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英超
[关键词] 冷饮;细菌学;调查
[中图分类号]R155.5+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b)-142-01
冷饮是不经加热处理直接入口的食品,而且其生产和销售主要集中在炎热季节,若不严格执行卫生操作规程 ,就有可能造成各种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为加强冷饮制品的监督管理,防止盛夏食物中毒和肠道疾病的高发,对依兰县市售冷饮制品进行了卫生细菌学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样品来源
采自本县各销售店含豆、乳冷饮制品159份,淀粉、果肉类冷饮制品69份,共计228份。
1.2检验方法
按照GB/T 5009.50-2003《冷饮食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进行检测。细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数、金黄色葡萄球菌测定按GB4789-2003进行。
1.3判断依据
冷冻饮品根据GB2759.1-2003《冷冻饮品卫生标准》进行评价。按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三项指标中的任何一项超出国家标准为不合格产品。
2 结果
本组共检样228份,合格份数189份,合格率为82.89%。其中含豆、乳冷饮制品的合格率为81.76%:含乳蛋白10%以上的冷冻饮品检测份数83份,合格份数66份,合格率79.52%;含乳蛋白10%以下的冷冻饮品检测份数52份,合格份数43份,合格率82.69%;含豆类的冷冻饮品24检测份数,合格份数21份,合格率87.5%;含淀粉类或果类的冷冻饮品检测份数69份,合格份数59份,合格率85.51%。
3 讨论
冷饮制品是夏季人们用来消暑的佳品,尤其受到儿童喜爱,如果人们食用了这些流入市场的不合格产品,可能会引起腹痛、腹泻等肠道疾病,引起食物中毒。市场销售的冷饮制品的卫生细菌学调查表明,228件样品的总合格率仅为82.89%,其中含豆、乳冷饮制品的合格率为81.76%,淀粉、果肉类冷饮制品的合格率为85.51%[1]。由此可见,目前市场上所销售的冷饮制品质量并不尽如人意。冷冻饮品卫生细菌指标不合格的原因有多种:如有些企业为降低成本,选用质次价廉的原材料,加工中偷工减料;原料仓库和生产车间卫生环境差,生产管道的消毒冲洗不彻底;生产操作人员个人卫生意识差;产品储存、运输、销售等过程中二次污染。许多厂家生产技术水平有待改善,调查中发现,实行自动化,流水线生产且能达到有效消毒的厂家,其产品质量明显高于半自动化或手工制作的生产厂家[2]。另一方面,因冷饮制品不能使用高温灭菌,对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卫生要求特别高,包括原辅材料卫生关、生产管道的消毒冲洗关以及操作人员的个人卫生关,其中操作人员更应严格按照卫生要求戴口罩、帽子,用消毒水洗手。卫生指标理化部分一般是由外部污染或原料造成的,其理化指标不合格不外乎生产加工时使用的容器、模具、管道、熬料锅等不符合要求造成的,另外,食品添加剂如香料和色素的管理也要引起重视[3-4]。
因此,市售冷饮制品的卫生质量还需加强监管,以提高其食用安全性,降低夏季肠道传染病的发生率。各冷饮生产单位,用于冷饮生产的原料,要符合卫生要求,不得用污染的水、容器、工具等进行生产;水源要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生产过程要严格生产工艺流程,坚持各种规章管理制度,改进生产条件和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执行冷饮质量管理鉴定制度,各厂家生产的冷饮要保证质量,经化验合格后方准出厂销售,对不符合生产条件的小作坊应坚决取缔,各经销单位不得收购、销售未经化验或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冷饮,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经过适当处理再进行化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上市销售;各地工商、卫饮,要严格监管,一但发现问题,采取果断措施,坚决予以销毁,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5-6]。
[参考文献]
[1]吴俊鹏.绩溪县冷饮卫生细菌学调查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6,12(3):176-177.
[2]潘淑珍,洪林宗.南安市冷饮食品卫生细菌学调查[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5,20(6):59-60.
[3]张蔚.杭州市售冷饮制品卫生细菌学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1,13(1):19-20.
[4]倪思渊. 象山县1999~2000年市售冷饮制品卫生质量调查[J].现代实用医学,2001,13(6):301-302
[5]冒小鸥. 南通市2004~2007年冷饮食品卫生质量调查分析[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7,4(33):117-119.
[6]刘惠荣,张晓华,王骥涛.太原市某快餐连锁店冷饮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5):901-903.
(收稿日期:2009-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