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赐
〔关键词〕 历史教学;设疑;悬念;疑点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2(B)—0046—01
我国古人曾说过,“学则须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之重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需要巧妙设疑,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巧设悬念
如在讲“鸦片战争”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远在大西洋彼岸的英国为什么要对中国发动战争?2. 这场战争与鸦片究竟有什么关系?3.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这立刻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我顺势引导他们仔细阅读课文,逐一思考上述问题,并鼓励学生尽情地发挥思维潜力,把不同的看法都讲出来,然后和学生共同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了较深的理解和认识。
二、独创新意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需要,提出有新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这对开拓学生思路,多角度分析历史、感受历史大有裨益。如在讲“虎门销烟”时,我先让学生了解有关史实,然后提问:当今世界上有许多国际性节日,如果可能,我会把每年6月3日定为国际禁毒日,大家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接着我又问:这一天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伟大壮举,大家说是什么壮举?学生答:虎门销烟。于是我因势利导,提出两种观点让学生分析讨论: 1.有人说,鸦片战争是虎门销烟引起的;2.也有人说,鸦片战争是英国蓄谋已久的,即使没有虎门销烟,英国也会寻找其他借口侵略中国。最后,我鼓励学生运用异向思维进行比较探讨,这使学生理清了其间的历史脉络,拓宽了知识面,扩大了视野。
三、选准疑点
疑点即课堂设疑的切入点,其也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突破口。教学中,教师选准疑点,巧妙设疑,则能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如在讲“洋务运动”时,笔者这样设疑:19世纪50年代,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扰,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你会用什么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我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后再阅读课文:看看当时清朝统治者是如何解决这一危机的,实际上又产生了怎样的社会效果。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统治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并结合当今改革开放实践分析洋务运动有什么经验和教训。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有人说洋务运动成功了,有人说洋务运动失败了,你有什么看法?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又通过概括史实、评价事件等活动,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把握适度
教师课堂设疑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实际,要让学生可望又可及。为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潜心了解学生,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这样才能起到设疑的作用。如在讲《权利法案》时,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中的史料,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史实思考以下问题:《权利法案》对王权作了哪些限制?对议会又有哪些规定?这些规定说明了什么?你如何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最后通过阅读——分析——解答等一连串过程,学生
既理解了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权利法案》的影响,又养成了论从史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历史思维品质。
五、平中见奇
不少学生认为历史课平淡如水,没有什么好学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匠心独运,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平淡中见新奇。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感知史实,然后设疑:大家能否用一个字来形容当时的历史情形?学生思维一时陷入僵滞。我便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急”和“火”哪个更好?学生说“火”字好。我再问:为什么要用“火”字?学生纷纷说:为扩大权益, 英法重新点燃战“火”;焚烧圆明园,又是强盗点“火”;割占我国领土,沙俄趁“火”打劫。接着我告诉学生:那时太平天国运动烈“火”也在熊熊燃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了平淡中所蕴涵的不平常,从而加深了对历史的感悟。
此外,教师课堂设疑还要有的放矢,应把复杂的、有难度的教学内容加以归纳整理,抓住要害,紧扣重点,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