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天地春色满园

2009-01-12 08:42
关键词:葛朗台玛蒂尔金钱

俞 琴

摘要: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积极的分析思维太少,往往还是教师独步讲台实行语言霸权的过程。但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对社会的责任感”。据此,在多元理解的文学作品教学中,学生在外在的愉悦和内在的成功双重激励下,作“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的主动探究性学习,去探究蕴含在生动活泼的文字下的思想和意趣。

关鍵词:品读文学 主动探究 交流与合作

一、教改轮番而至 教学依然故我

“一个时代越是强调什么,也就预示着越是缺少什么。”记得有人这样说过。正如屡屡强调要给学生减负,而越减学生负担越重一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的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是被有意无意的忽视。

有一篇报道,曾深深地触动了我。外国专家来北京听一位著名特级教师的课,课上得精彩纷呈,无论教师的语言、板书、分析,还是学生头头是道的回答,都无可挑剔。下课铃响,教师学生还有陪同的领导,皆长长舒了一口气。评课时,领导礼节性地要外国专家先评一下课,专家沉默了半天,说:“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上课呢?看来学生全知道了。”我并没有嘲笑的意思,因为我们一般的教师,远没有这位特级教师的水平高,但是这说明了中国教育的一种现状。教师一言堂,忠实地做着教参的义务搬运工;学生洗耳恭听,工整地记录“标准”答案;甚至讲解练习讲到了仿句,学生也会下意识地竖起耳朵,停下笔,听教师念出例句,然后快速抄写在空题上。教学中少有积极活泼的主动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学就少有活色生香的意趣,而成了老慢无奈的温吞水。

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过,文学能不断地使读者由浅到深地体验到美,而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我们可以明确地说,这种趣味是必要经过学生自己深入其中的体味才能慢慢实现的,而不是教师辛苦灌输的。

以中国现当代小说和外国小说为例,来说说文学品读的问题。小说往往看看兴味盎然,上起课来也许味同嚼蜡,与想象中的精彩相差十万八千里,而学生也最怕夫子自道老生常谈的一套。为了改变此种状况,我采取了大胆的放手教学来完成,把握一个原则:教师只做引导,学生必须动脑、动口、动笔,寻疑、释疑。

二、教师放马引缰 学生情思飞扬

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可或缺,他主导着教学的方向,决定着教学的成果,但是学生的活动才是最重要的。教学相长,须有双方面的投入。

《药》入了课本,往往就是教师学生遭罪的开始,精炼犀利的语言下似乎布满了陷阱,一不小心似乎就遗漏了哪个重要的知识点。有个同事一言道出苦衷:“听着自己苍白而不断重复的话,我讲到后面实在不愿再多讲一句了。”鲁迅在《不是信》中说过:“我也曾反对过将自己的小说采入教科书,怕的是教错了青年。”我们也怕,怕的是教错了知识。其实,从小学就开始的鲁迅学习,已经为高中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不必非得每言必究,细大不捐。学生完全有能力解决大多数问题。

鉴此,我就让学生应用自己积蓄的知识来探一探“药”的甘苦。在由学生理出每一部分的内容与明暗线索的交汇之后,着重攻克第四部分。思路为:朗读文章,找出难以理解的字句;提出问题,先经学生讨论,如若不能解决,教师提示,绝不大包大揽。

结果学生讨论到了丛冢喻为富人祝寿的馒头中作者的辛酸愤怒,坟上花圈在清冷中迸出含着希望的呐喊声,华大妈心里不足与空虚的人性之常,夏大妈的羞愧颜色的深意,乌鸦、枯草和微风的意境营造和深化主旨等等,远比我预备的丰富周到。也许学生的答案还显得稚嫩,不如教参上来得深刻完满,但经过自己的思索,却无疑加深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理解。

《项链》作为世界性的名著,学生早已在英语里学过,更无须作嚼蜡般地逐段分析。我就抓住两点来深入阅读:1.怎样理解玛蒂尔德的形象?(主旨分析)2.比较英语《项链》与中文《项链》异同。(语言情节赏析)

学生经过深入的思考,融采现实的经验,玛蒂尔德形象缤纷。

生1:我以为莫泊桑对玛蒂尔德是批判的。他毫不犹豫地设计了让主人公过十年艰难的生活,让她为了自己的虚荣心而失去美貌和青春,这是最大的惩罚。

生2:玛蒂尔德虚荣心确实是太强了一些。但是作者也仅仅是讽刺了一下,而我觉得其中有更多的同情在。“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中,“也”字就为她的追求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为什么别的漂亮姑娘可以过奢华高雅的上流生活,而她却必须坚守贫穷呢?作者是同情玛蒂尔德的。

生3:经过十年清贫,虽然失去了青春和美貌,却获得了平和从容的心境。很难说,她是失去多还是得到多。因为幸福本身就是一种感觉。作者刻画的是一个经过努力获得幸福的女人形象。

生4:作者对主人公有批评,但是她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她信守诺言,丢了项链决不赖账;她性格刚强,能够毅然走下厅堂过贫苦的生活;她脚踏实地,坚持十年也不退缩。

生5:我看到作者还赞美了玛蒂尔德和丈夫的坚定爱情。遭遇这么大的事,他毫无怨言,甚至不惜搭上自己后半生来为妻子还债。试问,这样的爱情在当代不也很难得吗?换了别人,也许早闹离婚了。

生6:玛蒂尔德是一个很可爱的女性,我还为她设计了以后的生活。她平静地过着日子,后来,她把自己的故事原原本本地告诉给儿孙。她孙子开了一家世界上最大的珠宝商店,这就是当今世界最响亮的珠宝品牌——玛蒂尔德牌首饰。

而中英文的比较中,学生发现,学英语时因为语言习惯的差异,单注意了情节和语法现象,很难领略到其他。而今回过头再来比照,课文是经过改写的课本剧,采用了倒叙的方式,以玛蒂尔德和佛来思节夫人的对话为主,回顾项链的故事;而莫泊桑是用顺叙来结构故事的,故事的发展环环相扣,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而心理的描述更惟妙惟肖地展示了一个漂亮女人的荣华梦。课本剧的安排与世界级大师的杰作是有着天渊之别的。通过部分段落的翻译,学生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中,领悟到中文更多想象空间,而英文更注重表达的科学性与严密性,它们给人的感受很不一样,营造的意境也有了很大的差别;而且也明白了名著翻译绝然不同于平常的句子翻译训练,一个成功的翻译家必须具备更为深刻的语言能力和广博的背景知识,课文的语言有着强大的表现力。这样,学生就更进一步地领悟到《项链》的魅力。

以课内讲读文章为引子,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地阅读自读文章。对于《守财奴》我用以下几个问题,从大处加以引导:

1.文章选取葛朗台几件事?(内容概括)2.以“我看葛朗台”为题,写一段话,说说你对课文的理解。(主旨理解)3.比较阅读《守财奴》和《泼留希金》。(课外延伸)

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讨论解决这三个大问题。因为有明确的任务,学生阅读就有了方向,也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第一个问题,答案众多,多则七件,少则三件。我再让他们讨论,发现这些答案并不矛盾,只是有的同学分得太细,把一些过渡的、前提性质的事件独立了出来。如葛朗台太太之死是为了下文签放弃遗产文书作个铺垫的,而教欧也妮吩咐伙房、收账等等,只是葛朗台死之前兆。总此讨论,学生明确文章主要写了三件事:梳妆匣风波、签订放弃遗产文书和葛朗台之死。简洁明了,也训练了学生扬弃材料的能力。

学生已了解了一些关于主旨的知识,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可以“我注六经”。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他会展现出令人惊异的思维结果。

生1:葛朗台的守财奴形象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可憎的,尤其是他对妻子的折磨和抢梳妆匣的一幕,他对金钱的变相的爱好已经到了极致。但同时,他也是可悲的。他把持着那么多的家产,丝毫不肯放手,辛苦操劳,提心吊胆地过了一辈子,自己却从未享受到人生的乐趣。其实他的家人是爱他的,可是他被金钱的影子蒙蔽了双眼,最后依旧在对他的金子的无限惦念中死去。

生2:葛朗台对金钱的欲望已经埋没了理应存在的亲情。因为金钱,他逼死妻子;因为金钱,他葬送女儿;因为金钱,他变得吝啬;因为金钱,他看不到快乐。我们看到活生生作为奴隶的形象,看到他掉在钱眼里,不再爬起,看到他葡萄藤上长出了金子,看到他壁炉里消逝的灵魂。

生3:守着那一堆堆的金币,却只得饱眼福,从不舍得用,直至临死还让女儿看管好账单。他的一生简单得没有意义,八十多年也就只活了一天。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钱才是最重要的。他没有亲情,更得不到爱情。

《守财奴》和《泼留希金》的比较可以从相似点和不同点来分析。相似点:葛朗台和泼留希金都信仰金钱,有着积聚财富的无尽欲望;被金钱奴役,毫无亲情观念,完全丧失了人性。不同点:葛朗台是法国19世纪初期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形象,他最大的特征是巧取豪夺,他深信“钱像人一样是活的,会动的,它会来,会去,会流汗,会生产”。他是靠侵占大革命的胜利果实和剥夺人民财富发家致富的,充满了血腥和罪恶。而泼留希金是19世纪俄国农奴制度崩溃时期的没落地主,他残酷压榨农奴,他只会把钱财变成肥料和垃圾,化为尘土和石头。他让人不相信“一个人居然会堕落到这样卑微、悭吝、丑恶的地步”。(果戈理)以往由教师滔滔不绝讲到口冒白沫的所谓知识点,学生几乎无遗漏地分析到了,而且比教师想的还要新鲜广泛。

对《陈奂生上城》,着重分角色品读陈奂生与大姑娘的对话,并据此为切入点来剖析陈奂生的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对话短小,学生容易把握。在几次的品读之后,学生发现悠悠上城来的陈奂生心满意足,梦想成真,他有闰土的实诚与勤劳,也有阿Q的无聊与鄙陋。但是,他又不是他们的单纯的混合体,他身上有闰土时代想望不到的新鲜东西。恍然间又觉得在我们的亲人、同学乃至自己身上都流淌着与陈奂生相似的血液。这着实令人警醒。

三、学生主动探究 教学满园春色

语文教学中,我们努力改变着,但学生主动积极的分析思维过程依然太少。所以一开始,学生对多主旨、多种理解的方式很不适应。但是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力四射,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而且有内在的成功体验,更重要的是充分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当然,这种学习必须以平等师生关系为前提,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才能形成的互动过程。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对社会的责任感”。让学生主动去探究蕴含在生动活泼的文学中的思想和意趣,远比教师强加于他们的“金科玉律”要有意义得多。古人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学生带着探索的问题去学习,思维将会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对事物的观察将会更加敏感,想象力更加丰富,有益于排除盲目、被动的学习因素的干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能够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甚至可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的教育之春,会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更快地到来。

猜你喜欢
葛朗台玛蒂尔金钱
二则(金钱下的木偶)
项 链
读《项链》有感
语丝画痕
二则
我的“葛朗台”同桌
老葛朗台性格特点及其形象意义
如果佛来思节退钱了呢
烘云托月月更明
金钱的人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