87 d,平均住院37.4 d。多数患者于1个月内肝功基本恢复正常。

3 讨论

由于临床药物种类繁多,特别是非处方药物、各种保健药物种类不断增加,各种中药偏方仍大有市场,患者自行用药及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广泛存在,增加了药物性肝病的发生概率,药物性肝病占所有黄疸患者的2%~5%[1]。

3.1关于影响因素

本组病例50岁以上者占51.16%(22例),3例亚急性肝衰竭中,2例为中老年患者,说明中老年人更容易患药物性肝病,且病情程度较重,在我国老年人中,因急性肝病住院患者的40%为药物性肝病[2],可能与中老年人肝酶活性的改变和肝血流减少以及药物半衰期延长等有关[3]。

3.2关于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

本组以中草药(23.25%)最常见,其次为抗结核类药占18.60%。引起药物性肝病的中草药,包括壮骨关节丸,关通舒胶囊,白癜风胶囊,治疗银屑病的克银丸,雷公藤等。保健品引起肝毒性也不可忽视,本组1例女性患者,60岁,口服深海鱼油胶丸1年出现黄疸性肝炎,治愈后1年,再次服用又出现肝功异常。

3.3关于药物性肝病的诊断仍存在延误诊断的现象

1例80岁女性患者,静滴阿奇霉素,1周后开始ALT升高,按“肝损伤待查”往返数家医院查找病因,发病2个月以后入院时已为亚急性肝坏死。1例风湿关节炎患者,连续服用雷公藤2年,因黄疸住院,B超显示已有肝硬化征象。

3.4关于预后

只要及早发现,立即停用有关药物,给予积极保肝治疗,大多良好,本组治愈好转率达95.3%。本组1例80岁女性重肝患者,用激素后黄疸消退,但最后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死亡,因此,对高度黄疸者使用激素退黄,要权衡利弊,极其慎重。

药物性肝病重在预防,用药前认真阅读药物说明书,同时考虑患者年龄,营养状况,肝功能、肾功能等,慎重选药,同时用药过程中要定期监测肝功能。此外,还也要重视中草药和保健品的肝损害问题,此积极开展科普宣传,纠正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中草药无害及天然植物药无毒的错误观念[4]。

[参考文献]

[1]田庚善.关于药物性肝病[J].肝病快讯,2005,12(8):1.

[2]刘玉兰,王晶桐.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治[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9,28(4):274.

[3]王艳梅,程留芳.药物性肝病临床探讨[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5,14(1):99.

[4]陈成伟.草药和植物药的肝毒性//姚光弼.临床肝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35.

(收稿日期:2009-05-27)

猜你喜欢
临床特点防范
顽固性高血压临床诊疗分析
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心理护理干预
大量输血后的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临床观察
SQL注入防护
浅析防范电能表串户的重要性及方法
也谈国际贸易合同欺诈
从工商管理角度谈如何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