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子女的“网络心家”

2009-01-05 06:21刘建林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21期
关键词:校园网导师子女

鲁 平 刘建林

对于农村小学来说,留守子女已经构成了在校学生的主体,对这些孩子的教育与管理,已经成为学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以我校为例,一千多人的在校生,其中就有留守子女480多人,占到在校生的47%。由于他们缺少家庭教育与父母关爱,生活和学习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困难。情感教育缺位使他们的性格相对孤僻,这给学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带来了巨大困难,也给教师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还由于学校、社区对这些新问题没有找到相应有效的对策,针对性教育不足,使其中一些问题上升为社会问题,也引起了外出家长的担心,引起了政府的关注。近几年,我们在研究这些问题时,除了使用常规的教育手段,摸索出“就近自助”、“老少同乐”、“心灵日记”、“放学后的家”、“自愿者结对”等方法外,还创造了一种“网络心家”的办法,这种办法以教师为主导,引导留守子女以校园网为活动平台,建立了一种自助性学习组织,开发了部分新颖的教育资源,为培养留守子女的自助、自理、自律能力,解决他们的情感教育、学习互帮、生活互助等问题,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 一个崭新的情感交流平台

我们也曾以居住地为中心建立过留守子女中的“准学习组织”,但是,由于教师的分工在学校常是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师在一些不是自己直接教育的学生面前往往缺乏权威性;还因为教师自身家庭负担较重,成大段的时间不多,而“准学习组织”不能有效利用教师业余的“边角余料”时间。因此,管理的效率不高,学生的反应也不是很好。当校园网建立后,尤其是大批留守子女住校后,建立以网络为平台的学生“心家”的时机就成熟了。我们迅速地抓住了这一契机,发挥教师业余教育功能,使大批留守学生在网上读书流连忘返,开展学习互助,与同伴交心谈心,与教师和谐互动,俨然把这里当成了他们的和谐家园。

为了将网络建成一个崭新的师生情感互动平台,我们首先培训了班主任,让他们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制作了自己的主页,建立了具有个性的博客,并学会使用BBS技术,吸引学生与自己对话。其次,我们通过激发信息技术教师的使命感与成就感,合理调整他们上班的时间,督促他们在其他教师的课余积极开放机房,帮助住读学生上网,定向与相关教师对话。为了这种“定向”,学校将留守学生常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类,一共划分成10个小项,并将这些问题上升为学校的科研课题,组织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我们还在网上建立辅导导师制,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可以搜索相关导师,并与他们进行电子对话。

我们发现,这一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许多内向学生的心理问题,他们在与教师面对面时羞于启齿,但在虚拟对话中却能大胆发表看法、质疑,与导师讨论甚至争论(用他们的话说,老师看不见我的脸),即使是一时还不会打字的低年级学生,也可以通过旁边的大哥哥、大姐姐与网络导师互动。我们也发现,参与这种互动的,不仅只有住读生,有些走读生对此也十分积极。而这种网上交流,谈作业、谈学习、谈心理感受渐渐成了学生白天课间议论的中心,不能进行网上交流倒成了一些学生的遗憾。学校的网络导师也都能按时上网。例如,他们在忙家务时,依然可以通过与校园网相连的家用计算机与学生进行零星的、但却是即时的沟通,有的甚至端着饭碗与学生对话,而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不仅如此,导师们在碰到交叉问题时,彼此之间还能及时跳转,与其他教师甚至与学校领导对话,寻求答案;有时还能求助校外教育专家。

通过两年的实践,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这种网络平台都十分青睐、十分依赖。留守学生认为,这样的交流不仅让他们及时反应了问题,及时解决了问题,而且教师也贴近了他们的心,使他们觉得“网络心家”有一种家的感觉;教师则认为,这样的平台利用了他们零碎的时间,解决了许多大问题,提高了心理咨询与教育的质量;学校领导也高兴,他们发现,网络平台开通后,留守子女们给家长打电话的次数只及原来的62%,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家长们也高兴,孩子对着电话哭的次数越来越少,学习成绩上升得也很快。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校园网是留守子女的情感“驿站”,是师生互通的友好平台。

● 利用网络建立“心家”

给心安个家,这不是空想,而是真切的感受,是真实的写照。

在留守子女中,总会有几个人心理负担大,问题也相对较多,往往一位教师很难做通他们的工作,也很难帮助他们解决多个学科学习中的困难。而这个传统教育不易解决的问题,却被网络轻易地化解了。这种化解的办法,就是给这些孩子的心安个“家”。依靠电子档案,具体跟踪他们的心理问题,甚至跟踪他们的智力发展轨迹,让他们的成长成为众多导师跟踪、研究的一种“心”档案。

三年前,我校来了一名学生,他爸爸五年前去世了,外出打工的妈妈一年难回一次,孩子除了能收到点生活费,就再也得不到任何家庭温暖了,平时只与奶奶相依为命,但年迈的奶奶没有精力管正读小学五年级的孙子。由于长期缺乏家庭情感慰藉,孩子的学习态度极差,成绩更是一塌糊涂,不仅外语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就连数学,也是——落下天截。他破罐子破摔,每周都要打上几架,成了学校的老大难,成了班主任的心病。自从学校建立了校园网,这孩子就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首先给他建立一个网上“心家”,自然是学校留守子女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校长专门将信息技术教师请到办公室,交代他必须在一个月之内教会这孩子上网,以调动他与导师们对话的积极性。然后,安排班主任将他的问题进行分解,请不同的导师分别攻关,积极与他在网上互动,并将互动的所有资料及时存档,建立他成长的档案。这“心家”一经建立,这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他不仅迷恋上了校园网,而且通过网上“心家”,将遗失了的数学知识给捡了回来,外语也有了长足进步。更为可喜的是,他竟然与学校的主任建立了一种特殊的信任关系,有什么事情都对主任讲,原来的打架大王渐渐变成了网络爱好者,变成了进步最大的学生。去年,这孩子顺利地升入初中,而且在新的班级里担任了副班长,成了班上的学习骨干。

这样的“心家”,我们学校一共建立了170多个,这170多个留守学生的“心家”,真实地记录着孩子们成长的每一步,也记录了众多网上导师倾心教育的全过程。

现在,从下午放学一直到夜幕降临,我们在校园网的“心家”里,会看到纷纷“回来”的学生,他们不仅带着球场上的热汗,带着没有解决的学科问题,还带着兄弟学校,甚至是高一级学校的新鲜事儿在这里交流。这不,教师节前,网络导师们在收到了大量问候的同时,也收到了许多热点问题。

心在这里的确找到了“家”,不仅是留守学生,即使是教师也是如此。

● 一块需要精心耕耘的土地

校园网成了学生的最爱。但是,这块土地也需要精心耕耘。首先,校园网硬件需要及时更新是学校面临的一大难题,许多计算机因为过时需要淘汰,机位不足也是十分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与教师的及时沟通。

除此以外,上网的安全与专一性也值得关注。部分学生在网上乱聊,滥发帖子,甚至许多社会青年也走上校园网胡侃,攻击学校,辱骂教师,严重“污染”了校园网络环境和教育效果。由于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力量本来就不足,水平有限,对于这种技术上的“防火”、“防毒”、“防攻击”明显力不从心。

从实践中我们也看到,目前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学科知识辅导并不吃力,但是只要牵涉到心理辅导,牵涉到社会问题,我校导师的解答往往不能使学生满意。因此,经营这块新开发的“土地”,营造更和谐的留守学生“心家”,必须引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密切关注与高度重视,不仅需要经费的支持,更需要技术的指导,还要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社会待遇。否则这个“心家”就有可能破败甚至倾覆。

猜你喜欢
校园网导师子女
Tomb-sweeping Day
中职学校校园网教育功能应用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高职院校校园网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网络安全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校园网贷 今生后世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