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教材中的创新素材 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009-01-07 03:06张晓泽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11期
关键词:贝多芬利用想象

张晓泽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的光辉,其听说读写的要求中蕴含了丰富多样的创造性因素。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法点燃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手中的教材用“活”,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培养创新能力的素材,有意识地将这些创造性因素加以提示,使之成为活跃思维的触发点,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进而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挖掘利用教材巧设问题,诱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越是善于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一种解决任务的性质,那么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多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富有创意的问题能启发诱导学生运用联想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认识由表入里、由点到面、由此及彼,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问题的设计必须围绕教学内容,有鲜明的目的性,教师要设法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到特定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一位老师教《称象》时,问学生“还有没有更好的称象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一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了,可以让随行官员一个一个地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再称称每个人有多重,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了。多么与众不同而又切实可行的办法!多么可喜的创新思维火花。学生不是不能,关键在教师的启发引导。

教材的创新因素广泛分布在词、句、段、篇之中。课文中的句子有的看似平常,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但实际上潜藏着创新的诱因。如《月光曲》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贝多芬弹完了一曲,盲姑娘激动地猜想他就是贝多芬。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教师顺势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贝多芬这样做的原因。学生默读课文后深思,纷纷举起了自信的手。有的说贝多芬走进茅屋就没有自我介绍,说明他不想让兄妹俩知道他的身份。有的说这表明贝多芬非常谦虚,他不想炫耀自己。教师并未就此终结,仍鼓励学生想想还有别的可能吗。这时,有学生提出异议:贝多芬没有回答,实际上已经默认了。还有学生说贝多芬弹着弹着已是触景生情,灵感顿生,正在构思《月光曲》呢。这样的设疑诱发了学生多角度的思考,扩大了他们想象的空间,同时还锻炼了他们合情合理的推理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二、挖掘利用教材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生质疑问难,是学生积极思维和具有创造性想象力的表现。例如《赤壁之战》一课,教师可通过提问创设这样的情境:赤壁之战多少人马?你认为谁会取胜?这一仗怎么打的,结果如何?为什么曹操八十万人马会被周瑜的三万人马打败?于是学生对《赤壁之战》一文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迫不及待地到课文中寻找答案,以满足求知欲。类似这样的课文还有很多,教师要充分把它利用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其创新意识必然增强。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挖掘教材,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课文,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发挥学生创新的潜能。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启发、引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敢想、敢说、敢做的习惯,也就自然形成了创新的能力。

三、挖掘利用教材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创新意识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递知识,还要激励学生内在的思维积极性,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创造情境,通过情境引导想象,激励学生言语表达的欲望,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小小的船》是一首音韵优美,意象广远的儿歌,儿歌篇幅短小、内容简单,却为学生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把星光灿烂,月儿如钩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配上轻松愉快的乐曲,为学生创设情境。图画、音乐与教师形象的描述使学生的思维在“星空”的情景中飞扬,内心的“意境”得以升华。孩子们一定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唤起他们用语言表达的创新欲望,教师凭借这样的情景想象,达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初步培养。

四、挖掘利用教材让学生自主学习,开发学生创新思维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是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创新素材,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会事半功倍。如:在学习《鲸》这篇课文时,鼓励学生自己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向别人介绍鲸这种动物,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有的扮演解说员; 有的向其他小鲸鱼介绍家族历史;有的扮演一位教师来到海洋馆,向学生介绍鲸等。真是不可思议,学生居然想出那么多方式。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敢于创新,在教学中是多么重要。这也从心理上减弱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使他们向创新之路又迈进了一步。

五、挖掘利用教材激发想象,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发挥教师“导”的作用,通过情境,启发想象,激起学生言语表达的欲望。比如《小鸭子得救了》这个童话故事内容简单却为学生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运用电教手段,把小鸭子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设计灵活生动、形象的启发谈话。小鸭子掉到坑里了,小熊、小象、小猴子都跑过来救小鸭子,怎样才能把它救上来呢?请大家动脑筋思考,替他们想个好办法行吗?激发学生动脑思考,用眼观察,动口叙述的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思路、合理想象、鼓励创新,对学生独特想法注意保护、引导、启发,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和想象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六、利用教材制定符合学生的切实可行的教案

教师与学生之间最主要的交流媒介是学生手中的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编写的教学用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依据。在不偏离教材教学方向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需要,制定出更符合学生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教案,这才是最好的创新。新教材既能满足教师创造性的教学需要,又能适应学生探奇求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因而,老师要灵活运用教材,教活学生,让学生逐步形成探索创新的好习惯。例如,教材设置的小框内容,附加材料,对学生能起到开拓视野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的好材料,老师可以利用当地现有的实物,多启发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达到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并形成创新和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像这样的教材,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具要有创新能力,研究语文课教改的方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同时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着眼于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样,利用教材、制定教案、还要适当地加入新的元素,从而发挥教材的固有作用,做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释放出创新激情,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责任编辑:梁 媛)

猜你喜欢
贝多芬利用想象
快乐的想象
一生
画与理
贝多芬只有一个
“没良心”的贝多芬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废物巧利用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
想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