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招兰
摘要:霍桑的《恩迪科特与红十字》是一部充满含糊和矛盾思想的短篇小说。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此故事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所体现出来的双重性,来传达作者对早期新英格兰将面临诸多问题的超前性的预测及思索,表达作者深邃且犀利的洞察力。
关键字:双重性;建筑物;恩迪科特
提及美国著名小说家霍桑,人们都会把宏篇巨作《红字》和他联系起来。而他的短篇小说《恩迪科特与红十字》,却少为人们所知,但它也是一篇非常具有霍桑特色的优秀作品。故事写的是清教徒初到北美殖民地后,面对专横跋扈、血腥残忍的英王查理一世和坎特伯雷大主教劳德的残酷迫害,主人公约翰·恩迪科特召集萨莱姆民兵集合操练,在广大民众之下,把红十字从英国的国旗上扯下来,以此反抗英王暴政的故事。“模糊性”(ambiguity)是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内撒尼亚·霍桑作品最显著的风格特色。而由于其家族历史、社会环境以及独特的个人成长经历等原因,霍桑是一位在思想上极具复杂性和矛盾性的作家。[1,2]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时代背景”和“人物”的双重性,从看似含糊对立的意境中探究作者的思想。
(一)时代背景的双重性
故事以“两个多世纪以前,在秋天的正午时分。”[3]开篇,交待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即早期殖民者为了逃避英国国教的残酷迫害,来到美州大陆,开始了自治管理的生活。而宗主国的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及坎特伯雷大主教劳德则采取极为激烈的措施对其进行专横跋扈的统治。在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无数的双重性充斥着整个社会,如文中第一段,恩迪科特和他的队伍被称为查理一世的“臣民”,随后又被称为“首领和民兵。”这暗示了恩迪科特和他的民兵即是臣民又不是臣民的矛盾性或双重性,表达了作者对“抑制与反叛”的超前思索。而文中“大型建筑物”也体现了双重性——即教会(church)与政府(state)的权力斗争。它位处旷野正中央,可见它是威严与权力的象征。但这个“大型建筑物”却不像以往的教堂一样,它既没有尖塔,又不见有钟,由此可见,它同时也是对教会权威的颠覆,抑或是政府权力的突显;但它却又的确是祷告的场所,这又是教会权威的展现;而教会通常与英国查理一世和大主教劳德联系起来,政府与殖民地联系起来。所以,教会与政府的冲突正是宗主国英国与殖民地的权力较量。正是在宗主国与殖民地矛盾交织的双重背景下,引出了许多含混、矛盾的问题:抑制或是反叛、“教会与政府”将谁来掌舵等都是新大陆美国即将面临的。
(二)人物的双重性
作者在着力刻画主人公恩迪科特时,传递出一种张力(tension)即主人公恩迪科特本身的双重性(duality),生动地塑造出以他为代表的清教徒形象——既是勇敢追求自由独立的时代英雄,又是极端专断偏执的狂热分子。作为清教徒祖先移民北美的第五代后裔,霍桑从小就潜心研究新英格兰早期的历史。他的大多数作品都取自真人真事,但同时他又大胆地改编史实。此篇故事中,他故意删除恩迪科特“把红十字从英国国旗上扯下来”[3] 这一行为所遭受的后果,但在《温思罗普日记》中有详细史料记载:“认为他的罪过很大,即鲁莽又欠佳考虑,越了自己的职权范围,也没向国会咨询意见……宣判他应该给予警告,且剥夺担任公职一年。”[4] 而作者只字未提恩迪科特所受到的惩罚,仅描写大家对恩迪科特的听从和拥护,其目的就是表达对主人公恩迪科特英勇抗议的赞扬。最后文中以这样结尾:“响起了一阵欢呼胜利的声音。人民就是这样批准了我们史书上记载的一件英勇无比的业绩。恩迪科特的名字永垂不朽!”[3]这无疑公开表达了作者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对恩迪科特事迹的无比颂扬。
然而文中“异教徒罪犯们遭受到的惩罚”、“红字‘A”及恩迪科特在民众前的长篇演说时“三位罪犯的反应”等描写又可以看出作者对恩迪科特这位民族英雄的怀疑性的讽刺。
霍桑对一切事物爱持怀疑态度,写作风格的一大特色即怀疑。故事中描写的刑罚完全参考费尔特的《萨莱姆年签》。看看文中使用的刑罚,那些曾经被英国当局用来镇压清教徒的残酷刑法,都被首领恩迪科特用来对付那些批评者、怀疑者和持有不同政见的人,且许多人被处以极刑。作者借用历史资料在文中对清教徒残酷的行为进行描写,反映了以恩迪科特为代表的清教徒们的血性和偏执。路易斯·莱特曾经说过:“请不要作如下想象,即我们的祖先像孩子们在教科书中读到的那样,是为了寻求“宗教上的宽容”而来到美洲的。他们当中几乎没有人认识到或赞同宽容这个概念。” [5]这表达了作者对以恩迪科特为代表的清教徒本身的怀疑。
文中红色的“A”给那位貌美的女子贴上了淫荡的标签。基督教的文化传统中,红色还代表了耶稣及其追随者们的殉道之血。那位年轻女子胸前佩戴的“A”,也让人联想起祭坛上流着鲜血的殉道者,她就是那个畸形的清教社会献给上帝的牺牲品。而作者有意把它描写为“可敬可佩或别的什么意思。”[3]也正间接地表露出对恩迪科特的残忍、无情、泯灭人性的讽刺,反映出以恩迪科特为代表的清教徒的偏执和对受害者的残酷迫害。
当恩迪科特率领民兵操练,发表激昂的长篇演说时,胸前戴着“A”的福音传道师、手套颈手枷的高教会派的教徒和套着足枷的保皇党们的大声叫嚷抗议,也正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恩迪科特的专横跋扈,残酷不仁。
(三)结语
霍桑在此故事中通过运用双重性的手法,来描写矛盾交织的时代背景,预测性地思索人们将面临“抑制与反叛”、“教会与政府的权力之争”等众多问题;以及通过刻画主人公恩迪科特本身的双重性,一方面赞扬了以恩迪科特为代表的清教徒为了自由,为了祖国的民主追求和前景发展,为了建立新的人间乐土开垦新大陆,为了反对天主教的堕落、专横,为了解放被愚弄、麻痹的人们而进行英雄反抗的精神,昭示独立革命即将来临;另一方面又抨击和谴责以恩迪科特为代表的清教徒的宗教狂热和不容异已的行径,预见性地担忧清教徒由于其专断、偏执、残忍将可能走向另一极端反面的后果。正如兰德尔·斯图尔特所言:“霍桑探究了人类思想和精神最深处的真实情况,他所表达的意思将带着对将来岁月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永恒性。”[6]的确,文中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霍桑对当时新大陆美国将面临诸多问题的超前性的预测,表达了作者深邃且独特的洞见。
参考文献:
[1]任晓晋,魏玲。《红字》中的象征与原型的模糊性、多义性和矛盾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0,87(1):212-215。
[2]王海珍.试论霍桑的罗曼司小说模糊风格的成因[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4):87-89)。
[3]陈冠商编选.《霍桑短篇小说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P450、P457、P452。
[4]Hawthornes Early Tales, A Critical Study·by Neal
Frank Doubleday ·Duke University Press Durham, North Carolina·1972. PP103.
[5]Louis B. Wright, The Cultural Life of American
Colonies: 1607-1763,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57, pp.72-73.
[6][美]兰德尔·斯图尔特《霍桑传》,赵庆庆译。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第2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