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静
中图分类号:F590.6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闲暇时间是推动城镇居民出游的重要因素之一,2008年国家新休假制度的出台对旅游业产生积极影响。本文认为新休假方案与原方案相比具有分散休假时段、凸显传统文化、倡导公民福利、改变闲暇结构的关键特征,并分析了这种调整对旅游者行为产生出游时段分散化、出游距离短途化、出游形式多样化、购买产品人文化、消费层次高级化的影响,提出了旅游企业在经营上的相关应对策略,以满足新休假制度下日益增长的国民旅游需求。
关键词:新休假制度 旅游者行为 旅游经营创新
我国“黄金周”长假制度自1999年实施以来,对我国旅游业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国民旅游积极性,促进了国内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和强势增长;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集中式旅游消费所导致的种种弊端,引发了人们对“黄金周”制度变革的探讨。为完善我国法定节假日制度,国务院于2007年12月14日出台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并已开始实行。新休假方案的总体思路是“丰富内涵、优化结构、完善制度、提高质量、有利发展、促进和谐”。法定节假日的调整和职工带薪休假规定的同步出台(主要内容见表1),改变了原来的休假时间构成,这种调整必然使旅游者出游行为产生相应变化,进而引发旅游企业经营策略变革。
新休假制度的关键特征
(一)分散休假时段
新休假制度将全年休假日由原来的“三长”(三个“7天长假”)变为“两长五短”(两个“7天长假”和五个“3天短假”),即元旦(3天)、春节(7天)、清明(3天)、“五一”(3天)、端午(3天)、中秋(3天)、国庆(7天)。与原方案相比,新休假时段更为分散和均匀,特别是将延续多年的“五一”黄金周缩短为3天,试图引导国民更有序地安排旅游计划。定量分析表明,第二次修订方案所形成的旅游时间分布的碎化程度与均匀程度均高于第一次修订方案。
(二)凸显传统文化
新休假制度根据中华民族传统,增设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春节放假日期亦有所调整,除夕成为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寄予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理想和祝愿,具备超乎寻常的社会和历史认可度。新方案的这一变化有利于国民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使得长期以来被人们逐渐淡化了的民俗传统节庆得到重视,有利于促进我国传统节假日的复兴。
(三)倡导公民福利
新休假制度增加了法定休假时间,并在法定节假日之外,以法律形式明确职工享有带薪年休假的权利,倡导公民带薪休假,使中国总体休假制度安排更完善。切实推行带薪休假制度,既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政府对国民关心的表现。带薪休假制度是世界各国提升国民休闲品质、完善人权制度的共同走势,也是保障公民休闲权的一种国际惯例,有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更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四)改变闲暇结构
新休假制度增加了小长假、带薪年休假,加上教师、学生一直享有的寒暑假(寒暑假虽不是全民性假期,但对教师、学生来说是旅游的最佳时间,尤其是实行带薪年休假后寒暑假将是家长与子女“亲子游”的“黄金季”),使我国形成双休日、小长假、黄金周、带薪年休假、寒暑假五种假期并存的闲暇格局。这体现出国民总休假天数增加、节假日次数增多、休假时段跨度更大、传统文化内涵更丰富等特点。
新休假制度对旅游者行为的主要影响
(一)出游时段分散化
新休假制度改变了原有出游时段高度集中于三个“黄金周”的格局,通过缩减“五一”黄金周,新增“小长假”以及带薪休假的推行,使全年休假时段更为分散化,使旅游淡旺季分界逐渐模糊。这一变化将促使旅游者出游由“冲动式”集中出游向“分散式”理性出游转变,优化了旅游者出游时间结构,增加了旅游者的出游满意度。
(二)出游距离短途化
历来,“五一”黄金周都是国内旅游的旺季。相关调查显示,游客更偏好于利用“五一”黄金周安排中长线路旅游。新休假制度中“五一”长假的缩短,将使得原有的“五一”长线旅游将被短线旅游所替代,游客可能将长线旅游计划调整至春节或“十一”黄金周,或者通过年休假的方式重新安排。新休假制度将会增加短途旅游需求,使中长线路旅游需求有所降低。
(三)出游形式多样化
由于长线游、出境游业务的产品组合要素更为复杂,游客需要依赖旅行社办理相关的手续程序,一般多为旅行社组团出行。长线旅游向中短途旅游的转变将使得游客出游方式上由大规模团队游向散客游、自助游、家庭游、自驾车游等多种形式转变。因此,游客对旅行社的依赖可能会有所降低,出游形式将更为多样化。
(四)购买产品人文化
新休假制度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必将引导游客对旅游产品类型的选择,富有文化内涵、贴近中华传统的旅游产品将更加受到游客的青睐。将假期定在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从“五一”、“十一”黄金周的发展历程可以推断,这些传统节日将会更加深入民心。游客在旅游产品选择上将从一般性观光旅游向更看重传统民俗的文化旅游转变。
(五)消费层次高级化
从长期来看,新休假制度的推出以及部分地区将推行的带薪假期等将从根本上改变国民的旅游习惯,消费者将享有更多休假时间,出游安排也将更具弹性,旅游消费将更体现个性化趋势,休闲、度假、专项旅游将日益成为主流。旅游消费将从观光旅游升级转型为休闲度假旅游,国民的旅游需求将得到更高层次的满足。
新休假制度下旅游业经营的相关应对策略
(一)转变旅游企业经营理念
新休假制度所推动的旅游者时空行为与消费选择的结构性变化将导致旅游企业的经营理念变革。旅游企业要适应市场消费模式变化,转变思维方式和运作模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旅游市场供需失衡状态的缓减,将带来旅游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变革。在新休假制度背景下,旅游景区应改变“黄金周”旺季最大限量来尽可能配置资源的惯例,使经营模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型转变;旅行社应打破受制于高峰时段旅游供应链上下游的住宿、交通等供应紧张的影响,实现更加灵活自主的特色经营;第三方旅游服务提供商则应凭借个性快捷的优势分享自助游的更多份额。
(二)开发“3+X”组合线路
新休假制度缩减了游客长线游、出境游需求,使旅行社开发短线游产品成为必然趋势。旅行社应结合休假制度的调整,以五个3天小长假为限,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加旅行时间,按照时空跨度,开发“3+X”组合线路,由长线向中短长线并重转变。同时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观光产品,应配合不同休假时间段的特点,如元旦的单位游、暑期的修学游、带薪的奖励游、淡季的夕阳红等等,开发多品种、多特色、个性化的多元旅游产品组合体系,从而满足不同休假时段的需求。此外,还可从单一的组团游走向多样化的旅游服务,从自驾游、自助游中赢得市场份额,增加盈利点。 (三)挖掘产品传统文化内涵
新休假制度对传统民俗文化节日的重视,相应促进主题式旅游的发展,旅游企业必须策划并推出符合上述假日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和中短途旅游线路。中国的传统节日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特点,千百年来发挥了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用。旅游企业在产品开发和线路设计中应挖掘节日旅游的传统文化内涵,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中的民俗活动有机融汇进旅游活动中,如清明节郊野踏青、祭拜先祖;端午节吃粽子、龙舟竞渡;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等均有可以挖掘的丰富内容。旅游企业结合具体节日开发文化主题产品,将使节日旅游更具有文化内涵、民俗特色。
(四)引导旅游体验转型升级
新休假制度增大了旅游者选择的灵活性,传统的观光旅游必然向文化型、休闲型、深度体验型、常态型的度假产品转型。旅游企业应积极引导游客进行深度旅游体验。旅游景区增加参与性、体验性活动,开发以节庆文化活动为主题的旅游项目,提升单一的观光景区转变为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一体化的综合型景区。旅行社融汇民族文化,组织特色活动、创新节日消费、丰富旅游线路的精神文化内涵。旅游饭店开发经济型饭店、度假型饭店,增加特色产品,注重品牌和服务质量,增强服务的个性化、人性化、生态化。
(五)整合旅游市场促销手段
新休假制度让游客的出游和消费更趋理性,促使旅游企业必须改变原有市场营销手段,契合游客消费行为。原来旅游企业过于将希望寄托于三个“黄金周”,一贯以“黄金周”为中心,进行全年宣传促销的准备安排,而分散后的休假时段将使旅游企业变集中式促销为分散式经常促销。旅游营销由传统的“价格战”、“广告战”转为更关注长远的品牌发展和市场份额。特别是小长假与散客的增加,游客对自助游的选择与需求上升,旅游企业应依靠网络为自助游的消费者建立更为全面、直接、便捷的在线旅游服务信息平台,通过契合旅游产品自助消费模式,分享更多自助游的市场份额。
结论
新休假制度的实施,弱化了时间的制度性约束,淡化了旅游消费淡旺季的分界,旅游者在出游时段、出游频率、出游距离、产品内涵、消费类型等多方面有了更为自主和灵活的选择。面对新一轮旅游者行为变化,旅游企业必须积极应对,变革经营理念、开发新型产品、转变运作模式、创新营销手段、提升服务品质,满足新休假制度下国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促进我国旅游消费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幼常.黄金周假日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6
2.郭晓东,肖星,房亮.新休假制度对国内旅游流时空结构及旅游开发的影响分析[J].旅游学刊,2008
3.程晓丽.调整休假制度,减少黄金周成本[J].池州师专学报,2007
4.丁海峰.黄金周旅游意向暨带薪休假制度调查综合分析[J].数据,2007
5.程遂营.基于旅游活动背景的我国现行休假制度刍议[J].人文地理,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