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钧 冯锋勇
“等待时间”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伊在1974年提出的,她在研究课堂提问时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没能立即回答,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等待时间是0.9秒。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充分的思考并构思答案的,因而引起课堂上常见的情景是,教师提出一些简单、封闭性的问题,学生不用思考只凭回忆就匆匆回答。结果,课堂上师生互动热烈,但实际上只停留在浅层次上。英国一位教师深有体会地说:“分析自己的提问之后,你才会意识到你的提问可能很差劲。我发现自己常用问题来填写满课堂时间,提的问题很少需要学生思考。与学生交谈时,特别是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交谈时,很重要的一点是提出的问题既要让他们思考,又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知道下一步如何做,只让他们知道‘正确答案是没有用的。”
一、课堂提问的现状
1.教师知之而未行之
对大多数教师来说“等待时间”并不陌生,或许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知道”,却很少在课堂上行动,这正是目前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教师知道应该怎样,可很少采取行动。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几年前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韦尔奇,他来到中国演讲时,一些企业家反映:“他讲的管理内容都很平常,大家都知道这些道理。”对此,韦尔奇的回答是:“我不仅仅知道这些道理,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了。”从这里可以看出,“知道”与“做到”,是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管理在本质上是一种“行”的活动——当然,它是在一定的“知”的基础上和引导下的“行”。这虽然不是教育界发生的事,可具有同样的教育意义。教师目前欠缺的并不是先进的教学理念,而是行动,因为如果真的欠缺教学理念,也完全可以通过学习来弥补。在这里行动不再仅仅是一个过程,更是教师理念内化的结果。那么为什么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在课堂上会如此难以实践呢?教育的本质是创新,因为它的对象是人,可在应试教育依然占据重要地位的今天,许多教师故步自封,让惯性的力量捆住了行动,在“我知道”与“我行动”之间形成一个雷池,很少跨越。
2.学生需之而未有之
圣哲德谟克利特说过:“学生不是等待填充的容器,他是等待点燃的火种。”如何来点燃“火种”呢?那就是问题,课堂上学生需要问题去激发他们的思维。问题可以激起学生思考的热情;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平凡的课堂中有着不平凡的想法。学生在课堂上需要问题的刺激,可是刺激有个阈值,并不是任何刺激都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刺激不仅是强度问题,更有一个时间问题,许多短暂的刺激并不一定能引起兴奋。而课堂上的问题刺激,在某种意义上讲,并不缺少强度,缺少的却是等待时间,学生需要时间去思考,非条件性反射就能回答的问题,就算学生能成功地回答,它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并无多大益处。只有经过学生思维冲突,得出来的结论才具有价值,而思考冲突同样需要时间。如果说提问的内容是一把剑,那么等待时间就是刃,只有等待时间的存在才能使提问这把课堂教学的常用剑成为一把锋利的剑。
二、实施等待时间的几个注意问题
等待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并不存在策略问题,而是教师是否行动的问题,它只要教师意识到它存在的价值,而不需要具有强大的理论支持。
1.备课时应留有余地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的充分程度。虽然课堂教学不是备课的复制品,却正如生物发育过程受到基因的调控,在什么阶段出现怎么样的变化,总体上已经决定,这种程序性调控也是课堂教学和备课之间的关系。当然也同样如基因调控一样,突变随时都可能发生,它所控制的性状也要受到环境的影响,课堂教学也同样有意外生成,这种意外可能使课堂教学失败,也可能使课堂教学更为精彩。教师在精心备课时,其他方面都考虑得非常周到,甚至按以往的经验都可能设想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能提出的那些问题,应该怎么去解决。可是就是没有给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意外留出时间,可以说等待时间就是为这种意外获得精彩提供保障的,因为再精彩的生成也离不开时间的催化。教师在每堂备课中应该留出五分种左右的时间,来保障学生在回答问题或意外情况发生时,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或讨论。
2.课堂不应成为内容的填塞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亘古不变的主题曲,可主题曲也不能成为课堂教学这一剧本的全部。不可否认,课堂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对于初任教师来说,觉得没多少内容可讲,对于有经验的教师来说,觉得要讲的内容太多,想把它全部讲完讲透。可课堂是有限的空间,有限空间它所能容纳的量也是有限的,不管你的内容多么重要,它都有一个接纳能力的问题,更何况学生也并不是容器,讲得太多反而会更糊涂。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是一个抛物线,在一定量的范围内,它会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而提升,可是达到它的最大容纳量后,它反而会因教学的内容的增加而降低。因为内容的堵塞是以牺牲等待时间为前提的,学生没有时间来消化教学内容,怎么可能会有好的效率?可以说,课堂教学中学生并不是感到饥饿,相反是吃得撑着而消化不良,不是没东西消化,而是消化不了。
3.教师应该放弃功利思想
不管是备课还是课堂教学中内容填(下转第17页)(上接第5页)塞,本质上都是教师功利思想在作怪。备课是以功利为指导,教学是以功利为目的,不自觉地把课堂教学的重心完全偏向教学内容,因为只有内容可以考核,它可以直接反映出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表面上也只有教学内容这一显性文化才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忽略了隐性文化对课堂教学的滋润作用。等待时间属于课堂教学中隐性文化内容之一,它是那么容易忽略而不受到重视,它的忽视完全不是因为重要性问题而是不能直接体现在功利性上。课堂教学的功利化是目前教学的严重问题之一,功利化在短时间内能提高课堂效率,可是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它是牺牲学生的学生兴趣为代价的。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放弃功利思想,否则依然会让等待时间给教学内容让路。
三、等待时间给学生带来的变化
等待时间,会给课堂教学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当然这种变化的本身同样需要时间。
1.学生的回答变长
学生习惯上总是回答“是”或“否”,不习惯对内容作出价值性评判,这是因为平时缺少等待时间。在课堂上有了等待时间,学生的回答内容会变多,因为学生从教师的等待时间中肯定回答的必要性。
2.学生不回答的次数会减少
平时课堂上经常会出现问而不答的现象,因为没有等待时间,学生从教师焦急的眼神中获知不能肯定的回答可能会得到教师的批评,自己也觉得在浪费时间。而等待时间,它需要的是让学生获得答案,而不仅是考虑对还是错,有时课堂上学生获得答案比对错更为重要,因为它为学生以后的回答增加了信心。
3.学生回答问题时更有信心
信心是靠教师的耐心和鼓励来激发的。没有等待时间,就是教师没有耐心的体现,更没有鼓励。学生在教师等待时间获得的不仅是对回答的等待,而是对学生信心培养的期待,也是一种课堂教学的温馨,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
4.学生敢于挑战
等待时间给学生带来的潜在影响,不仅是培养自信,更能激发挑战的勇气,一旦课堂上学生具有挑战问题的勇气,课堂教学会产生更多的精彩,教师自身也能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收获,使课堂不再是死气沉沉,而是教和学的乐园。正如陆安在《经营课堂》一文中所说:“千方百计地发掘和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如果只有热闹的教师提问而没有热烈的学生提问的课堂,是残缺的课堂,是不和谐、不完美的课堂。不会问、光会答的学生,是没有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学生,是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