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军
【摘要】掌握药理学课堂教学反馈的特点,采取并优化相应的教学策略,才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药理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药理学;课堂教学反馈;策略
反馈,即回授,泛指消息、信息的返回。原本在电路中,把输出端信号能量的一部分送还输入端的过程,使输入信号强度增强的称“正反馈”,减弱的称“负反馈”。从哲学观点看,教与学、输出与回授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的结果;从皮亚杰、桑代克的教育理论看,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学习;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整个课堂教学就是信息场,师生均处在教学信息场之中,整个过程就是信息流,信息的输出、传递、反馈,调节和再输出,不断交替上升。
药理学课堂教学反馈,是特指在药理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的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它的输出和回授、增强和减弱、顺应和调节都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教与学主体双方信息传递和回授都是有选择的,有差异的,有能动作用的。
掌握药理学课堂教学反馈的特点,积极发挥课堂教学反馈的功能,把握影响这个功能发挥的关键,采取并优化相应的教学策略,才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以下是笔者的几点体会。
1.多样性的教学反馈和选择性的教学策略
药理学的课堂教学反馈不是杂乱无章的,也不是如同镜面反射。由于参与学习的学生认知水平不同、思维品质不同、学习动力不同,他们在摄取信息方面具有选择性,因此,课堂教学反馈亦呈多样性。
作为教师不仅要事先设计恰当的教学环节,激发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要及时调节教学计划,以适应学生探究学习的需要,那怕是多花费一些时间,也要广泛地全方位地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感知,这正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良好契机,也是选择性教学策略的出发点。
因为药理学的内容大多是按学生认识规律为基础、以知识发生、发展的内在演绎逻辑编排的,所以,学到药理学各论后,学生头脑中所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大部分呈线状的知识链,即纵向联系多、横向联系少。正如药理学总论的复习一开始所呈现的大约30多个概念,是多样、杂乱和不连贯的。学生在这个氛围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有必要理一理”的心理倾向和学习行为的需求。所以,复习课的重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构建网状的或者立体的知识结构,并且使这个结构日臻牢固和稳定。
我选择“药物的两重性”这个概念为复习整理的起点,要求学生分小组叙述与“药物的两重性”这个概念有关的知识,为学生当堂进行自主复习作出示范。结果学生头脑中的“药效学”这一节的所有概念就来了个“底朝天”和“大盘点”,几乎把每个知识点都关联上了。如有的学生说药物的“两重性”包括药物好的一面“治疗作用”和不好的一面“不良反应”。有的学生说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特异质反应、三致反应等。还有的说药物的治疗作用包括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等等与之相关联的概念。
这时,教师的指导信息处于隐性的状态,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叙述和认同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处于显性状态,学生自主复习逐步达到高潮,学生原有的线状的认知结构逐步被网状的或立体的认知结构所代替。
2.思辩性的教学反馈和导向性的教学策略
反馈的多样性并不等于正确性,而正确的和思辩性的反馈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尺度。为了提高反馈的正确程度,使反馈起正效应作用,因势利导抑制负效应,采用导向性的教学策略是十分重要和必要。面对七嘴八舌的语言信息反馈和各种神态的表示,老师应艺术性地有意识地有序列地选择某一、二个反馈信息,为顺利解决“症结”开出良方,或提供思考方向,提供新旧知识节点等,再次把学生引下海,扬帆启航,直至达到知识的彼岸,感受搏击“惊涛骇浪”的亲身体验。
如我在课堂上讲到氯丙嗪注射过量引起的直立性低血压要用什么药物治疗,为什么?这个内容在前面“拟肾上腺素药”已学过。这时有的学生说“肾上腺素”,而有的说“去甲肾上腺素”……等等。这时教师立即调节教学计划,不是画蛇添足地再补充提示,而是先让说“肾上腺素”的学生讲思考的过程,让同学们一起说对不对(不对)。随后,让说“去甲肾上腺素”的学生讲述他的思考过程时,她说“因为肾上腺素对血压的影响是综合了α型的升压作用及β型的降压作用;氯丙嗪可阻断α受体,取消了肾上腺素的α型升压作用而呈现出β型的降压作用,所以氯丙嗪注射过量引起的直立性低血压要用去甲肾上腺素而不能用肾上腺素升压” 。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理清思路,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此来改变学生只重知识的结果,而忽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学习的经验和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导向性的教学策略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评议性的教学反馈和及时性的教学策略
教室的空间是有限的,40分钟教学时间有限的,是一个不变的常量,而药理学练习的数量和质量和做药理学实验等是变量,教学信息反馈的强弱等是变量。增强信息反馈的正效应,是提高药理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指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益,从而让学生及时自我评价学习效果、自我调节学习方法,其中不可忽视的是信息反馈必须及时。
我及时有效地反馈信息给学生,在教学策略上,采取信息“放大”等技术手段。信息“放大”既是一种教学艺术,又是一种教学手段。这是强化反馈“正效应”的最佳时机,深刻地反映着教师的教学理念。将有些“含有谬误”的、“含有创新意识的”反馈信息,通过实例或反例呈现在学生面前,它把一个学生或一个小组的想法,推向全班学生共同讨论;也可以把学生表述不很清晰的想法或仅仅是一个看法的萌芽,教师根据学生原意重组语言,归纳成引起讨论的问题;或者随机的题目等显性的方法转化为引起讨论的问题等等。无论是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引起原本没有想过或者也有类似想法的学生的共鸣,远比教师备课时设计的问题要强得多,更具有针对性,学生也感到十分亲切。
例如,我把学生分成十个小组上药理学实验课。在做到“乙酰胆碱、阿托品对离体肠肌的作用”这一实验时,第一步注入0.01%乙酰胆碱0.5ml,看到肠肌强烈收缩(痉挛),第二步注入0.1%阿托品,看到肠肌完全松弛,接着重复第一步再次注入0.01%乙酰胆碱0.5ml看到肠肌收缩不明显,这是什么原因呢?有的小组的学生说第二次的乙酰胆碱用药剂量太少,而另一小组的学生说那第一次注入乙酰胆碱为什么看到离体肠肌强烈收缩呢?这时我及时提醒学生,第一次注入乙酰胆碱时,因为在它之前没有用其他药物,所有的乙酰胆碱均可与肠肌的M受体结合并激动M受体使到肠肌强烈收缩;而第二次注入乙酰胆碱,在它前面注入了M受体阻断药阿托品,且阿托品的浓度是乙酰胆碱的10倍,M受体已经被阿托品竞争结合,故第二次注入相同剂量的乙酰胆碱是看不到肠肌强烈收缩的。那个小组的同学说第二次的乙酰胆碱用药剂量太少,没错!但要知道为什么。
4.差异性的教学反馈和层次性的教学策略
学生的思维品质、理解能力有差异性,所以在反馈信息的处理上更要因人而异,要分层递进,这是因材施教原则所决定的。
在我的教学中,常常把模仿、巩固练习这一层次的递进性学习,重点巡视指导接受能力相对较差一些的学生,提高反馈信息的频率,强化反馈信息正效应的作用,降低他们学习的困难程度,增强他们学习的勇气。对于要求较高层次的练习,主要是为“吃不饱”的学生而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额外补充。教师在不同层次学习中获得的反馈信息要经过筛选,尽量做到反馈信息有机融合,相辅相成。有的可以作为个别辅导,把信息反馈给相关的学生,对于虽较复杂但有典型意义、有益于学习方法的指导的问题,可以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正确敏捷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这并不是冷落和羞辱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而是让全体学生包括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开阔眼界、耳濡目染,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比如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较详细地讲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这对其理解药物的作用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而对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只要求其掌握药物的基本作用、用途等即可。
中专生学习的心理和思维过程犹如难以打开的黑箱,而它的外化反应是客观存在的。掌握药理学课堂教学反馈的特点,积极发挥课堂教学反馈的功能,把握影响这个功能发挥的关键,采取并优化相应的教学策略,对提高学生学习药理学的兴趣以及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