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俭
近来,印度在东部边境地带增兵并进驻新型战机,引发国内民间舆论强烈反应,加上西方媒体的炒作,使一些人担忧两个有宿怨的邻国会再起冲突。
冰峰连绵的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麓,是中国西南边疆的天然屏障。那雪线之上的冻土荒原虽距内地有万里之遥,却也一直牵系着国人注意。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作为历史遗留的复杂问题,几十年来一直未能解决,1962年还曾引发了一场边界交战(因双方未宣战,按国际法还算做边界冲突)。目前中国同十多个陆地邻国相继解决了边界问题,惟有同印度的边界还未划定。近年来,中印两国关系虽然有了改善,印度国内一些军政要人却仍把中国视为潜在战略对手,不时在边界采取一些刺激性措施并煽动反华情绪。中国东部的台海形势缓和后,国内外一些人也炒作起西部问题,国外某些媒体和国内部分网站又在猜测中印是否会再打一仗,而真正了解实情的人却知道,那片雪域高原很难再起战端。
麦克马洪线非争议区
一些不大了解中印边界历史地理的新闻评论员以及网上言论说,英国人在东段划出的“麦克马洪线”是两国领土争端的根源,这其实是一个认识误区。虽然英印政府和西藏地方当局秘密划出的“麦线”从未得到包括北洋军阀、国民党当局和中央人民政府在内的历届中国政府承认,印度控制该地却是60多年来的既成事实,造成中印冲突的焦点其实是新疆、西藏和印控克什米尔交界处的阿克赛钦地区,1962年的战事也是由印军蚕食西段引发。1960年周恩来会见印总理尼赫鲁和1979年邓小平会见印外长瓦杰帕依时,都提出过“以东换西”即基本承认现状的建议,80年代后印度官方也逐渐同意以此为基础商谈。然而,印方还想多换一些地方,两国非官方舆论又多不愿接受这一交换,造成边界问题一直难以解决。
现代不少人总以当今普遍的国家边界概念想像中印边界问题,以今天的领土概念解释以往的争议,这便容易出现非理性的偏激说法。了解历史的人会知道,古代印度主要是一个多宗教、多民族混居的地理概念,因而并没有统一国家的边界概念,直到英国殖民统治时才在边界勘察和划界。中国在近代民族国家的概念形成之前,从秦始皇到清朝皇帝也是用“天朝独尊”和“外夷臣服”的概念看世界,帝王多不注重本国的边界位置,尤其忽视偏僻荒凉之地。因此,历史上中印两国从来没有划定过边界线,只是以人们难以逾越的自然障碍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作为习惯的传统边界线。由于这两个山区人烟稀少,旧中国的历代政府在荒凉地区未设行政管理机构和驻军,加之没有近代测绘技术,边界具体位置一直没有标定过。
如今人们在中印两国地图上看到对东段边界线的两种不同划法,其实都来自当年英属印度政府测绘局不同时期的手笔。在1914年以前,英印当局按其统治区把边界划到喜马拉雅山的山脚线,中国的民国政府后来在地图中也按此划出边界,解放后的地图上也沿袭下来。1914年英印当局却又按照喜马拉雅山的分水岭划出一条“麦克马洪线”,背着民国政府得到西藏地方政府承认。从1937年至1951年,英国和后来的印度军队已经逐步推进占领了两线之间的9万平方公里地区,对此中国政府至1954年才知道。因为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的真正统治范围从来没有到过西藏,解放军在1951年进藏后开始也只能“守点保线”,直至1959年平乱后才进至边界附近。至于边界西段新疆和克什米尔的边界,在历史上基本属于无人的高寒地带,解放军新疆军区部队于1951年进藏时控制了阿克赛钦,而印度政府直至1957年才从《人民画报》的消息中得知。
过去中印两国政府都不很了解的荒凉的边境地区,新中国政府一向承认其属于“争议区”,认为可以在照顾到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以“互谅互让”解决,这确属科学和求实的态度。印度自50年代的尼赫鲁政府起,却采取了“东段我占了算我的,西段中方控制的争议区也要让给我”的霸道态度。在东段争议区已经占了便宜后,1962年印军又向中方控制的西段蚕食。面对这种破坏边界现状的行为,毛泽东决定在东西两段同时发起反击,打痛了印军后又在东段主动后撤到实际控制线。当时打一仗并不是想解决边界问题,按毛泽东的话讲是“求得十年的安宁”。现在证明,此仗确实让印方受到教训,40多年来边境基本安定下来,至于边界问题仍无法解决。在这种形势下,中方就一直按照毛泽东当年的态度采取维持现状、拖下去的方针,因为这并不影响国内的和平建设。
印军在边境有局部优势
清楚青藏高原地理环境、并有军事后勤知识的人都会知道。中印之间不存在打常规地面大战的条件。两国边界的东、中、西三段均在青藏高原边缘地带,东段因自然条件略好能展开几个建制师,西段属高寒地带一般只能以小分队行动,中段的喜马拉雅山口在秋末和冬季因大雪封山不能通行而无法作战。以两军的供应情况对比,印方的处境要有利得多,其作战前沿距印度北部铁路网终端不过一百至几百公里,距中国当时的铁路终端却有两三千公里,中国军队就此遇到了一个有劲也难用得上的“瓶颈”。
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期间,解放军以当时后勤供应能保障的最大限度,包括动员几万藏族民众以半年人背牛运的方式囤积物资,才勉强维持了4个师的一个多月作战,歼灭印军一个师大部并重创另一个师。然而印度毕竟是一个有几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军队若继续推进到印度平原作战,马上会受到数量绝对优势之敌反扑,后勤供应也无法保障,乘胜即收是最好的选择。长期以来,国内有许多人对当年的撤军不理解,大多属于“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有些人以此炒作也含有借此攻击政府的居心。再如国民党当局在大陆时从来未进兵西藏也不管中印边界,在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时却在台湾大力宣称不承认“麦克马洪线”并要捍卫国土,恰恰也是想“将”中共方面一“军”,在政治上和人心上增加麻烦,并想把解放军的注意力由台海西移。
中印边界战后,中国内地通往西藏只有两条长达2000多公里的砂土公路(夏遇泥石流、冬遇雪崩还常中断),长期只能维持两个师驻军。印度却采取“优势防御”战略,利用边境靠近其内地的地理便利,于60年代组建了10个山地师,除以1个师在克什米尔对付巴基斯坦,9个师一直部署在中印边界附近。在靠边界实际控制线400公里即战斗机的半径之内,印度建有50多个空军基地和大量简易机场,包括新德里国际机场都能为西段提供空中支援,中国在西藏长期只维持拉萨以南的贡嗄机场这一个可使用机场。加上印度长期能从苏联、法国购买到第二代、第三代先进战机,其空军的装备水平也长期优于中国差不多一代。因此,从70年代直至90年代末期,印度军方一讲起边界军事形势,便称自己陆、空实力和后勤供应能力都占绝对优势,在两国商谈中一提到边界问题便态度强硬。
印度当局虽长期拥有边境地带的局部军事优势,却清楚自己的综合国力不如中国,还有巴基斯坦这个最现
实的对手,因此一直实行“北守西攻”战略。印军将领明白,虽然自己在边境的陆空战中能有兵力和武器的数量质量优势,中国却有战略武器特别是导弹的优势,而且依托国家总体经济实力进行持久战的能力更强。若再采取进犯行动惹恼了中国这个巨人,纵然在边境一时能占点小便宜,必然招至严厉的报复。中国只需以常规导弹打击印度各大城市,就会造成大混乱和大灾难,而印度导弹的射程还远不能威胁到中国内地城市。
从军队官兵的适应力看,生长于低海拔区的印度人也不适合高原作战,如让他们爬越喜马拉雅山或喀喇昆仑山北进,必然普遍产生严重的高原反应。笔者曾询问过1962年参加过对华作战的印度军官,据他们说,奉命紧急向北推进时不少官兵在途中或病或死,到前沿时部队战斗力已大降。因此,多年来印度军方也以保住边境既得利益为目标,边界问题上的一些挑衅和大造舆论主要是为了取媚国际上反华的大国。当年中国外交界和西藏驻军的知情者都说,印度想向美国或苏联要钱时,就会在边界问题上找点小事并大肆炒作。由于看透了这一点,中方多年来并未在中印边界投入太多力量,也未将印度当成战略对手,而是集中有限的军费保障主要方向。
实力对比愈发有利于中国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印度开始寻求改善对华关系,以便争取多面回旋的战略地位。面对中印经济实力差距不断拉大,印度多数政要也想通过与中、巴两个传统对手缓和对峙,以求得一个和平建设的较好环境。进入21世纪后,中印两国领导人继续频繁互访,如印度总理在2008年便两次来华访问,双方贸易也有了大幅增长,去年中国已成了印度的最大外贸国。2007年和2008年,中印两国军队还在双方领土上进行了联合军事演习,显示了两军发展友好关系的愿望。
印度因恐慌加紧炒作
在中印两国关系总体有发展的形势下,印度一些人却仍然不断发出不和谐音符,特别是今年初以来,其总统、总理接连视察其东段控制的两国争议区(即“麦线”以南地区),在边界问题上又发出强硬声调。今年7月间,印度国防部宣布向东部边境增派两个师,并在附近机场派驻装备苏30攻击机的两个中队。对此,中国有些人也出现紧张情绪,许多网站上激烈言论不绝,国际上一些舆论也发出中印是否会再度开战的猜测。不过了解印度国情的人都会道,其国内一些势力炒作所谓“中国威胁”主要出于两方面的需要:一是求得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支持,二是出于军力对比失衡的担忧而想向国会索要更多的军费。
印度国内始终存在一些势力在煽动反华浪潮,有着根深蒂固的思想基础。从1947年独立开始,印度一些政治家出于充当“亚洲中心”的梦想,便以中国为主要竞争对手。独立之初的印度虽然同样是个穷国,在经济水平方面还略高于中国。以1950年的统计数据而论,印度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25亿美元,高于中国的100亿美元,而在钢产量、发电量等主要工业指标上要高于中国近1倍。到了50年代后期,中国的主要经济指标就已经高于印度。以去年的经济统计数据看,中国的国民产值已达4.3万亿美元,印度的国民产值只有1.1万亿美元,中国的军费开支也是印度的2.5倍。更使印度军方不安的是,青藏铁路的通车使中国内地对西藏的供应能力提升了几倍,按其估计该路运力一个月即可增援10个师。
近两三年来,中国在西藏已建成了林芝、邦达、日喀则等新机场(目前都属开通的民航机场,战时马上可转为军用),过去没有机场的西段阿里地区也在修建昆沙机场(预定明年完工并开通民航),该机场距新德里的直线距离不过400公里,中国空军已大量装备了国产的歼-10、歼-11B战斗机和“飞豹”歼击轰炸机,性能与印军主战飞机相比也略占优势。这样印军在边境地区保持了几十年的空中优势已不复存在。由于十年来中国为应付台海局势大力发展战术导弹,在此领域对印度的绝对优势又进一步增大。至于边境的地面部队数量对比,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已不具备重大意义,何况在喜马拉雅山区的特殊地形下双方都展不开多少兵力。
鉴于中印在边境地区军事实力对比的变化,印度军方很清楚现在主动挑起冲突会遭到更大灾难。今年8月11日,《印度斯坦时报》刊登了印度海军参谋长苏里什·梅赫塔在当天发表的演讲,其中承认本国“在经济和国防等多个方面都比不上中国,也没有办法弥补这种差距”,结论是一旦开战,印度“注定失败”。印度多家媒体马上评价说,这是迄今为止一名军官最坦白的承认。当然,印度的军政要人其实也很清楚中国现在坚持和平崛起,仍想维持边境稳定,根本没有向其进攻的打算,也并不想以武力收回国内一些网站上炒作时所称的“藏南”(其实地理上真正的藏南是雅鲁藏布江流域),印方近来向边界增兵“加强防御”的目的也是内政外交和宣传的需要,并不会使那里两国军力的对比产生太大的变化。
明白了中印边界的历史和现状,人们也就会清楚,印度政府在对华关系上虽还会长期奉行两面政策,强调发展中印关系时仍会采取一些增强边境军事实力的措施,两国发生军事冲突乃至战争的可能性却是极小的。中印很难建立真正的友好关系,却也不大可能变成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