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卫海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中国和印度综合国力的不断发展,两国对海洋利益的关注愈发迫切,印度洋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生命线之一,更是成了中印海洋利益的交汇点,这种迫切的需求导致了美国的不安。在最新一期的美国海军学院学报上,该院的资深战略研究人员James R Holmes发表了题为《印度洋上的战略三角》的文章,对中、美、印三国在印度洋上的战略格局进行了探讨。本刊特对该文进行了摘译,请读者对其中观点审慎判读。
如今,无论从经济、文化还是军事角度来讲,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亚洲,古老的中国与印度正在悄然崛起。中国与印度对大国地位与能源安全的追求促使两国同时将视线由陆地转向海洋。尽管中印两国对海洋利益的重视源自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增加,但是两国同时对海洋利益的关注仍然令美国惴惴不安。
印度洋与南中国海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生命线之一,中印商船与油轮都必须穿越这一海上通道到达各自港口。因此,中印两国均希望一旦发生冲突之时能够控制各自势力范围内的海域,以此作为权力争夺的筹码,这种不安全感引发了两国海军的军备竞赛。此外,美国在公海的统治地位不断遭到质疑,人们开始怀疑美国的海军力量能否确保海洋环境的稳定。在此背景之下,印度洋成为包括中国,印度及美国在内的大国关注的焦点。以往人们只是关注外部势力在印度洋地区的争夺,往往忽略印度作为该地区大国本身所发挥的作用。忽视印度在印度洋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这将会导致对该地区未来发展趋势的误读。因此,在讨论印度洋地区未来发展趋势时必须将印度看作一个完全参与者。为了能够准确评估印度洋地区形势发展的长期轨迹,探讨中国,印度和美国三国之间在该地区的互动关系至关重要,从这样的讨论中,我们或能发现三国或合作、或竞争的基础。
印度对自身海上力量发展的评估
印度历来十分重视印度洋的战略地位,将其视为自己理所当然的利益范围,并积极致力于海军建设。目前世界上90%的贸易运输经由海运实现,其中大部分要通过印度附近的多个狭窄海域,包括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以及曼德海峡。海运在狭窄海域内极易遭受攻击,这就为印度在该地区发挥影响力提供了便利条件。近年来印度经济飞速发展,印度政府更加有信心展现其以舰艇、战机和武器系统为标志的硬实力,推行意在称霸印度洋地区的外交政策。印度领导人曾暗示如果有必要介入该地区的冲突或南亚国家的内政,印度应是首选国家,其他国家不允许以任何借口介入。
2004年6月,印度发布了题为《印度海洋理论》的文件,这是印度第一份关于其海洋环境及如何应对挑战的公开分析报告。文件认为印度的海洋战略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印度主要的海洋利益是为了确保国家安全。海洋利益并不仅局限于守护海疆与岛屿,还包括捍卫经济专属区的利益和保卫商业贸易的安全,从而为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鉴于贸易的重要地位,所以无论在和平、紧张或冲突时期保持海上交通线的畅通是重要的国家海洋利益。”《印度海洋理论》的制定者特别强调了两个“战略现实”。第一,每天有大约40条商船通过印度的“利益海洋区”。每年大概有价值2000亿美元的原油通过霍尔木兹海峡,其中大约有600亿美元的原油经由马六甲海峡,被运往中国、日本等原油进口国。第二,印度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印度扼守印度洋地区主要的商业路线与能源生命线:东面,印度的安达曼一尼科巴群岛横跨进出马六甲海峡的通道:西面,坐落着世界重要的石油产地——波斯湾。《印度海洋理论》认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印度应该对印度洋地区海上交通线上的船运活动施加影响,但这种影响必须建立在强大的海军基础之上。此外,《印度海洋理论》还预测世界能源的快速消耗会导致外部力量更加频繁地介入印度洋事务。现代经济发展对海湾和中亚地区能源非常依赖,这导致诸多外部力量对这两个地区的介入,并建立起相关的指挥、控制、监视和情报系统。作为能源通道上的重要国家,印度也很可能会成为外部势力介入的对象。不仅如此,印度洋滨海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包括铀、锡、金和钻石。这些资源的存在益发使得印度洋地区成为外部力量关注的焦点。
印度对国际安全环境的评估比较悲观,认为严峻的安全环境不利于印度的崛起。由于拥有广大的国土面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对经济发展敏锐的判断力,印度有希望成为一个大国。但是,印度的崛起必然会遭到各经济大国的阻挠,并有可能引发冲突。因此,印度认为,为了应对这种希望与挑战并存的战略态势,增强其海军力量是唯一的理性选择。印度大体将海上威胁分为两种:第一是包括海上恐怖主义、武器扩散,海盗活动,毒品走私在内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第二是竞争对手的海军力量。尽管印度海军发展很快,远远超过巴基斯坦的海军实力,但由于历史原因,印度一直将巴基斯坦海军看作是其永久威胁。中国海军更是被印度视为长期威胁。印度认为,一旦台湾问题成功解决,中国就会将其注意力转向其他有重要利益的地区,其中就包括印度洋。而对于驻守亚洲的美国海军,印度依然保持着自二战以来一贯的警惕心。尽管印美两国之间海上交流一直密切,但是印度对1971年印巴战争期间美国第七舰队介入孟加拉湾的行为依然耿耿于怀。此外,印度对美国在迪戈加西亚岛的军事存在也抱着一种比较矛盾的心理。不愉快的记忆导致印度在美印关系发展过程中持谨慎态度。总之,影响印度与美国战略考虑的因素会促成两国之间某种形式的伙伴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不是美国所设想的重要盟友的关系。既然伙伴关系都不是很确定,那么维持这种关系就更加需要印美双方付出巨大的努力。
许多现实主义学者认为,随着中印两国的崛起,亚洲将会出现类似19世纪欧洲大陆上的均势政治,但是有些学者则认为欧洲式的现实政治并不适用于亚洲,以中国为中心的古代等级社会可能会复苏。以上两种范式均不受印度欢迎,印度倾向于第三种范式——“门罗主义”。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宣布了“门罗主义”外交政策,声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禁止欧洲国家干涉美洲事务;同时也宣布美国对欧洲不感兴趣,美国不愿意和欧洲产生联系。独立之后,印度借鉴“门罗主义”,将南亚次大陆视为其势力范围,认为任何对南亚次大陆事务的干预就是对印度的侵犯。“印度门罗主义”已经成为印度外交关系和海洋战略中的一个词汇。
美国对印度海上力量发展的忽视
美国非常重视美印关系以及两国在航运领域的协作,尽管如此,美国的决策者和海洋战略学家却并未关注印度海上力量的发展,及印度国家安全战略日益重视海洋利益的转变。印度的军事力量飞速增长,政治野心也日益膨胀,但是美国并没有出台针对印度的类似《中国军事实力报
告》的文件。相反的是,美印两国在高层外交以及战术、战役层次的军事合作方面交流频繁。高层外交领域,美国经常用“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与“世界上最古老的民主国家”之间“天然的战略伙伴关系”来形容美印关系;军事领域,自1993年起,美印相约每年举行代号为“马拉巴尔”的联合军事演习,其间,由于印度于1998年进行核试验,联合军演一度中断。从2002年起,美印两国再次恢复“马拉巴尔”军演,规模逐年升级。但是,对介于高级外交和军事演习之间的印度海洋战略,美国国内却少有人问津。
2007年10月,美国出台新的海军战略《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文件指出美国的作战力量将会继续部署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以保护美国利益、确保盟友安全并威慑竞争对手。但是,文件没有解释这一战略部署的多国背景,即美国如何处理与印度这样的地区性海洋大国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成功的海军战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美国对印度海上力量的忽视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美国不认为印度的崛起会威胁其国家利益。克林顿和小布什政府把印度列入“民主联合体”之列,将其视为天然的战略伙伴或盟友。第二,近些年来,美印关系被其他事情所主导,仅仅是南亚次大陆上的核试验问题就牵扯了美国很多的精力与时间。第三,印度出台海洋战略速度太慢。2004年印度出台了第一份关于印度海洋环境及如何应对挑战的分析报告,但是印度完全成熟的海洋战略直至2007年才成形。这意味着美国的印度观察家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分析印度海洋战略及其对美印海上合作的意义。虽然美印高层外交关系密切,但是美国对印度海洋战略的忽视最终会影响美印关系的发展。随着印度国力与军力的不断增长,特别是当印度试图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来获得更多利益的时候,美印之间构建密切战略伙伴关系的机会将慢慢逝去。
中国对印度海上力量发展的看法
与美国学者对印度采取无所谓的态度相比,许多中国学者则完全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解读印度的海洋战略。“谁控制了印度洋谁就统治了亚洲,印度洋是通向世界七大海域的钥匙,21世纪世界的命运将在印度洋上见分晓。”类似的话经常被中国学者用来描述印度的海权思想。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曾从地缘政治角度分析印度的崛起,认为印度有四大地缘政治优势第一,印度处于世界上自然资源最富集的地区;第二,印度是该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第三,与美国的地理距离使印度拥有广阔的战略发展空间,第四,印度处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最具活力的地区。包括尼赫鲁在内的印度历届领导人对自身的地缘战略地位都有比较明晰的了解,认识到印度的发展与印度洋休戚相关。
以上地缘政治因素与近些年来印度实施的外向型海洋战略很契合,这更加坚定了许多中国观察家对印度采取扩张性海洋战略的评估。中国的观点认为,印度的海洋战略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近海防御”战略时期(建国至20世纪60年代末)、“区域控制”战略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远洋延伸”战略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至今)。第一时期内,印度海军的活动范围只限于印度半岛的东西海岸——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以配合陆军和空军作战。第二时期内,印度加强了对印度洋的控制,并将印度洋划分为三个战略区域:一是要确保近海安全的“完全控制区”,二是确保海上通道安全,具备监视能力的“中等控制区”;三是具备前突能力,具备一定威慑能力的“软控制区”。对于第三时期内印度海洋战略的评估,中国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认为印度海洋战略不会局限于印度洋,将从“近海防御”与“区域控制”的结合向“蓝水海军”转变。中国学者认为,新世纪内印度海军意图获得自阿拉伯海北面至南中国海的控制权:发展在上述海域控制海上交通线和进行海战的能力;保持对印度洋周边国家的绝对优势;发展对外部海军力量的战略威慑能力;发展远程力量投送能力,使其在冲突期间能够到达并控制敌人濒海水域:具备可靠的海基“第二次核报复”打击能力;大力推行“东进”、“西出”、“南下”战略,向东把其兵力活动范围和影响延伸到南中国海及太平洋地区,向西部穿过红海和苏伊士运河,波及地中海,向南前伸到印度洋南端边缘,甚至绕过好望角到达大西洋。
中国学者认为,印度为了实现其海洋战略,加速了海军现代化的进程。有些学者指责美国采取双重标准,对印度日渐强大的海军视而不见,没有提出任何警告,但对中国的海军发展却过多关注。美国学者大多认为中国对印度海上力量发展动向的研究与关注令人印象深刻,中国海军某月刊自2005年11月起连续10个月刊登了一系列关于印度海军的报导,文章内容包括印度海军发展综述、航空母舰、水面作战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近海作战及两栖辅助舰船部队,海军特种部队、尖端武器装备(除舰艇之外的新型武器装备)、战略战术及战力、主官及主要设施、港口等部分。
与上述较为激进的观点相比,许多中国学者对印度崛起的态度显得相对平和。前中国驻印度大使程瑞声认为,愈来愈多的中印决策者已经树立了新安全观,抛弃了过去“零和”的旧安全观。前大使对美印,中印关系的共同发展充满信心,认为两者并不互斥,因此对印度洋地区中印美战略三角的稳定充满期待。许多中国学者认为,印度与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多个外地区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目的只是为了扩大在日益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的活动空间。印度的政策有点”骑墙”政策的味道,是一种新的“不结盟政策”。尽管有些中国学者认为印度将会给印度洋地区带来不稳定因素,但是战略连续性将胜过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印度的崛起并不至于破坏地区的稳定,也不会使印度获得该地区的战略优势。
在军事层面,许多中国学者认为,印度海军的发展需求已远远超过国力所能支持的范围,因为印度的国防预算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水平。印度在发展“蓝水海军”方面存在三点不足:第一,印度的国力不能支撑一支“全球海军”;第二,印度长期依赖国外技术,自身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这将会严重阻碍本土国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国产下一代航空母舰的发展;第三,在数量与质量方面,印度现有的水面战斗舰艇都达不到远洋作战的要求。薄弱的防空力量更将成为未来印度航空母舰特遣部队的致命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对印度海上力量的发展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一方面,中国从海权论的角度推断出印度将会大力发展海上力量,并试图控制印度洋,成为地区霸主;另一方面,中国认为印度海上力量有限,不能够突破其所面临的地缘与技术约束。相互矛盾的看法表明中印在印度洋或南中国海的竞争局面并不是二者的宿命。目前,中印两国都没有能力将势力扩张至各自“后院”,并且当前的地缘政治气
候有利于双方展开合作。在中印两国依然渴望追求地区外利益,且拥有影响领海外事务的能力之前,两国拥有充足的时间通过展开合作重塑相互视为威胁的观点。
印度洋地区不确定的未来
对印度洋海上格局的初探表明,当前情势有利于中国,印度、美国三者之间构建互利共赢的关系。目前,印度对其海洋环境的评估比较乐观,同时也意识到自身缺乏实践强硬“门罗主义”的,必要条件。尽管原则上印度试图像门罗总统一样建立地区霸权,但是对于目前印美合作以维护南亚地区海洋安全的现状,印度依然很满意。然而,这只是印度的权宜之计。
与当年日本与美国共同遏制前苏联不同,印度不太可能与美国合作共同遏制中国在南亚的发展空间。以“不结盟政策”为标志的独立发展路线决定了印度不会采取这种战略,并且与冷战时期的日本不同,印度不需要依赖外部力量来保护其海洋与国土安全。在地理上,日本与符拉迪沃斯托克距离很近,对其成包围之势。符拉迪沃斯托克是前苏联太平洋舰队的母港,日俄战争期间,俄国袭扰日本商业和军事后勤补给航线的巡洋舰的基地。日本必须发展海上力量,监视潜伏在日本海的前苏联潜艇的动向,并且具备使北海道免于前苏联两栖攻击的能力。与日本相比,在面对中国时,印度有两个海上缓冲带:东印度洋与南中国海。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印度海军的东部司令部所在地维莎卡帕特南与中国南海舰队所在地广东湛江相距数千海里。地理上的优势成为阻止印度过早加入反中国联盟的一个主要因素。
当前,美国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来分析印度海上力量,或分析印度洋地区可能的大国格局。美国对印美之间战略伙伴关系的形成充满信心。自称为印度洋国家的澳大利亚和能源安全依赖于印度洋海上航线的日本之类的国家也均无意阻止印度实施“印度门罗主义”。如果这些国家也卷入该地区事务,该地区的格局将会变得非常复杂,但是这些国家的参与也会降低中印美战略三角之间的竞争。对于印度海上力量的崛起,中国基本保持一种处之泰然的态度,并对印度威胁其在该地区利益的能力和意愿表示怀疑。目前,中美两国对印度所采取的态度并不能为印度洋地区带来好时期,但是在近期和中期内会给该地区各国间的合作提供基础。
对印度洋海上格局的初探也表明,构建中印美三方海上协议的机会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一旦印度成功打造强大的海军,无论从实际上还是原则上印度都会将印度洋变成自己的保护区。由于印度的海洋野心会严重损害中国在南亚的经济、能源与安全利益,所以中国会对印度采取一种警戒的态度。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希望破灭后,美国可能会重新评估美印盟友关系的可能性。这种情形不利于一个合作共赢的战略三角的建立。
海上安全合作的实现决不是预先设定的,一系列未知因素会推动印度采取一种更加强硬的安全理念。如果美国将印度洋和波斯湾作为向伊朗核设施发起攻击的平台,印度可能会利用此机会来扩张地区霸权。美印之间民间核技术协定的失败对双边关系会产生不确定的间接影响,进而影响战略三角的稳定性。同样的,如果中国开始在印度洋部署弹道导弹核潜艇,印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大海军投入力度,致力于反潜能力及自身核威慑能力的建设。竞争而非合作的态势将会变成印度洋上中印美战略三角的特点,导致一个不稳定的地区格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