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爱莲
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题材设置试题,在近几年高考哲学试题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从2009年各地高考试题看,这样的试题,主要存在两大类型:第一是古代哲学观点类,如广东卷第34题。第二是蕴含古代传统文化元素的情境材料类,如浙江卷第29题。下面逐一解析。
一、古代哲学观点类试题的解析
【试题】(2009年广东卷)34.下列选项蕴涵矛盾的同一性的是( )。
A.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C.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D.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解析】
1.题干解析
题干明确指出“蕴涵矛盾的同一性的是”,也即考查的是“矛盾同一性”的准确理解。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基本原理,“矛盾同一性”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选项解析
选项A“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其基本含义为:世间万物都是背靠“阴”而怀抱“阳”,是“阴阳”合“一”而成的。因此其中蕴含的基本哲理是“阴”和“阳”双方共同处在同一事物之中,万物正是由于“负阴”和“抱阳”而得以存在。因此它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统一性的第一方面含义,应该是正确选项。选项C“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中的“亡”和“存”、“死”和“生”,是相互对立的双方,共同存在于某一事物之中,而且整个句子还蕴含着对立的双方必然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基本含义。因此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选项C虽然没有指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但还是蕴涵着矛盾同一性第二方面的含义中关于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故C项也应该是正确的。选项D“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中,“损”和“益”是事物两种基本的属性,相互对立,这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同一性第一方面的含义。同时,还看到“损之而益”即因为“损之”而得到“益”,“益之而损”即因为“益”而导致“损”。这里即蕴涵着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基本哲理,即与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同一性第二方面含义有相符合的部分。因此D项也是正确的选项。选项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中蕴涵的基本哲理是“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求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它与矛盾同一性含义不合,故是不合题意的选项。
【启示】解析此类题型,首先要准确、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哲理的内涵,如例题中关于“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次,对古代哲学观点能准确理解。其程序一般有二:一是正确地将其解读成现代文,理解其现代文字面意思。二是依据现代文意思,深入理解把握其蕴涵的基本哲学思想内核。最后将古代哲学观点的思想内核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相比照。经历上述三步,便可得出正确的选项。
二、蕴含古代传统文化元素的情境材料类试题解析
【试题】(2009年浙江卷)春秋时期,齐国国王命令大臣们必须穿丝质衣服,但国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种桑树,齐国蚕丝需求量大,价格上涨,邻近的鲁、梁等国纷纷停止种粮改种桑树。几年后,齐王又命令只准穿布衣,且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国家。结果,鲁、梁等国因饥荒而大乱,不战而衰,齐国坐享其成,使疆土得以扩张。回答28-29题。
29.鲁、梁等国不战而衰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看问题、办事情
①既要看到运动的绝对性,更要看到静止的相对性。②既要注重量变,更要促成质变。③既要认识矛盾的同一性,又要把握矛盾的斗争性。④既要重视局部,又要统筹全局。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
1.题干解析
本试题由两部分构成。总题干是一则情境材料,分题干则是直接点明考查的内容与方向。
(1)总题干分析。对总题干这则情境性材料,首先将整个材料进行处理,将其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重点抓住“齐王命令——穿丝质衣服、国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种桑树”,结果“鲁、梁等国纷纷停止种粮改种桑树”。后一部分重点抓住“齐王命令只准穿布衣,且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国家”,结果“鲁、梁等大乱,不战而衰,齐国坐享其成,使疆土得以扩张”。其次,从材料中概括出蕴涵其中的核心思想。一是“衣”和“食”对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料,是一个国家物质生存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对一个国家来说,“种粮”和“种桑树”,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耕地面积前提下)存在着双方既对立(耕地面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又同一的关系(共同存在于一个国家的农业种植领域)。最后,从材料蕴涵的核心思想出演绎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哲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矛盾双方对立统一辩证关系”。
(2)分题干分析。分题干明确指出考查的对象是“鲁、梁等国不战而衰的惨痛教训”,考查的要求是“给我们的启示”。综合在一起,就是要求学生能够从“鲁、梁等国不战而衰的惨痛教训”中推理出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要求。
2.题肢和选项解析
(1)题肢解析
题肢①“既要看到运动的绝对性,更要看到静止的相对性”是“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题肢②“既要注重量变,更要促成质变”是“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题肢③“既要认识矛盾的同一性,又要把握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题肢④“既要重视局部,又要统筹全局”是“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2)选项解析
选项A①②组合不合题意。选项B①④组合中①不合题意。选项C③④组合符合题意。选项D②③组合中②不合题意。故本试题的正确选项为C③④组合。
【启示】此类试题的解析。重点在于对情境材料的正确把握和理解。一般而言,理解此类情境材料时,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处理材料。首先分层次,然后对每一层次,主要抓住三个关键性要素(主体、行为及结果)来把握其中心意思,最后考虑各层次间的关系。第二步,理解材料所蕴涵的核心思想。第三步,从核心思想中演绎出蕴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哲理。
(责编 李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