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与历史教学

2009-01-07 03:06胡玉臣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激发兴趣历史

胡玉臣

【摘 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的三点方法:一是深挖教材,提出质疑。二是加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如运用历史典故,巧用诗词、民歌,引用歌词,激发情感,穿插讲述历史小故事,运用多媒体教学。三是开展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关键词】 激发 兴趣 历史 教学

激发兴趣是教好历史课的重要条件。俄罗斯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过:“为了让学生学好,必须使他好学。”而要使学生好学,必须使他对学习有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主动积极地学习的内在动力。兴趣来自那里呢?苏联知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本身就是一种最令人惊讶、诧异和感到惊奇的过程,能激起高昂而持久的兴趣。”对人类历史宝库的认识、探索,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在认识探索过程中,使学生学了历史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同时有所用,则学生就会逐渐对历史课发生兴趣。从感情上接近历史课,以至感到学历史其乐无穷。这就是说,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我曾听过两节历史课,都是讲《元朝的建立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位教师上课先提问上节的作业题,然后说这节课讲元朝的建立和统一。他边写边讲,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另一位老师在讲课时,先提出问题:“在我国的北部有哪个自治区呀?主要居住着哪个兄弟民族?”学生回答后。教师又说:“你知道不知道在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中,这个兄弟民族在缔造伟大祖国的过程中有过什么贡献吗?好,今天我们就讲一讲这个民族在祖国发展历史上的贡献!”,然后写出本节标题。这样一个简单的提问就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意识倾向——迫切需要知道蒙古族在祖国发展史上的贡献,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急于想知道这一切,因此整节课学生都会聚精会神的听课和探索问题。两节课的效果为什么会不同呢?关键在于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所说的:“学习最好的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那么我们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在何处发掘激发兴趣的素材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深挖教材,提出质疑

按一般认识规律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旺盛并好探索,对世界事物都要问个“为什么”,这是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青少年的这种心理状态。在历史教学中,总是能在教材内部寻找激发学生兴趣的素材,设计一些带有思考性、探索性的问题,在讲课当中恰如其分的提示给学生。从而在学生平静的心灵中投以知识之石,掀起层层波浪,激起求知、探索的兴趣,使学生始终能处在积极地学习状态中。如讲美国的历史,有位教师先向学生发问:“美国是当今的超级大国,实力强大,但你知道220多年前的美国是一个什么样子吗?美国是怎样建国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弄清这个问题。”一个设问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了美国的独立战争的学习。因而作为教师在讲课当中能适时提出一些带思考性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维去深入探索。如讲秦末农民战争历史意义时,课本提到“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教师提出“什么是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呢,哪位同学能分析出来?”再如讲完文艺复兴后,课本提到说文艺复兴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教师设问:“其‘思想解放的含义是什么?我们还学过哪些思想解放运动,它们的‘思想解放又有什么含义呢?”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教材提出一些带有哲理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升华,做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如学完商鞅变法后,向学生提出:“从商鞅变法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启发呢?”这样就能使学生对改革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学习不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一步,这也适应青少年好问个“为什么”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兴趣。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①问题带有启发性,千万不能用“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问题,而是问个“为什么”,或“前后联系”让学生有所“动”。促使他去思考问题,而且有所“得”。②注意量力性,就是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从新旧知识内在联系出发,提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求知欲的问题。③问题有探索性,有的问题书中不一定有现成答案,而可以在教师提示或指出方向的前提下,经过分析思考得出答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经久不衰。

总之,求知欲望和积极地探索精神是当代青少年的心里特征。抓住这一点,针对青少年的需要,精心设计发问,通过质疑、释疑定能激发学生兴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

二、加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青少年最不爱听干干巴巴的课,最喜欢听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历史课。因而在教学中增强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增强教学趣味性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⒈运用历史典故。如在讲到秦灭六国的长平之战时,教师问:“你们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吗?它说明了什么问题?由此我们得到什么启发?”这样的历史教学,融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对学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这样好的典故,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楚王问鼎”、“三顾茅庐”、“草木皆兵”、“罄竹难书”等等。如果运用得当,就能收到画龙点睛之效。

⒉运用诗词、民歌,有助于学生形成鲜明的历史表象,点出事物的本质,使思想情感沉浸于历史画卷之中。如有位老师在讲完张骞通西域后引用了“不是张骞通西域,安能佳种自西来”的诗句,生动的歌颂了张骞通西域的历史功绩。又如讲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时,有位教师引用龚自珍的诗“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刻画出鸦片战争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起义反抗是历史地必然。好的民歌同样也具有这样的作用,既具有启发性,又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还有很好的思想教育作用。如讲世界史中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时,可以引用英国一首古老的民歌:“出发时只有一艘,归来时已有二十艘。要知道是什么东西?满船货物都摆在眼前。人们问这都哪儿来的?请不要追究它的来源。”它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者对亚非等地血腥掠夺情况,措词含蓄,但意思不言而喻。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诗词民歌的确能增强感染力,能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但在运用中应注意:①要选择最典型,最生动的材料,有助于形成鲜明的历史表象;②要选择可以丰富历史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本质的材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③选择富有教育意义,能激起学生爱憎分明的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思想品质。

⒊引用歌词,激发情感。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引用一些好的歌词,可以增强教学的情感和感染力。如讲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会宁地区,震撼世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取得完全胜利时,可以朗诵一首《红军会师歌》:“三大主力军,西北高原胜利会师了,欢呼三个方面军,百战百胜英雄兄弟。团结我们工农红军全部力量,走向抗日的最前线。两万五千里长征,经历十一省险阻与山河,铁的意志,血的牺牲,换得伟大的会合。为着建立人民政权巩固的基础,高举红旗向前进!”歌词质朴,铿锵有力,寓意深刻,使学生受到一次革命传统教育。又如讲到抗日时期的大生产运动时,引几句《南泥湾》的歌词:“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没(呀)人烟;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又战斗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咱们走上前,鲜花送模范。”这就生动地展现出大生产运动结出了丰硕果实,激励学生热爱新生活,热爱共产党。但要注意选材时一定要目的明确,围绕中心,穿插恰当,画龙点睛,切忌过多、过滥、过长。

⒋穿插讲述历史小故事,能使学生对历史课产生心驰神往的激情。喜欢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在历史课中,适当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如战斗故事、历史人物故事、乡土故事等等,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如古代名医扁鹊的故事,赤壁之战的故事,近现代北伐名将叶挺的故事,抗日时地道战、地雷战的故事,世界史上林肯的故事,二战名将艾森豪威尔的故事等等。但要注意在穿插讲述历史小故事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听后让学生有所动,有所感,有所悟,引起共鸣,受到鼓舞。切忌兴之所至,漫无边际地讲,或把趣味庸俗化,带来消极的作用。

⒌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可以制造幻灯片、课件,甚至可以从网络上下载历史小电影和Flash动画,并可以随时增加和更新教学前沿内容,正因为它能通过学生的视、听器官,刺激大脑皮层,产生兴奋情绪,使注意力集中,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使学生对奥匈帝国的领土变更一目了然。

三、开展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主要侧重于按大纲规定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面向全体学生。而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不受大纲的约束,努力做到丰富多彩,饶有兴趣,知识性强,并便于因材施教。多年来我曾做过以下活动:历史人物讲座,组织历史性趣小组,举办历史知识竞赛,办历史小报,撰写评论历史人物小论文等。这些活动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和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也从多方面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激发兴趣是搞好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激发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是很多的。但必须明确一点,在历史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力才是历史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一定不要喧宾夺主。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激发兴趣历史
新历史
激发中职学校旅游酒店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探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