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内民主讨论的环境

2009-01-06 04:55高太平
唯实 2009年10期
关键词:党内民主讨论营造

摘 要:民主讨论是党内民主的基本实现形式。党内民主讨论的环境由人构成又作用于人,参与讨论者既是主体又是环境,且人人互为环境。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环境,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开阔胸襟;普通党员要自觉承担责任;要用制度保证党内人人能讲真话。

关键词: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10-0022-03

作者简介:A高太平(1961- ),男,甘肃天水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政治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执政党建设。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环境,这是一个严肃而深刻的命题。说命题严肃,是指它关乎党的政治价值取向;说命题深刻,是指它涉及到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等诸多方面。因此,这又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的意义

民主讨论是党内民主最基本的实现方式,而良好的讨论环境则是实现党内民主的重要条件,直接关系到党内民主目标的实现。

首先,民主讨论是党内民主的一种基本实现形式。没有民主的讨论只能是形式主义的鼓噪,没有讨论的民主只能是假冒的民主。实现党内不同意见的充分表达,才谈得上党内民主。

其次,民主讨论是党的创新活力的源泉。创新活力是人们思想运动的活跃状态,是个体思想智慧的勃发状态。如果党内思想表达的渠道不畅甚至根本无法表达,党员的创新活力自然会减弱甚至丧失。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内民主讨论环境的营造就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一种必须。

第三,民主讨论是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需要。通过民主讨论,党员的意见得到充分尊重,不同意见在辩论、争论中分清了是非、增进了了解、澄清了误会、消解了对立、减少了内耗、化解了不良情绪、释放了不满情绪、防止了问题积累、减缓了思想碰撞的震荡,从而使智慧得以集中、组织得以稳定、真理深入人心、决策达于科学,最终使党内团结得以加强、党的统一得以巩固。相反,如果缺乏民主讨论的氛围,而人的表达倾向又无法压制,这时,体制内表达渠道的缺失将使体制外发泄成为必然,这将使党的团结统一遭受严重破坏。

第四,民主讨论是实现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的需要。党员不是抽象的主体,他要通过享有党章规定的各项权利并同时履行相应的义务来实现与党的联系,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参与党内民主讨论是党员主体地位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这不是党员形式上存在的表现,而是党员创造力的表现,甚至可以说,参与党内民主讨论就是参与创造。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之处在于,这种主体地位与党的事业直接相关。党员除在本职工作中展现自己作为先锋队成员的价值之外,还有在更大范围内为党组织建言献策的责任。每个负责任的党员都有责任把自己的意见反映给组织,把自己的经验传达给组织,把自己的智慧贡献给组织。他们身在实践第一线,其感受、经验、智慧是别人不能代替的,而党内民主讨论正是这种反映、传达、贡献的有效途径。

党员的主体地位与党组织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的统一。我们既不能将二者抽象地对立起来,认为党员提出不同意见就是站在党组织的对立面,因而以党组织的旗号打压党员个人的不同意见;也不能将二者抽象地同一起来,抹煞普通党员和代表党组织的领导干部作为不同主体的差别,从而淡化甚至推卸党的干部在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方面理应担负的主要责任。

第五,民主讨论是解放思想的需要。解放思想不仅要解放思想的产生方式,也要解放思想的表达方式。无论多么深刻优秀的思想,如果不能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接受并用来指导实践,仍是毫无意义的。良好的民主讨论环境正是对思想表达的一种解放。

第六,民主讨论是一种防错纠错、集中智慧的决策机制。民主遵循的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因而是一种以人数优势来取得决策权的机制,具有无可替代的技术价值:少数服从多数可以避免伤害多数人利益、违背多数人意志这样最差结果的出现;可以用多数人的集体智慧来弥补由少数人决策的不足。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一切只有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

党内民主讨论是如此重要,但其重要性的发挥又必须依赖良好的讨论环境。环境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不能离开人的活动去谈环境。环境本质上反映的是主体活动的目的与活动的条件的关系:如果活动的条件有利于活动目的实现,就是好的环境;如果活动的条件不利于活动目的实现,就是不好的环境。主体活动的意义决定了环境的意义,民主讨论的意义决定了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的意义。

二、目前党内民主讨论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党内民主讨论的环境由人和制度两方面构成,而人又有普通党员和党的干部之别。分析党内民主讨论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就要把党的干部、普通党员与制度环境统一起来考察。

从党的干部方面来看,有不愿听、不敢听、不爱听等情况:英雄史观作怪,群众观点淡漠,自以为是,轻视群众,故不愿听;工作能力不强,工作失误不少,自信不足,怕丢面子、失威信,民主讨论无异于自寻烦恼,故不敢听;作风不民主,独断专行,未形成民主讨论的习惯,感情上对民主讨论逆反,故不爱听。从普通党员的角度来考察,也有不愿说、不敢说、不会说的情况:党性薄弱,置身事外,故不愿说;习惯揣摩,私心作怪,故不敢说;没有思考,没有研究,故不会说。从制度角度考察,由于制度的缺失,使讲真话者得不到鼓励,讲假话者不承担责任,讲废话者四面讨好,不讲话者明哲保身,制度不能保证人畅所欲言、言所当言,甚至使人噤若寒蝉,这样的制度环境当然无法形成民主讨论的良好氛围。

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环境,就必须解决上述问题。在党内,人人皆为民主讨论的环境,党员、干部又互为环境,制度则为前提环境,且制度本身也应为民主讨论的产物。可见,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环境是全体党员和党的干部自己的事。要自己改造自己,自己创新制度;改造自己就是营造环境,创新制度就是创新环境。

人是环境的塑造物,人又塑造着环境。自然环境是外在于人的,而民主讨论的环境却内在于人:人是塑造环境的主体,又是构成环境的“材料”;人通过塑造自己塑造环境,环境好坏,皆出于人。民主讨论的环境当然不能由人随心所欲地塑造,而是有客观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有利于形成党内民主讨论氛围的制度。所以,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就必须从人和制度两方面着手。

党内民主讨论的环境,就是党的干部和普通党员按照党的制度在党的会议上表达思想的条件。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环境,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的责任。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环境,着力点在营造,关键在制度,基本要求是平等、公开、自由、程序。

首先,各级党的领导干部承担着确定讨论议题、召集会议、引导讨论、综合意见等重要职责,所以,领导干部既是“营造”的主导力量,自身又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既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之一,又是用坚强的党性对领导干部自身的“营造”。作为领导干部,于位于责,都要求他们必须提高认识、扩展胸怀,着力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环境。

一是要提高认识。领导干部要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认识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的重要性。要牢固树立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从党的事业的大局出发,努力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应当充分认识到,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性工作,关系党的事业的大局。努力营造民主讨论的环境,就是推进党内民主,就是在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贡献。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在理论上可能是清楚的,但在实践中仍有一个自觉落实的问题。如果没有坚强的党性,理论上的清楚并不必然导致实践上的自觉。正如十七大所要求的那样:“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1]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环境,贵在“真诚”、“真实”、“真情”上,不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来认识,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虚情假意,只在比喻意义、象征意义上“营造”,必然难以形成党内民主讨论的良好环境。

二是要开阔胸怀。要认识到,党员“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2]。因此,领导干部要放开眼界,以开阔的胸襟从广大党员中获取智慧,在讨论中寻求真理,不凭个人兴趣做工作,不以个人好恶作判断,不以个人需要作标准,时时处处站在党的事业的高度来认识问题,这样就一定能够形成民主讨论的良好环境。因为,只要是真正从人民利益和党的事业出发,就没有什么是我们不愿听、不敢听和不爱听的。

作为领导干部,尤其要把功夫下在“营造”上,致力于创造公开、平等、自由、程序化的民主讨论环境。“公开”,就是会议议题要提前以恰当的方式通报给党员,不搞临时动议,更不能搞突然袭击;“平等”,就是党员应当平等地享有党章规定的民主权利,任何人都不应有特权;“自由”,就是党员在党章规定的权利范围内发言,在既定议题基础上讨论,就不应受任何框框限制,不受任何个人牵制,要确保党员能把自己的真实意思表达出来;“程序化”,就是无论讨论什么、在多大范围讨论、怎样讨论,都要遵循既定的程序。民主讨论是思想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是规律性活动,而程序是规律的反映,无程序就无规律,无规律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环境。

其次,党员是民主讨论的主体,历史地承担着营造民主讨论环境的重要职责,是实现党内民主的重要推动力量。党员要树立党性意识、事业意识、责任意识。良好的党内民主讨论环境不是自发产生的,是探索、营造甚至争取来的。党员不能只埋怨民主讨论的环境不好,而应认真反思:自己在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方面做了些什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最后,要用制度来保证党内人人都能讲话、讲真话,使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得到鼓励,蓄意讲假话者要承担责任,不讲话者要有反思,讲废话者无好可讨。特别要注重用制度来保护讨论中出现的反对意见。反对意见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组织发现不足,查漏补缺;可以帮助组织了解群众对方案的信心、认可程度,这直接关系到方案的落实。正因为有反对意见的存在,才有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民主集中制内在地包含着对反对意见的充分尊重。这里,要着重克服“反对意见会造成负面影响”的偏见。应该看到,鼓励还是压制反对意见的发表,并不能改变反对意见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勇于面对现实,鼓励并支持不同意见甚至反对意见的充分发表,恰恰有利于民主讨论环境的形成;相反,压制反对意见,只会鼓励廉价吹捧、无原则附和等庸俗的旧官场习气的形成,看起来似乎意见一致,其实不过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不负责任,也决不可能形成党内民主讨论的良好环境。

总之,真理只有在适合真理产生的环境中才能产生。无良好的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就无充分的党内民主,也就无广泛的人民民主,就无社会主义。所以,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都要为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2-5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83

责任编辑:王清明

猜你喜欢
党内民主讨论营造
美丽可持续
试论基层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洗水soft fabric
对禁止“妄议中央”,干部有哪些顾虑
禁止“妄议中央”的必要性、针对性与可行性
不准“妄议中央”≠压制党内民主
构成“妄议中央”有何条件,有何危害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营造温馨如家的购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