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视角分析绿色采购中政府补贴的作用

2009-01-05 12:31侯方淼
当代经济管理 2009年4期
关键词:政府补贴财政补贴

侯方淼

[摘要]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发达国家提出了绿色采购。由于绿色产品成本高于传统产品,生产技术也有待提高,所以,可以通过政府给予生产企业补贴的形式使购买者以更低的价格采购更多的绿色产品。政府补贴有价格补贴和财政补贴两种形式,通过博弈分析,认为财政补贴中固定补贴的缺点较大,而随企业生产规模变化的补贴对企业绿色生产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国家应当通过适当的补贴形式,促进绿色采购的开展。

[关键词]绿色采购;政府补贴;价格补贴;财政补贴

[中图分类号] F123.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4-0072-03

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政府、企业、各种组织和个人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了推动环保行为,发达国家提出了绿色采购,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在社会中的示范和引导效应[1]。2006年11月,我国颁布了《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规定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中央和省级(含计划单列市)预算单位实行,并于2008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实行,表明了我国政府推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心。政府绿色采购对于引导、拉动和培育循环经济市场以及提升绿色产品消费量将会产生示范作用,绿色产品采购将是企业和政府采购的一大趋势。

然而,在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生产传统产品往往成本较低,多数绿色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费用要高于非绿色产品,市场售价也高于传统产品,这会造成采购者没有动力实施绿色采购;生产企业没有动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发绿色产品生产技术,因而市场上没有足够的绿色产品供给。实施补贴是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绿色采购的一条成功的经验,通过补贴引导、鼓励更多的企业从事绿色生产进而促进全社会绿色采购的开展。目前的补贴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实施价格补贴,二是财政补贴[2]。

一、政府在绿色采购中实施价格补贴的经济学分析

假定目前市场上绿色产品由于价格过高并未得到采购者广泛认可,就使得生产者没有生产绿色产品动力,政府通过补贴使生产者获得应得的利益。市场经济下,产品流通由市场供求规律决定,假定产品供给数量一定,SS供给曲线为直线,市场需求曲线为dd(见图1)。供求平衡时,采购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是P,采购者愿意支出的价格与传统产品价格相同。而在价格P以上,生产者才有生产绿色产品的动力。政府给每单位绿色产品补贴至少为EE,补贴总额最少是EEPP。在这种方案下,采购者以较低的价格同时采购到绿色产品和非绿色产品;生产者可以从生产绿色产品中获利,绿色产品产量上升;但政府多支出了EEPP,这是政府倡导绿色采购和消费付出的成本。

二、政府在绿色采购中实施财政补贴的经济学分析

对绿色产品生产企业和开展绿色产品开发的企业给予必要的补贴更新、改造生产设备和工艺手段的资源消耗型企业也给予必要的补贴。政府的财政补贴一般情况下有两种:一是不随企业生产销售规模变化的补贴,即给与固定数量的补贴;二是随企业生产销售规模变化的补贴,即企业生产销售的绿色产品越多,获得的政府补贴越多,政府按一定比例给以补贴。

下面我们用博弈的观点分别对这两种补贴形式进行分析。假定政府打算通过补贴鼓励企业研发新型生产技术,通过技术的提升生产出绿色环保型产品。企业可以选择开发和不开发新技术,还要选择企业自身的投入,到底是高投入还是低投入。而最终技术是否研发成功既受企业的努力程度影响,也受到随机因素的影响,政府无法监督企业是否努力,要确定哪一种补贴形式更能够激发企业研发技术的能动性,也就是激励机制的设置[3]。

整个博弈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政府选择是否通过补贴鼓励企业研发新型生产技术。如果不补助,企业没有动力进行研发,也就没有绿色产品的生产和市场流通,政府应当进行补贴。第二阶段是企业选择是否进行研发。

第三阶段是企业决定进行研发,有高投入和低投入的选择。高投入的情况下,技术研发成功的概率是p,不成功的概率是1-p;低投入的情况下,技术研发不成功的概率是p,成功的概率是1-p.

由于政府与生产企业存在信息不对称,这是一个不完全信息的三阶段动态博弈问题,我们分别按照两种补贴形式讨论:

(一)政府给予企业固定金额的补贴

假定政府补贴为固定量B,博弈过程如图2所示:

R是政府投入以后收到的社会收益,表现为企业绿色意识的提高、绿色生产技术的提高,R(S)是企业成功研发技术生产绿色产品的社会收益,R(F)是企业未能成功研发绿色产品的社会收益;C(H)和C(L)分别是企业高投入和低投入的成本。

动态博弈的分析一般使用逆向分析法。我们先分析企业在第三阶段各种情况下的期望收益(Payoff),用E表示。

E(高投入)=p[B-C(H)]+(1-p) [B-C(H)]= B- C(H)

E(低投入)=p [B-C(L)]+(1-p) [B-C(L)]= B- C(L)

由于C(L)

(二)政府视企业研发是否成功而给予的补贴

设政府的补贴视企业是否研发成功。

其他的符号表示仍然与上面相同, B是政府补贴,B(S)和B(F)分别表示企业研发技术政府给与的补贴,且B(F)

企业在第三阶段各种情况下的期望收益,仍用E表示。

E(高投入)=p [B(S)-C(H)]+(1-p) [B(F)-C(H)]

E(低投入)= (1-p) [B(S)-C(L)]+ p [B(F)- C(L)]

只要企业选择高投入的期望收益大于选择低收入的期望收益,即当2(p-1) [B(S)- B(F)]- [C(H)- C(L)]>0时,那么企业就会选择高投入。

因为B(S)- B(F)>0 ,C(H)- C(L)>0 ,所以企业是否选择高投入主要是看p是否足够大和B(S)与B(F)、C(H)与 C(L)之差额。

p是技术研发是否成功的概率,多取决于制度因素,所以,政府应当大力改善技术创新的环境,提高技术研发成功的概率。

B(S)与B(F)是政府按企业生产绿色产品规模的变化进行的补贴,企业投入越多,生产的绿色产品越多,B(S)与B(F)之差就越大。

C(H)与 C(L)是企业投入的成本。当企业的绿色技术走向成熟,就会以较低的成本生产更多的绿色产品。从另一种更深的层次看,因为绿色采购的目标是长远角度考虑的,绿色采购的效应必然传递到绿色产品的生产厂商,生产的规模效应必然体现在成本上的降低,而越来越多的厂商投入到为绿色目标服务时,竞争又将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提高技术,此时绿色的标准再适当调整拔高,形成良性的循环。

第三阶段企业选择高投入,在讨论第二阶段,只要企业选择研发的期望收益大于不研发的收益∏(0),企业就会选择研发新技术,生产绿色产品。

在第一阶段,由于信息不对称,虽然政府无法预料第二、第三阶段企业的选择,但是对与开发绿色产品的新技术试制期间给予适当的财政贴息扶持,以降低有关企业和科研单位的投入风险,调动其开发研究高新技术的积极性并建立重点结构调整项目的补贴机制,应当是政府的理性选择。考虑到实际中的情况,政府通过一定的机制可以判断出企业是高投入还是低投入。如果政府判断企业选择高投入,根据模型的假定,当社会的收益

猜你喜欢
政府补贴财政补贴
七部门联合加强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
●纳税人取得的中央财政补贴,是否征收增值税?
基于微观尺度下的政府补贴与企业成长关系
今年财政补贴社保逾9741亿元
湖北:村卫生室费用纳入财政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