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静钧
APE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上的统一着装,成了越来越抢眼的风景。每逢会议召开前,东道国会推出什么款式的服饰,成了让人充满好奇的猜想,与会领导人及代表穿着东道国提供的服装一起照“全家福”,也成了会议成功举办的标志事件。
那么,APE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为什么与领导人的着装紧密相联呢?
这首先是因为APE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一开始就被定位为“非正式”。1992年4月,澳大利亚时任总理基廷首次提出以亚太经合组织为基础,举行亚太首脑会议。在澳大利亚倡议下召开的那次非正式领导人会议,只是个小范围的尝试,没有被机制化。
1993年,美国正式提出在亚太经合组织部长级会议之后召开一次非正式领导人会议,每年下半年举行。环太平洋国家差异明显,贫富状况、人口数量、宗教信仰、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力方面千差万别,此外,还存在着复杂的经济体之间的主权关系。为了平抑会议的“强度”,消除一些成员的顾虑,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将会议定性为“非正式领导人会议”。为了突出“非正式”,成员国(地区)领导人和代表穿便装参会,以营造轻松的气氛。
当年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非正式领导人会议上,代表们脱下正装,换上休闲服,颇具特色,也够“非正式”了。不过,给人的感觉好像很凌乱、不团结,像一支杂牌军。
1994年,APE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在印尼茂物举行。时任印尼总统苏哈托量体裁衣,赠送每位领导人一件蜡染衬衣,花色各异。领导人穿着蜡染衬衫,欢天喜地,一起照了“全家福”。
穿上具有印尼特色服装照出的“全家福”,效果异常之好。那统一的款式,把非正式领导人会议“过度”了的“非正式”气氛又校回到“正式的非正式”水平上。
1996年在菲律宾苏比克召开的APE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时任菲律宾总统拉莫斯赠送每位领导人一件由菠萝纤维手工编织制成的巴隆(菲国服)。自此,领导人穿什么样式的衣服照“全家福”,就成了媒体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
上世纪末,环太平洋经济圈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正进一步融合,随后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又呼唤亚太经合组织功能化,从聚聚会握握手的度假式会议,转型为能快速对地区和全球问题作出反应的峰会。从这个意义上讲,APEC领导人统一着装又似乎不仅是审美情趣上的事,还是一个政治信号。
正如有人评论说,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一身印地安土著气息的与众不同的服饰,使拉美国家轻而易举地实现了他们数十年努力都未曾获得的全球关注,每年一度APE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充满民族传统和地域文化气息的服饰,也吸引了全球人的目光,这种目光随着全球经济中心东移、全球权力中心东移等而变得更加炽热。
1997年温哥华峰会,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奉献”的“华服”是一件特别的牛皮夹克;1998年吉隆坡主人给客人穿上了色彩艳丽、极富热带情调的马来衬衫;1999年奥克兰峰会,新西兰领导人选定的服装是由优质羊毛制成的套装;2000年文莱送出了本国最具特色的MIB衬衫;2001年中国给每位领导人量身订做了一套唐装;2003年泰国拿出的也是国服级的“泰丝”;2004年智利给每位客人披上手工制作的“牛仔披风”;2005年韩国准备的是丝绸面料的韩服……
在本次新加坡非正式领导人会议上,东道国给客人定做的服装结合中国、马来西亚、印尼三国的传统服装特色设计,展示了新加坡多元文化。男装为亚麻面料,分绿、红、灰三种颜色,戈装则为红色丝绸面料。
前来参加新加坡APE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2011年APE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将在美国夏威夷举行,到时与会领导人将穿上夏威夷风味的“草裙子”和“花衬衫”。
APEC领导人着装背后释放出一股对一国文化、传统尊重的气息,使得时常出现的可能互为提防的潜在冲突化解在软政治的氛围中。这至少说明,一个组织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在区域内的影响力,也在于成员间抱有的姿态。APE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的统一着装对服装政治文化又增添了新的阐释。原来,APEC领导人的统一着装也可以在政治舞台上绽放“美丽”,当初恐怕谁也不会想到这种做法还会产生政治文化的边际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