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统筹/李科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另一种体现,是一个民族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知和认同。
博物馆的数量,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
据统计,在发达国家,平均每5万人享有一个博物馆;而在中国,平均每60万人才拥有一个博物馆。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里,博物馆的数量和丰富藏品是他们骄傲的资本。其中,较大数量的博物馆由私人兴办。
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一种补充,私人博物馆在减少政府投入的同时,为普罗大众提供了更广阔的文化空间。
1905年,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也是中国最早的私人博物馆。1997年,收藏家马未都在北京创办观复博物馆,揭开了新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的帷幕。从1997年至今,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民间收藏热不断升温,致使民间收藏从“地下”探出头来,中国私人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粗略估计,全国已注册的私人博物馆约有400家。许多在建的私人博物馆和尚未注册的家庭收藏馆更是难以计数。
在中国私人投资兴建博物馆主要出于几种情况:出于公益考虑,想把自己多年的收藏与更多人共享;出于经济考虑,想达到收藏养收藏的良性循环;企业办馆,希望树立形象等。但无论哪种情况都离不开持续发展的规划。
现实是,大众缺乏了解,众多私人博物馆叫好不叫座,只能在困境中苦苦坚持。曾有业内人士分析说:外国人是有时间就去博物馆,中国人实在没事了也想不到去博物馆。
在资金背后,则是身份、政策等一系列的模糊与缺失,马未都甚至感叹,私立博物馆的受重视程度远远比不上私营经济。
反观国外私人博物馆之所以发展迅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国外对私人博物馆的支持办法是,采取免税或惠税的政策,对捐赠或投资全部归入纳税款。并且,有专门的基金会对这类公益性的活动进行支持。
虽然中国目前尚无一部完整的博物馆法,私人博物馆的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隐忧,但只要私人博物馆对自己的长远前景有明确的认识,汲取经验,办出特色,它的发展潜力不可低估。
博物馆是一个眺望文明、抚摩历史的窗口。这些散落在城市深处的博物馆,以其微小和专业的姿态,丰富了城市的文化空间和审美艺趣,构成了城市独特的吸引力。私人博物馆正逐渐成为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假以时日,它必将迎来传承文化的明媚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