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国梁
章克标是一个传奇人物。
章克标生于1900年7月,今年已经有102岁了。
1999年,海天出版社出了本“百岁老人章克标自传《世纪挥手》”,其封面上的“世纪挥手”四字就是香港的武侠小说大师“金庸敬书”,因为章克标是金庸中学时代的老师。该书的封底上有余秋雨先生的一段话:“我们面对百岁老人,无异于面对一个生命的奇迹。如果这个生命又载着文化,那么生命的奇迹也就变成了文化的奇迹。”
章克标20年代留学于日本,攻读的就是博士学位。30年代活跃于文坛,在上海创办“狮吼社”,与丰子恺、叶圣陶等一同主编杂志,在开明书局主编数学教科书以及《开明文学辞典》,与诗人邵洵美创办时代图书公司等等,并撰写了名噪一时的杂文名著《文坛登龙术》,被人称之为:“著名杂文家、小说家、翻译家、教育家、数学家。”由此可以想像,章克标在中国的文坛,绝对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用流沙河先生的话说,章克标在百年之内出了两次风头,值得。
当然,流沙河先生所指的风头,指的是大风头。
其一,1933年5月章克标在上海以“绿杨堂”名义自费印刷的大作《文坛登龙术》。该书一问世,立即轰动文坛,当年就重版两次,成为名著。鲁迅先生因此还写过一篇《登龙术拾遗》,以致在若干年后的文坛,还引起过这样那样的误解,章克标也因此吃过不少的苦头。现在该书又在四川文艺出版社重印,著名现代文学研究专家龚明德先生还在其书后附有《试读鲁迅<登龙术拾遗>》,说鲁迅对章克标所著《文坛登龙术》一书没有贬薄之意,倒是很表赞赏的。
其二,1999年1月章克标在上海《申江服务导报》的《人间鹊桥》栏目里登了一则百岁征伴求侣广告。其广告云:“本人,1900年7月生,年正百岁求老。前年老伴仙逝以来,初时颇感得到解放自由之乐;但一年之后,又渐觉孤独单调难耐,深感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大道理有道理。为此,广告征伴求侣,以解孤寂。征求对象:女性,别无条件,但希望她亦知道女人的一半是男人的小道理。所谓伴者,照测字的先生讲,就是半个人。也是说明这个道理的;还有侣者,是两口人,表示两人可以开口谈话,自然不患孤寂寞了。……”该广告一出,应征者无数,上至七八十岁的嫔母也,下至二十来岁的少女,于是媒体猛炒,章克标百岁征婚便又成了个人们茶余饭后的一大谈资。
2000年9月中旬,我与龚明德陪伴流沙河夫妇去海宁观钱塘潮。到了海宁,自然就想到要去拜访章克标老先生了。
章克标就住在海宁一个普普通通的居民楼里。
章克标新婚不久,通过征婚找了一个五十多岁看起来显得很年轻的太太。我们一去,她就不停地张罗。她说本来住一楼,现在人多了,有时她那边的儿子儿媳也来住,所以又在二楼租了两间房。章克标在二楼接待了我们。
一见章克标老先生,我们就不得不惊叹这人间生命的奇迹。章克标除了耳朵有一点聋之外,其余的一切都完好无损。他的新夫人把他打扮得像一个老太太。他一见我们就说:“你们看潮了吧,今天是观潮节。”
我们这一行人与章克标都有着一种文化的缘份。流沙河先生写过《笑读文坛登龙术》,龚明德是《文坛登龙术》重版的责任编辑,并对其作过专门的研究,我们的《创作》杂志则发表过流沙河写章克标的文章。因此,我们与章克标老先生可说是神交已久。今日相见,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
我们东聊西聊,他老人家的精神出奇的好,反应也格外的灵敏,在交谈中没有任何的障碍。沙河先生为表敬意,送了他老人家一幅对联:“二十世纪何其短,百一人生这样长”。他说也要送我们每人几个字。我们怕影响了他老人家的休息,他夫人说:没关系的,他高兴。章克标曾写信问过“流沙河”三字的由来,沙河先生还曾致信与他作过解释。这时,他提笔一挥而就,送给流沙河先生的字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在徐志摩故居,我买了一本章克标的《世纪挥手》,此时我正好拿出来,请他老人家题个辞,他把书接在手中,问清了我的名字,便下笔如有神地写道:“国之栋梁,颇有于髯之风,而梁架于文化教育与科学之上,实国家重器也。”于髯者,于佑任也。这种信手拈来的溢美之辞,自然是不能当真的。但出自一位百岁老人之手,让我又不得不对其生命产生一种敬畏。我们要走了,他老送我们下楼,眼不花,背不驼,下楼连一根拐杖都不要。听说我们要在楼下与他合影留念,他还换了一套崭新的花格子西装。后来我把这照片拿给朋友看,见者都说:这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据海宁几位与章克标走得比较近的文化界朋友说:章克标直到现在,生活都能自理。《世纪挥手》其初稿就写了约一百万字。他是平均每天以四千字的速度写作的,且一写就是整整的八个月。说起来,真是有点像神话。
有关他的长寿之道,不少的媒体都曾对他进行过专访。其中有一条颇为奇特的秘诀是:三十年不懈地食粥,且一日多餐。为此,中央电视台还曾拍过他食粥的“粥”制作的全过程。但他说,他食粥并非为了养生,而是一个偶然的原因造成的,不过食粥确实有利于养生。宋代的陆游还写过一首《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除了食粥之外,章克标说:人要健康,首先得精神健康。如果说要补的话,先要补心,然后再补身。
能够见到一位百岁老人,这本身就是一种荣幸。
能够见到一位身心健康、生活自理、且还能下笔如有神的百岁老人,这对我而言,实在可以称得上一种荣幸中的荣幸了。
写于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