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马林 杨 杰
[摘 要]当前,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短缺、能源耗竭、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突显,如何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缓解能源压力日益成为研究的焦点。物流业在加速我国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降低制造业成本的同时,能源消费增长迅速。本文通过对我国物流业能源消费及其影响因素的关联分析,得出物流业能源效率提升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物流业;节能降耗;统计分析;能源效率;关联分析
[中图分类号]F222;U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41-0033-03
1 引 言
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振兴经济“十大产业规划”之一的物流业,在稳定我国经济发展、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降低制造业成本、加强产业间联动的同时,能源消费增长迅速。要实现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物流行业的循环经济生产模式,以提高能源效率为导向的物流业节能降耗势在必行。
2 理论回顾
我国对能源效率的研究主要涉及电力系统节能、工业部门节能、建筑领域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和政府节能等领域,1999年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计算了1995年中国能源效率,并同参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的国家进行了横向比较。200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根据世界能源委员会提出的指标体系,测算了我国2000年能耗效率。我国学者认为,能源效率的提高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因素: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即能源从低生产率的产业流向高生产率的产业。史丹(2002)、周勇等(2006)研究表明,产业结构调整(至少在部分时段)有利于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张丽峰(2008)指出,我国产业能源消费以第二产业为主,降低能耗的任务主要通过调整三次产业内部的产品结构来实现。
二是技术进步。有关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作用的研究主要有:吴巧生和成金华(2006)认为工业部门的技术改进是影响能源消耗强度的主导因素。李廉水和周勇(2006)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得出技术效率是工业部门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而科技进步的贡献较低。王群伟、周德群(2008)得出我国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东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特征,技术效率对能源全要素生产率贡献最为显著。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共同作用。齐志新和陈文颖(2006)依据1993—2003年中国工业部门能源强度的因素分解结果,指出技术进步始终是能源强度下降的决定因素,而结构调整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很小。徐国泉和姜照华(2007)通过对美国技术进步、结构变化与能源效率关系的研究,得出1980—2004年美国结构变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技术进步与结构变化均是能源效率的Granger原因,并且技术进步与能源效率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杨洋、王非等(2008)利用最小二乘法对1978—2006年影响我国能源强度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影响最大,而技术进步次之。
国内外学者对物流业节能降耗研究相对较少。徐广印、胡荣博(2007)通过物流能源消耗与区域经济相关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得出,公路货物周转量与物流行业能源消耗量关联最为紧密;马天一、樊一江(2008)研究表明,交通运输行业作为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行业领域之一,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影响关系。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需要从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加以重视。
3 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1994—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的行业构成数据进行分析。由于1994年之前《中国统计年鉴》中缺乏工业细分行业的相关数据,为了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仅列出1994—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构成数据。1994—2007年制造业能源消耗最高,其次是生活消费;而到2007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能源消费超过电力、煤气、水生产和供应业,排名第三位。1994—2007年物流业能源消费占我国能源总消费的比重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在4.31%~7.77%上下浮动。因此,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确保“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顺利实现,物流业节能降耗任务艰巨,形势严峻(见表1)。
4 物流业能源效率的关联分析
为了进一步明确1994—2007年我国物流业能源效率变化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本文对我国物流业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关联分析。这里,使用物流业城镇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占物流业职工人数比重衡量专业技术人员比重(X1),用以反映物流业人力资本情况;物流业基础设施状况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X2)、铁路营运里程(X3,单位公里)、公路里程(X4,单位公里)加以衡量,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比重(X2)以物流业固定资产与同期全国固定资产投入比值表示;铁路货运比重(X5)和公路货运比重(X6)依次用铁路货物运输量和公路货物运输量占货物运输总量的比例衡量;物流业竞争环境本文用对外开放度(X7)即通过我国进出口总额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产业结构本文分别通过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来衡量,依次用X8、X9、X10表示,数据由1995—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计算得出。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其进行关联分析。标准化处理后的结果见表2。
分辨系数取0.3,参数Δmin的取值从各个数据序列各个时刻的绝对差的比较确定,得出我国物流业能源消费与相关变量的关联序为:X3>X4>X7>X5>X10>X9>X1>X8>X6>X2。
由我国物流业能源消费与相关变量的关联序可知,铁路营运里程、公路里程与我国物流业效率关联最为紧密,其次是对外开放度、铁路货运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和第二产业比重,而专业人员比重、第一产业比重、公路货运比重和固定资产比重与物流能源消费关联较小。关联系数依次为:〨(1, 1)=0.4642、G(1,2)=0.4004、G(1,3)=0.8362、G(1,4)=0.8211、G(1,5)=0.6930、G(1,6)=0.4320、G(1,7)=0.7728、〨(1,8)=0.4611、G(1,9)=0.5892、G(1,10)=0.6835。
5 主要结论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加大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由分析可知,铁路营运里程和公路里程对我国物流能源消费的减少最为关键,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缩短运距,缩短运输周期,从而节约能源,进一步印证了我国近年来加大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正确性。
第二,引入竞争机制,加速物流业国际化。通过论证可以得知,对外开放与我国物流业能源消费关联较为紧密,通过对外开放,一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物流业同行的先进管理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加速企业整合资源,提高能效。
第三,扩大铁路货运与加强公路交通节能并举。运输方式与我国物流业节能关联极为紧密,我国铁路运输有助于我国物流能源效率提高,而公路运输的促进作用亟待加强。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对节能运输工具的研究力度,加快其应用和推广。
第四,加强产业间联动,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我国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与物流业能源消费关联较为紧密,而第一产业相对较弱,这反映出现阶段我国物流业发展更多地依赖制造业外包业务和服务业相关配套环境的支撑,而与第一产业的发展关联较小,我国在发展城市物流的同时,农村物流同样不可忽视,应加强农村物流建设,真正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三位一体的格局,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廉水,周勇.技术进步能提高能源效率吗——基于中国工业部门的实证检验[J].管理世界,2006(10):82-89.
[2]张丽峰.中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影响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8(5):1-3.
[3]吴巧生,成金华.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解:1980—2004[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10):34-40.
[收稿日期]2009-06-11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青年课题“中国转型期物流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的关系研究”(编号:ACKYQ0923);中国物流学会2009年研究课题“我国物流行业节能降耗实证研究”(编号:2009CSLKT084);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08年度合作经济及相关领域研究课题“供销合作社发展涉农生产性服务业的实证研究”(编号:GXZS0821ZC)。
[作者简介]宋马林(1972—),男,安徽蚌埠人,中国物流学会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读博士生,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系统建模与分析;杨杰(1977—),男,安徽怀远人,安徽财经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