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和谐社会构建的大环境下,企业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自身面临的各种关系,力求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发挥其应有作用,实现企业经营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文章从纵向时间维度和横向关系维度构建起一整套全新的企业关系管理研究框架,对不同层次企业面临的各种关系进行系统性归纳和分析,对和谐社会构建大背景下的现代企业经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企业经营;和谐社会;和谐关系
[中图分类号] F27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4-0016-07
一、引 言
现代企业经营具有两重性特征:一是自身独立性,企业是一个利润创造主体,具有经济独立性;企业是由人构成的组织,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具有组织独立性。二是社会关联性,企业资源输入与产品输出要面向社会,在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进行新陈代谢;企业员工不但是企业人更加是社会人,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无论是从企业内部还是企业外部来看,企业的社会性都是客观存在的,而社会性的存在使得企业必然要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和谐社会的核心层次就是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对现代企业经营提出新的要求,过去企业经营只关注企业的经济性,忽视企业的社会性,甚至是把经济性和社会性对立起来,满足一方面的要求就必然要以牺牲另一方面为代价。然而,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如果继续对立地看待和处理两种属性之间的关系,企业发展就是不和谐的,企业的持续发展就会遭遇瓶颈,企业要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积极的动态平衡。综观现有研究成果:一方面,把企业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针对企业内部经营来进行分析,如构建和谐企业,打造和谐文化等,总体上以静态研究居多,忽视了企业发展不同阶段这一动态视角,毕竟和谐社会构建和现代企业经营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所以,如何动态地分析和谐社会构建和现代企业经营的关系就显得更加有意义;另一方面,以往的研究要么是泛泛地、笼统地界定企业,要么只集中在企业经营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个层次上,而和谐社会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进而导致研究范畴并不匹配,所以,和谐社会构建与现代企业经营的研究也要具备一个从整体到部分的系统化视角。本文在和谐社会构建的大背景下,从一个动态发展的视角来研究企业的经济性与社会性的和谐。即企业利用自身的社会性特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还能够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性。本文试图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和现代企业经营的研究框架,在纵向维度上,将企业经营划分为动态发展的四个阶段;在横向维度上,界定出企业与社会对接的各种关系。以此框架来分析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经营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问题,一为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的现代企业经营提供一些借鉴,二为今后研究梳理出一个可供参考的研究框架。
二、理论框架
根据现代企业经营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变化,企业经营分为四个阶段,即经营产品阶段、经营企业阶段、经营产业阶段以及经营社会阶段(李海舰,2008)。处于每一个阶段的企业都有其经营方式和经营重点,如何确保企业经营与社会发展协调起来,这就构成了企业经营与社会发展的纵向时间维度;围绕着和谐社会构建所关注的“以人为本”理念,将现代企业面临的各种关系进行了归纳与整理,构建出企业经营与社会发展相联结的关系框架(见图1),这就构成了企业经营与社会发展的横向关系维度。纵横相连,就搭建起了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理论框架。
现代企业经营需要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关系,同时在企业经营的不同阶段,处理关系的重点也会有所差异。企业在各种关系处理中,会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被动处理,即遵循社会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以及企业自身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去协调和处理各种关系,把各种关系管理的投入作为企业经营成本;二是积极处理,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对接,主动去发现甚至引导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企业面临的各种关系,不但努力达成甚至是超越个人和社会对企业的要求和期望,从而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企业将该过程中的投入视为企业投资,构成企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比较,后者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对企业的要求和期望。
三、企业的和谐关系管理
考虑到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各种经济形式主体并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不同类型、不同产业中的企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因此,对不同阶段企业分别加以分析就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1.经营产品阶段的和谐关系管理
处于经营产品阶段的企业经营重点聚焦在企业内部。寻求的目标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价格,通过提升产品的性价比,进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来获取利润。企业经营的重点是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降低成本是第一要素。企业以最小的成本来维持和平衡各种关系,以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为准则。
(1)员工之间的关系。由于工作职责分工明确,职位相互独立,强调各负其责,缺乏团队合作,群体意识淡薄,进而员工之间缺乏沟通,每个人为保住自己的职位相互戒备,个体之间相互孤立。我国目前处于经营产品阶段的企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雇佣大量廉价劳动力进行低成本生产,对员工的知识要求不高,对知识交流和学习并不关注。因此,在这样的工作分工基础上很难形成良好的员工间个人关系,不利于员工的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
(2)员工与企业的关系。企业关注成本降低,追求生产效率,一般采用科层制组织结构,对于员工授权较少,激励不足,企业与员工是行政命令关系,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把人当成了机器设备的廉价替代品,不但抑制了员工的创造性,而且工作环境恶劣,如一些血汗工厂。同时,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在组织中处于弱势地位,一是自身的权利意识模糊,二是缺乏维护自身权利的手段和途径,从而形成企业内部的劳动合同不规范,缺乏相应的劳动保障措施。在组织内部,服从要高于信任,员工很难形成对于企业的归属感,更难以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与员工之间是简单的雇佣关系,员工只把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用来满足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员工对企业最大的反抗就是辞职,而这种行为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3)员工与社会的关系。处于经营产品阶段的企业中,员工的企业人角色和社会人角色严重分离,而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除了低层次的基本生存需要,还有关于价值认同和尊重的社会需要,而这种割裂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了通过工作实现个人社会价值、满足个人社会需要的途径,反过来也造成了员工社会关系的简单化。形成了简单的家庭与企业之间的生活,不能体验完整的社会生活,很难全面地融入整个社会。例如,目前农民工在城市的境况,由于生活方式和习惯的不同,本来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就存在障碍,而这种割裂不但不会弥合这种差距,反而加大这种差距,使农民工很难获得社会认同和尊重。另外,知识学习和职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条件,随着年龄的增加,劳动能力的下降,其竞争力在逐渐的下降,这就会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一旦由于竞争力的丧失最终被企业所淘汰后,很多人会茫然不知所措,从员工与企业的矛盾转化为个人与整个社会的矛盾,严重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4)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处于经营产品阶段的企业对于利益相关者的界定相对简单,关注的重点主要是股东、消费者、竞争者以及政府。企业的首要任务是最大化股东利润,对股东负责。利润的获取主要依靠从外部社会的低成本输入,企业内部的低成本加工制造来实现。由于经营视角聚焦于企业内部,企业不太关注企业经营的社会影响,如环境污染、公众舆论等。企业对于消费者的态度,只把其当作产品的输出端,是产品出售的对象,对于产品能够给消费者创造多大的价值关注不够,企业的利润获取主要采取低成本战略,自然产品的附加值就不会太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并没有真正关注和改善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而基于资源和市场的有限性以及企业奉行的低成本策略,使得企业无论在输入端还是输出端都要进行激烈的竞争,同时,经营产品阶段的企业只注重产品成本和质量,而很少去关注基于产品差异化的创新,从而容易造成企业经营的短视行为,不注重企业长期的发展,缺乏长期发展战略的短期行为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如我国提出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政策,都会威胁到一些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的成本优势,甚至是生存底线。进而对于一些稀缺的特殊资源,如行政资源和关系资源的获取不但要进行竞争,甚至会出现贿赂行为,不但导致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大大降低了社会福利,同时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这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不和谐的因素。
在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对处于经营产品阶段的企业来说,其生存环境和经营条件越发变得不容乐观。从国内的生存环境来看,整个宏观经济从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过度,消费者的地位逐渐提升,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变成了企业重要的竞争手段;对于劳动力的供给,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蔡昉,2007),廉价劳动力的获取变得越发困难,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国家开始关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开始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环保的压力日益增强。以人为本的社会将会逐渐培养起公民的社会意识,更加关注自身的权利维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个人的高层次社会需求越来越重要,这些都使得不注重道德、不尊重权利的企业经营行为难以为继,如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与实施就是社会进步和社会和谐的体现,不难发现,对于新法实施反映比较强烈的,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处于产品经营阶段的企业。从外部的生存环境来看,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企业面临的竞争会日益激烈,一些加工制造业有向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的趋势;全球化所要求的全球标准会对经营产品阶段的企业有新的约束,仅仅低成本、高质量已经不是惟一的要求,要符合人权标准、环境标准以及其他一系列的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甚至是社会责任的标准。如跨国公司对其全球供应商的一系列的标准要求。鉴此,在企业内部,要规范用工制度和劳动合同,关注人力资本培训和开发,关注员工职业发展,打造优秀企业文化来凝聚力人才;在企业外部,扩大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范围界定,企业与外部社会关系要从某种对立向和谐转化,进而使企业进入下一个经营阶段:经营企业阶段。
2.经营企业阶段的和谐关系管理
这里的企业是原子型企业,即企业本身是一个价值创造的完整实体,可以独立地创造和实现价值,各个企业之间是一种孤立、零散的竞争关系。处于该阶段的企业不仅进行生产经营、还进行资本经营。开始关注品牌建设,打造企业形象,通过品牌和形象来销售产品和获取利润。该阶段的经营仍然属于企业内部经营的范畴。目前大部分传统企业都处于该阶段,也是传统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
(1)员工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知识化以及网络化发展,人们了解和接触社会的渠道更加便捷和多元。个人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的决策都能够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信息变得更加合理和理智。这样,人们认知水平和知识层次的提升使得现代企业员工对其社会性需求越来越看重,也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和谐,而不再把工作仅仅当成了谋生的手段,毕竟现代人一生中很大一部分时间都要在企业内和工作中度过,二者的不和谐既影响工作又影响生活。随着产品知识含量和复杂性程度的提高,原子型企业内部工作的复杂程度增加,员工之间在工作中的协调与合作增加,合作就会伴随着显形或隐性知识的交流,逐渐培养起员工的群体意识,从某种程度上,原子型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微型社会。这种社会性的存在为员工的企业人和社会人角色和谐统一提供了一个环境平台,工作开始对人们意味着更多的东西。
(2)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处于该阶段的企业,不再简单地把员工当作廉价的机器设备的替代,企业开始注重人力资源的价值,强调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寻求基于知识和经验的创新。组织结构从层级式部分过度到事业部制,并且寻求创建学习型组织,开始重视组织学习和知识交流,学习方式既包括正式途径也包括非正式途径。一方面,对员工来说,个人能力的不断提升,降低了员工对企业的依赖程度,伴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种趋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员工不一定要在单一企业内发展其职业生涯;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整体人力资本的高素质是保持和提升企业竞争力关键。这两方面的存在迫使企业一是通过合理、规范的工作关系管理来处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工作关系;二是通过内部职位的晋升对优秀的员工进行激励,但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势必会形成这种激励的瓶颈;三是通过打造一种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通过优势文化来凝聚人,开始考虑对人的社会性需求的满足,对此,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企业文化的对外宣传效应要大于对内凝聚作用,这是一种本末倒置,也是受狭隘的经营视野和理念所限,因为一切还是为了销售产品服务。
(3)员工与社会的关系。基于企业内部的工作协作和知识交流使得员工的企业人角色与社会人角色不再绝对的孤立,开始向二者融合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员工在企业内部通过工作也可以实现其社会性需要。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员工可以通过工作关系来发展个人的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的拓展也为其工作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了员工的多重社会角色。企业与员工开始共同关注知识的学习和职业的发展。然而,由于该层次的经营仍然局限于企业内部,企业和员工对此的理解和想要实现的目标并不完全相同,进而关注程度也会不同,这种差异最终会体现在行动上的不一致和不和谐。例如,某一员工职业发展的最高目标可能是现在所属的企业无法提供的,那么二者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就可能会产生冲突,从而为了防止人才的流失企业规定高额的离职赔偿。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企业对于员工的企业人角色和社会人角色的融合是持有一种矛盾的态度: 一方面,基于内部经营的传统观点,仍然希望员工尽可能以低成本来创造高价值;另一方面,由于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还希望员工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但程度上只限于能够满足企业目前发展的要求即可,而再继续发展下去,企业便开始担心企业内部的成长和发展空间满足不了员工不断提升的工作和社会需求,造成人力资本的流失,这也是现代企业经营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归根结底,仍旧是企业发展受到有形企业边界的限制,战略视野只局限在企业内部造成的。要解决问题,必须要有经营理念上的突破,而在该层次上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不可能的,只能跳出这种狭隘视野的局限,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来看待这个问题,那么就会迎刃而解了。
(4)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该阶段的企业仍然是以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为惟一目标,但是其实现途径较之经营产品阶段还是有所进步的。产品的市场吸引力不再仅仅来自于物美价廉,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和形象,增加了产品的价值维度,但企业对于品牌和形象的认识程度不够,一是通过品牌和形象销售产品;二是通过品牌和形象融资,进行资本经营。企业更加注重品牌和形象的广告效应和宣传效应,仍然把在这些维度上的投入作为企业的经营成本来处理,而忽略了其本身强调的价值对于企业发展的真正意义。当然,我们应该肯定,无论目的正确性如何以及关注程度如何,至少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和形象,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意义应该是正面的,毕竟企业开始关注社会对企业的评价,企业开始寻求社会的认同,企业开始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注重环境友好的发展。但该层次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仍旧是一种被动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和目的与社会所期望的目的并没有实现很高程度上的一致与和谐。例如,在某些社会影响大的短期慈善项目中投入较多,而对一些真正急需而社会影响性不足的长期项目中支持不足,当然一部分原因是我国目前缺乏比较完善的慈善捐赠管理体制,而从中也可以反映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短期目的性和功利性特征。总之,该层次的企业仍然停留在独立于外部社会的孤立主体阶段,企业关注的价值与外部社会价值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处于此经营阶段的企业,经营视野和理念局限于企业内部,尽管对于产品经营阶段中存在的问题有所解决,对立的关系有所缓和,但是并没有真正地协调起来,只是出现了和谐的趋势,然而在目的、过程、步伐上具有很大的不一致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企业的经营理念相对于经营环境的变化,变得保守和滞后了,要实现真正的和谐,就要在顺应各种变化的前提下,企业的经营要从内部走向外部,不再让有形的企业边界来局限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企业进入下一个经营阶段——经营产业阶段。
3.经营产业阶段的和谐关系管理
处于经营产业阶段的企业,开始站在产业的制高点上来经营企业。通过占据产业的核心环节、关键环节,拥有稀缺资源、优势资源,包括拥有产业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源来控制“话语权”,垄断了制高点就垄断了整个产业,通过经营标准、规则来获取利润。其核心是构建和经营价值网络,打造嵌入整个社会的商业生态系统。也就是说,从这一层次开始,企业真正地与社会进行对接,在寻求企业内部和谐的基础上,开始关注企业整体与社会的和谐,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开始构建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基于共同价值创造和实现的价值网络关系,培育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构建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竞争格局。在保持竞争效率的基础上,突出和谐、合作的价值,而这里的价值既包括有形利润也包括无形资产,而为了适应现代产业分工以及产品复杂性而产生的模块化机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员工之间的关系。 基于产业经营的特点,企业的有形核心不断变小,而构建的价值网络不断扩大,有形核心中的员工数量较之传统企业有所减少,成员之间的层级和组织关系相应地简化。而随着产业经营标准和规则的复杂性不断提升,成员之间的合作程度更加深化,成员之间的合作既有基于专业知识的合作,也有基于个人关系网络的合作。人们开始把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和成就感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这种成功同时还有赖于内部成员的精诚合作,个人价值的实现还要体现出团队的合作精神,而优秀的团队也会为个人价值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员工之间工作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
(2)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在经营价值网络的核心企业中,占支配地位的是知识和能力,企业高层领导者主要工作是把握企业发展的大方向,为员工的创造性发挥提供支持和激励,在整个价值网络中营造出创新和协作的氛围。在价值网络中,与其说员工忠于企业,倒不如说是员工更忠诚于自己的专业和自己的职业生涯,所以,企业要处理的关系就是如何在员工追求其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进而为其提供更大的激励和挑战,二者的协调关系如果处理得当,就会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现代企业员工的工作方式也更加灵活,企业的组织结构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原来被认为适合传统企业的组织形式可能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变得不再那么合适,甚至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现在,判断一种组织结构合理性的惟一标准就是看这种组织结构是否能够真正实现企业和员工价值的最大化,在这种组织中,对员工的授权变得越来越普遍,而授权背后的含义就是信任,将员工对自己职业的忠诚与企业的价值创造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二者完美统一,是现代管理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3)员工与社会的关系。在这一层次上,员工的企业人角色和社会人角色很难再进行清晰地划分,产业经营阶段的企业性质和运作方式决定了二者的自然融合,再孤立地去看待任何一种关系都是片面的。基于价值网络的规则、标准的制定以及应用实施,要求员工与社会有更多的联系,至少是与价值网络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要进行密切的联系,因此,无论是构建价值网络还是整合外部资源,都要求员工不但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社会关系协调能力,即对员工能力的全面要求,这种能力不是仅仅在企业中就能够培养和形成的,员工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要更加紧密。伴随着企业人角色和社会人角色的重合,员工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升,员工的各种社会关系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趋势,知识学习和职业发展更加依赖于员工融入社会的程度,人们可以更加自主地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而工作并不能够构成生活的全部内容,从而使人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进而形成了社会的多元化,而和谐社会的基础就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单一的社会无所谓和谐,可能只有教条和死板。因此多元化社会的思想、文化影响着个人的发展,也影响着个人所从属的群体。
(4)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过剩经济促成了需求的多样化以及个性化,提高了对于产品复杂性和动态性的要求,经营产品和经营原子型企业的经营方式都不再适应这种趋势,企业的经营聚焦不再是企业的供给,而是消费者的需求,市场对企业的衡量标准不是企业创造的产品价值,而是企业能够实现的消费者价值,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这就要求企业更加关注客户的需求,甚至要把消费者真正纳入到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网络体系之中。在与其他企业的关系方面,通过构建价值网络,企业必须与其他企业一起进行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任何单一企业不再能够独立完成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全部过程,企业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基于共同价值主张和生存条件的合作,这种关系必然导致比以往任何形式的合作都要密切,同时,价值网络还具有其动态性,进而避免了结构僵化而产生的低效率。价值网络的构建和运营正好为实现宏观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创造了一个企业合作层面的和谐平台和基础,价值网络内部的企业不再只是简单的竞争关系或者简单的临时合作关系(如价格联盟等),通过构建基于模块化机制的价值网络,内部形成了规则设计、系统集成、模块供应三类企业,相互之间即有竞争也有合作。而基于价值创造而形成的社会诚信体系更加具有生命力,一方面是价值网络内部由于规则、标准的统一性,使得成员的可替代性较强;另一方面,企业违规的不诚信行为的代价会很大,一旦被排除在价值网络之外,其自身价值就无从实现。价值网络的产生,使得原来企业与企业之间激烈竞争让位于价值网络之间的竞争,同时企业可以在不同的价值网络之间转换,增强了价值网络竞争的理性程度,而减少了企业之间盲目竞争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同时,产业模块化与价值网络的构建,带动了社会上其他生产服务行业的发展,如物流、财务、法律等一系列相关产业,而且它们之间合作的深化,也会在更大的范围内促进统一标准的形成,大大节省了整个社会范围内合作的交易成本,增加了社会福利,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和谐,而这种相互之间的合作以及标准和规则的形成会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新的良性循环的商业生态系统,有其自身的新陈代谢,使整个社会在和谐的基础上更加充满活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处于经营产业阶段的企业开始从内部经营转向了外部经营,但其关注的重点还是停留在适应环境变化的条件下,通过产业经营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总体来说还是基于有形价值创造的层面上,没有真正解决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站在产业角度来审视企业的发展,尽管从内部跳到了外部,但要真正实现企业和社会同步发展,真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企业的眼界还要更加开阔一些,不仅立足于企业内部的资源,而且要寻求外部的社会资源,如果能够实现社会来办企业,站在社会角度来看待和经营企业,才能够真正实现企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真正统一,这也就是企业经营的下一个阶段,也是最高阶段——经营社会阶段。
4.经营社会阶段的和谐关系管理
处于产业经营阶段的企业,从横向上实现了企业能力的扩张,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更大的价值创造,但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都具有其自身的持续性,所以企业如何实现时间维度上的扩展,即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就需要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来审视企业经营。而经营社会,就是企业通过构建和经营价值网络融入社会、经营社会,通过经营社会来经营企业,把企业做成永续发展的无边界企业。因此,企业存在的意义有两重含义:一是对股东负责,二是要对社会负责。而二者的统一就是广义上的股东价值最大化,而广义的股东价值最大化包括:一是股东在一定时期获取的有形利润最大化;二是企业能够长期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即企业的永续发展,而企业的永续发展必然要和社会发展紧密融合,否则是不可能实现的,也就是说企业发展要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起来,社会发展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遇,而企业不但通过向社会索取,而且要回馈社会来促进社会发展的和谐程度。
(1)员工之间的关系。经营社会层次的企业中,业务变成了组合式业务,核心业务自己做,非核心业务推向企业外部,进行外包;同样,企业的员工也变成了组合式员工,由核心业务员工、外包业务员工、弹性业务员工和自助业务员工组成。员工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作为经营社会的企业,企业内部只保留了核心业务员工,员工不仅要具有专业能力,还要具有沟通和协调能力,核心业务员工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引下,每个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拥有绝对的自主权并承担责任,员工之间要相互协作,实现更大的目标。企业的核心业务员工还要处理好与非核心业务员工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通过正式的契约、市场关系进行管理,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协调和沟通,确保最优秀的非核心业务员工为自己所用,并且发挥其最大的效能。总之,员工之间的关系更加多样也更加灵活,对企业员工的工作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处理和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按照上面的组合式员工的界定,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也出现了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征,对于不同类型的员工,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处理是要加以区别的。核心业务员工是企业的中坚力量,通过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回报和刺激,一是使其留在企业内部;二是进一步开发其潜在能力,实现企业更大的发展。对于外包业务员工进行契约关系管理,在价值网络中有一定程度的合作,并且能够获取其自主创新的动态利益;与外包业务员工要有一定程度的合作;与弹性业务员工之间一般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市场关系主导;与自助业务员工要加强沟通和引导,把企业的客户培养成自助业务员工,大大节省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企业要灵活、合理地安排自身的员工结构,在企业发展的同时,注重核心业务员工和职业发展,通过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凝聚全社会优秀人才,为企业服务,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对于非核心业务员工的使用,要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突出企业在核心社会构建中的作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帮助社会就业,提高员工收入、实现个人价值。
(3)员工与社会的关系。员工与价值网络内的联系越多,与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以及与社会的联系越多,员工这三层体系中身份重合的程度就越大,就更加难以细致地区分,因而员工具有了多重社会身份,而且位于社会和企业的不同层次,而身份越多,融入的社会网络越多,则人的多重需求满足的渠道就会越来越多,人与人的交流、人与社会的互动就会有更加多样的渠道和方式,进而会促使各种关系更加和谐,多重的社会角色,多样的兴趣爱好,会使人的心态更加平和,工作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这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是非常重要的。
(4)企业与社会的关系。经营社会的精髓在于企业通过经营社会来经营企业,整合全社会的资源来经营企业。这样,企业嵌入社会、与社会进行对接就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因此,只有在这一层次上,企业才能够真正体现其作为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要素的作用。在这一层次上,第一,实现了企业对股东负责与对社会负责的价值观念的统一;第二,基于模块化构建的价值网络实现了基于竞争的创新、效率与基于合作的价值创造的统一;第三,构建了更加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商业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统一;第四,通过将进行社会责任的成本转化为企业未来经营的资本,实现了企业回馈社会和经营社会的统一。
所以,经营社会阶段企业的目标是谋求企业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现代科技进步导致社会生产能力过剩、产品供给过剩,企业生存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企业经营的关键不再是决定一件事情由谁来做,怎么去做的问题,而是企业首先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定位和选择——到底做什么的问题,其选择的范围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某单一产品或者某单一产业,而是扩展到了整个社会。传统的有边界思维不再适合全社会范围内的无边界选择,只会给企业选择设置过多障碍;同时,传统产品和产业选择的约束条件和规则也不再适用于社会范围内的选择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选择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企业的价值主张和社会价值观,虽然这种价值观不像原来的约束条件那么具体,显得比较抽象,但也正是这种更深层次的抽象让企业去思考其“所以然”,而不仅仅是“知其然”,不再让有形的、传统的理念和方法束缚企业发展,从而为企业经营社会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企业要与社会发展同步,企业发展要懂得大势所趋,要因势利导,发展壮大的同时谋求永续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企业发展与社会和谐实现完美的统一,这也是科学发展观对现代企业经营的要求。
四、结 语
无论处于哪个阶段的企业,都要管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关系,而如何处理人的关系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核心层次。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各个阶段的企业首先处理好本阶段内的和谐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谋求经营层次的升级,随着经营层次的不断提升,企业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也会逐渐升级,效果也会越来越好。实现从企业内部的和谐,到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和谐,到价值网络的和谐,到企业所融入的商业生态系统的和谐,最终实现企业所融入的社会的大和谐。在和谐的社会经营环境中,强调和谐合作,又不丧失竞争效率和创新机制,构建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同时还存在强大的社会激励机制,使和谐社会中的各个层次的主体都有发展的机会,都能够看到自己的目标并提供为之努力的途径,这是一种兼顾效率的公平。而在企业经营层次不断升级的过程中,通过处理企业、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逐步实现从静态和谐到动态和谐;从内部和谐到外部和谐到整体和谐;从被动和谐到主动和谐;从单纯追求企业利润的和谐到追求社会价值与企业价值统一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李海舰,郭树民.从经营企业到经营社会[J].中国工业经济,2008,(5): 87-98.
[2]刘 兆.和谐社会的企业社会责任[J].中国流通经济,2006, (8): 34-36.
[3]蔡 昉,都阳.“十一五”期间劳动力供求关系及相关政策 [J].宏观经济研究,2005,(6): 21-23.
[4]蔡 昉. 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J].中国人口科学, 2007, (2): 2-7.
[5]李金凤.企业信用与社会和谐发展[J].企业经济,2007,(6):26-28.
[6]刘荣萍.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J].特区经济,2007,(5): 106-107.
[7]周善成.和谐社会 和谐企业 和谐管理[J].经济师,2005, (12): 277.
[8]汤姆·彼得斯.疯狂的时代呼唤疯狂的组织[M].蒋旭峰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9]查尔斯·汉迪.个人与组织的未来[M].周旭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查尔斯·汉迪.工作与生活的未来[M].方海萍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u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Guo Shumin
(Graduate School of CASS,Beijing 100102,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how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manage all kinds of relationships faced by enterprise in order to balance the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to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Hence,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a new study framework of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 from two dimensions and hopes to provide some useful references for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Key words: enterprise management;harmonious society;harmonious relationship
(责任编辑:张丹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