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与纸的曼妙

2009-01-05 02:26
中华手工 2009年10期
关键词:剪纸艺术

“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在陕北农村,这样的民谣至今流传,意思是判断谁家的女子聪明灵巧,就要看她的剪纸技艺是否精妙。在剪刻艺术的民间采访中,陕北的巧手婆姨的确让人印象深刻,一把剪刀一张纸,随意铰几下,展开就是一朵荷花、一匹奔马……红红的纸屑在婆姨们的调笑声里铺满院坝,风一吹,满山遍野都是星星点点的红,把贫瘠的黄土地装点得喜庆、充满希望。此刻,坐在大都市的办公楼里,脑海里仍浮现着那些寓意着丰收、平安、富裕等的剪纸,贴满窑洞的窗户、门楣、炕围……

剪纸就是这样一种谁都接触过的民俗文化通俗艺术,源自最朴素的生活,带着对生活最美好的向往。

早在汉代,爱美的女子用金银箔、彩帛等薄片,剪出美丽花样,贴在鬓角作为装饰,还有“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当然,真正的剪纸艺术是在纸张发明之后。这种利用薄片材料镂刻、透空的剪刻艺术,因为材料和技艺都相对简单,人人都可以学,不分贫富贵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技艺。农家巧手剪出的作品浑朴天然,城市艺人则将市民情趣参入剪纸,风格更为精巧。

每到春节,家家户户洒扫庭院,明净的窗玻璃或者洁白的窗纸上贴大红的“连年有余”、“喜鹊登梅”窗花,寓意富贵吉祥;企望致富的,要贴“财猪拱门”、“聚宝盆”、“摇钱树”剪纸;久旱无雨时,剪一幅 “独女捣棒槌”,祈求甘雨降临;娃娃生病,则剪一串吊魂的小人,驱病求安康……民间剪纸历经漫长的历史演进,其剪刻的花样渗透着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朴素哲理和审美取向,得以代代相传,有些图案至今沿用。譬如,目前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是北朝时期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与今天的民间团花剪纸极其相似。

民间广为出现的剪纸,被用来装饰窗户、扇面、灯笼等,也可以作为刺绣底样,或者用于祭祀仪式,无一不是生活的美好点缀。在福建莆田,贺生贺喜贺寿、祭神祭鬼祭祖,都要在礼品上附一枚鲜红的剪纸花。这些花儿造型别有意趣,鸡爪上饰以“戏牡丹”剪纸,鸡爪顿时成了阿娜若舞的凤足凰趾;难看的猪肚子上贴一个肥硕溜油的小猪崽剪纸,“好吃不好看”的礼物变得可爱。

剪纸艺术如此普及,遍布祖国各地,而当它们摆放在一起的时候,却又如此个性鲜明,哪怕同样的纹样,南北地域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剪纸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在北方,民居的窗花一般是红色,而河北蔚县的窗花是用很薄的连史纸叠起,用白酒和中药调色,一色一色点染而成,色彩绚丽,独具风格;在南方,立春之日,扬州民间剪纸为花,其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具有有玲珑剔透的艺术魅力。剪纸艺术所表达的地方文化差异令人叹服,难怪郭沫若曾在《剪画选胜》一书卷首题诗:“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

剪纸的流派众多,不过题材大多数是传统文化衍生的风俗剪纸,或者由刺绣、裁剪衍生出的花样剪纸。如今,时代更迭,现代新兴剪纸艺术也显示出独特魅力。

每一种艺术都有独特风格。中国画要欣赏其水墨意境,西洋画则重在色块组合,剪纸是刀与纸的和舞,讲究“刀味纸感”,在玲珑剔透的形式中塑造夸张的艺术形象。“锯齿”和“月牙儿”是剪纸中很重要的两种刀法,这两种刀法运用得恰当,就能形成剪纸艺术独具的“刀味纸感”。

“锯齿”是纸和刀的切割移动而自然产生的,它利用锯齿的长短、疏密、曲直,刚柔,钝锐的变比,表现不同物象的特征。柔和的锯齿纹可以表现植物的花果,坚硬的锯齿纹可以表现树的叶子和茎的针刺、毛绒;“月牙儿”也是剪刻时自然产生的各种弧形装饰,以阴刻为主,主要表现人物的衣纹,或破坏大块黑的面积,可长可短,可宽可窄,可曲可直,能变化出各种不同的类型。

中国民间剪纸被列入第一批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种最具中国特色的手工艺术,如今,从民间艺人到专业画家都参与到剪纸的创作中来。剪纸艺术将会呈现更曼妙的舞姿,装点人们的生活。

注:剪刻工艺主要包括剪纸和皮影。本专题重点选择与现代生活仍然紧密结合的剪纸艺术,展示剪刻工艺的魅力。

巧弄纤云

作品:《鹤舞云霄》

品类:扬州剪纸

作者:张秀芳(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规格尺寸:60cm×60cm

材质:手工宣纸

荣誉:国家级民间文艺大奖“山花奖”,中国剪纸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专家组点评:中国传统剪纸追求空灵之美、丰富之美、天人合一的意境美。该作品构思巧妙,技艺精湛,最细处细过头发丝,充分展现了扬州剪纸的独特技艺。

纤细的祥云浮在轻风中,飘逸轻巧,周遭宁静而祥和。是何方仙乐奏响?50只白鹤闻声翩跹起舞,精巧身姿在空中划出美好的弧线。白鹤的舞蹈从内往外分成三圈,由祥云勾连,环环相扣,形成团花形状。

这幅《鹤舞云霄》剪纸作品具有扬州剪纸典型的特点,精致、细腻。令人称奇的是,“祥云”全是由细若银丝的线条描成,它们彼此贯穿,流畅而没有丝毫断点。剪纸材料是手工宣纸,剪好的作品衬以黑色纸板,黑白分明,独具特色。张秀芳说,她为此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去设计并创作。

那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前夕,经历和见证了共和国的发展历程,张秀芳选择了最为熟悉的艺术语言,表达感恩的情怀和美好的心愿。50只白鹤代表吉祥如意,以祥云为衬托,凸显整幅作品的空灵意境。10年间,这幅作品获得无数荣誉,包括中国民间文艺的最高奖项“山花奖”,这也是扬州剪纸获得的首个国家级大奖。

扬州剪纸不论是细若发丝的线条,还是纷繁复杂的图案,都借助一把剪刀完成。张秀芳手里握的是一把普通的剪刀,手柄铮亮、刀锋锋利,从学徒开始,一直剪到今天,不知剪过多少花鸟虫鱼、龙凤云鹤、山水园林。50多年来,这把剪刀就是张秀芳最忠实的伴侣,见证了她的所有努力。13岁那年张秀芳就进了扬州工艺厂,跟随叔叔——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永寿学习剪纸。数年磨砺,张秀芳剪纸技艺日臻成熟,其作品线条婉转流畅,风格清新秀丽。

张秀芳的所有创作的作品都是自己构思,自己在宣纸上绘出画稿,再精心剪制。她的代表作《八凤》、《松鹰》、《琼花》、《云鹤》、《八龙戏珠》等,都称得上是扬州剪纸的经典之作。

(配图)

作品:《百鸟争妍》

品类:扬州剪纸

作者:张秀芳

材质:手工宣纸

一幅充满生机的作品。唱歌的鸟、呢喃的鸟、振翅的鸟……神态各异,羽毛的细节都展现无疑;花的神态自然、流畅饱满,每一片花瓣的走向,都交代得清楚到位。不难看出作者精巧的构思与深厚的艺术功底。

注释:扬州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纸感”和艺术魅力,为中国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其用纸以安徽手抄宣为主,厚薄适中,无色染,质地平整。

剪出来的信天游

作品:《陕北风情》

品类:陕北剪纸

作者:高凤莲(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其“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规格:234cm*107cm

材质:普通红纸

“一道道沟来两面面崖,吼起信天游可沟响起来。马蹄蹄飞来羊羔羔跳,那达达都没咱山沟沟好……”一嗓信天游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在广袤的陕北黄土地上,粗犷苍凉的歌声里有快乐哀伤,也有温情浪漫,真实地表达着歌者的内心愿望。

高凤莲正是一边唱着信天游,一边创作了无数同样奔放浪漫的陕北剪纸,《陕北风情》正是其中的代表。

陕北剪纸以延川、安塞为代表。有人说,在延川一代,女人会生孩子就会剪纸。婆姨们平时种庄稼,闲时剪纸。她们一曲信天游一把剪刀,把贫寒的窑洞装扮得热热闹闹。高凤莲属于祖母级剪纸大师,一辈子没上过学,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在陕北延川,连村庄路口都立有专门的标志指向她的家。

虽然年岁已高,但高凤莲的思想和语言依然充满活力,她的剪纸作品也很“活泛”,从不“安分守己”。她说:“剪纸又不是肉,肉你摆动变化大了,疼呢。剪纸任你摆来摆去,越大越好,才显得会动呢。”她剪的马,四条腿像风火轮一样向四方旋转,她说:“这是天马。”可能就因为这样突出的个性,反映到剪纸上,别人是能手,她就是大师。

高凤莲的剪纸艺术有传统题材,也有现代生活题材,她所有的剪纸作品,从不起画稿,剪起来却胸有成竹。目前,中国美术馆收藏了她的剪纸《龙凤呈祥》、《群猪闹春图》、《陕北风情图》,布堆画《财神》、《轩辕皇帝》、《土地神》等数幅作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谈到高凤莲时说:“我不说高凤莲是全国第一,但这样的作品,我在国内还没见过。” 中国美术馆馆长杨力舟赞扬高风莲说:“外国有个毕加索 ,中国也有,高凤莲就是!”

高凤莲的女儿刘洁琼完全继承了母亲的手艺,她的《黄土高坡的歌》曾获得民间文艺的最高奖项“山花奖”。她也跟母亲一样,经常边唱信天游边剪纸。高凤莲的外孙女樊荣从小耳濡目染,才25岁就已经是一个剪纸高手,其作品曾多次获奖。在高凤莲的窑洞里,祖孙三代人歌唱着信天游,剪刀在鲜艳的红纸上游走,快乐传遍苍凉的黄土地。

(配图)

作品:《西王母》

品类:陕北剪纸

作者:刘洁琼

尺寸:108cm×78cm

材质:普通红纸

荣誉:获陕西省美术馆举办的黄土寻根民间艺术展览金奖

2004年美国长征基金会在延川县搞万人剪纸大普查时,需要征集作品到上海举办双年展。当时没有人敢大幅作品,于是刘洁琼用12张红纸拼起来剪了一幅《长征的故事》、用8张红纸拼起来剪了《陕北大窑洞》,另外就是这幅《西王母》(西王母也就是送子娘娘)。

作品:《属相一家亲》

品类:陕北剪纸

作者:高凤莲

尺寸:104cm×78cm

材质:普通红纸

高凤莲的小品作品,构图依然随意奔放。她常说,剪纸就像唱信天游一样,要随心所欲,要用“心”去剪才能把心中美好的愿望剪出来,专心了作品就一定会充满灵性。

生命符号

作品:《魔术与杂技》

品类:现代剪纸

作者:吕胜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

规格尺寸:325cm×110cm(单幅),共四幅

专家组点评:这个学院教育走出来的艺术家,从传统文化和语言表达中吸取艺术养分,创作出完全属于他自己的表达形式。他的作品既充满幻想又宁静肃穆,展览气氛既像表演场地,又像神圣空间。

千百个重复的小人摆布成不同图景,或聚或散、或动或静、或乱或整,每幅画面各自构成异样的世界。《魔术与杂技》的画面所呈现的世界,带着神秘感,每个看作品的人又能衍生出各自不同的理解。

吕胜中说,要具体解释作品,只能支支吾吾,因为做一件作品的契机,很可能仅是他对某种客观现象的一点思索或联想,这种思索与联想很适合用艺术的语言深入下去。《魔术与杂技》的创作就是这样,他在神秘意味中不断捕捉到一些用文字语言难以描述的生命景观的真实,而他原本既没打算为之镶嵌什么深刻的哲理,也没有刻意隐喻什么生活现实,只是通过画面继续琢磨那些也许永远没有结论的问题。

但这些作品又让所有人能够读懂,包括参观过此幅作品的大西北农村老太太,她们做了一辈子剪纸,站在作品前仍然表现出异样的兴奋。

吕胜中的所有作品几乎都融合了一眼就可辨认出来的“小红人”剪纸形象。硕大的头颅顶在雌雄同体的身体上,四肢伸展。这种造型样式,在世界各地的原始性文化中都曾出现,这个人形实际上是一个生命的符号,是人类共同的一种造型。吕胜中说,“小红人”象征了人性本身。1990年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室创作剪纸装置《招魂堂》,从此,“小红人”在世界各地展现并深入成为人们的一种记忆的提醒。

20多年来,吕胜中探索着用一把剪刀裁剪、创作,用无数的变化来组合裁剪出的人形轮廓,或者将它们粘贴在二维支撑物上,或者摆放在复杂的三维装置上。《彳亍》、《招魂堂》、《天圆地方》等一系列有广泛影响的大型装置、行为作品在世界各地展览。他还设计了1989年、1996年、2005年、2006年的四张生肖邮票。

古老的剪纸技艺为吕胜中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表达抽象哲学和宗教观念找到了一种颇具震撼力的表现形式。“通过剪刀对纸的分割过程,去否定魂不附体的病态世界和畸形历史,去演示正反相成、阴阳相合的纯朴与完美,提醒流离失所的现代灵魂及时如愿地归位。”

作品:《花开与花落》

品类:现代剪纸

作者:吕胜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

一张剪纸团花,以及剪落下来的碎纸屑。有一天,吕胜中突然发现,在那些碎片上贯注了与剪主要形象同样的精神和情感因素,从此他再也分不清楚哪是主体哪是客体——它们之间的关系,给了他许多关于分解与整合的感悟。

作品:《降吉祥》

品类:现代剪纸

作者:吕胜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

这是2003年1月,在台北诚品画廊举办的“降吉祥——吕胜中个展”。以“降吉祥”的方式,将吉祥“小红人”的从天空中撒下,人们可以随便拿回家收藏,贴在家中的窗户、门或者屏风上,是新春佳节生活中“驱邪纳福”的意象。为了这次空降活动,吕胜中准备了51万个“小红人”。

作品:《招魂》

品类:现代剪纸

作者:吕胜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

吕胜中是想借原始人类招魂驱鬼的巫术,来表达对现代人自下而上状况的忧虑。“小红人”要招的,是所有死了的和活着的人的魂,甚至是一切生灵的魂。或者说,是在呼唤一种来自生命内部的巨大力量。

金色年华

作品:《舞狮•舞龙》

品类:佛山铜衬剪纸

作者:张拔(高级工艺美术师)、潘保琦(剪纸工艺美术师)

材质:铜箔、色纸

荣誉:第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剪纸艺术金奖

广东佛山剪纸历史已有500多年,传统剪纸多以喜庆吉祥、驱邪纳福、多子长寿等为主题。与此主题相应,佛山各种剪纸技法中,应用铜箔等原材料,配合鲜明的色纸,形成了金碧辉煌、剔透雅致的地方风格。这类剪纸作品不论是作为礼品、实用品的装饰,还是应用于其他物品的包装装潢,既有装饰美,又增添了喜庆气氛。

《舞狮•舞龙》正是佛山剪纸的典型代表。作品选用铜箔剪刻出狮子、彩龙、艺人等物象的轮廓线条,整幅作品以金色铜箔为骨架进行构图,然后根据局部需要,衬上橙黄、火红、粉绿等色纸,表现出节日里的喜庆气氛。作品造型生动、色彩明艳、金辉闪烁,显示了佛山民间剪纸的浓郁地方特色。这种用铜箔刻线条再衬色纸的技法叫“铜衬料”。

与其他地区的剪纸不同,佛山剪纸并非农闲时分的女红之巧,很早就成为男女都参与、有专业创作者和生产者、经营者、成行成市的民间文化产业,并远销南洋。解放后,佛山成立民间文艺社,剪纸有了新的发展。《舞狮•舞龙》正是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的剪纸大师张拔、潘保琦创作的。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张拔、潘保琦夫妇二人创作了大量具有地方特色、带有时代特征的作品,比如,《春满南粤》、《渔丰》、《绿色摇篮》、《漓江游》、《舞龙舞狮》、《西樵山顶赛龙舟》等。通过这些作品,我们看到一幅幅充满朝气的生活场景,看到那一代人的赤诚之情。这些作品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只是,根据当年的佛山剪纸“行规”,创作者不允许在作品中署名,作者并不如作品知名。如今,张拔已经离世,潘保琦年事已高,其他老一辈剪纸艺术家走的走了、老的老了,近年再也没有出现当年的创作精品,佛山剪纸有待新的发展。

作品:《春满南粤》

品类:佛山写料剪纸

作者:张拔潘保琦

材质:色纸、颜料

在高大的红木棉树下,人们耕田渔猎,一派忙碌而充实的景象。《春满南粤》是“纸写料”。以平面的线条勾勒出远山近树的层次,桃红的脸部、湖蓝的头帕、深蓝的服装、翠绿的梯田,色彩明丽,给人美好的视觉享受和场景想象。

注释:写料剪纸是一种绘画与剪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剪纸上写色为“纸写料”;在铜箔剪纸上写色叫“铜写料”;在银箔剪纸写色叫“银写料”。无论是“纸写料”、“铜写料”还是“银写料”,均是先剪(刻)出物象线条轮廓线,然后涂上颜色。

作品:《到处莺歌燕舞》

品类:佛山铜衬剪纸

作者:张拔

材质:铜箔、色纸

《到处莺歌燕舞》表现的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积极投入工农学大寨的的洪流中,村村寨寨的人们聚集在在大木棉树下、田间地头,一起学习、一起劳动,充满了时代气息。作品是“铜衬料”,线条精致,色彩在金色的线条中,形成金碧辉煌、富丽而热烈的效果,表现出南方浓烈的色彩情调。

作品:《红楼梦———金陵十二钗》

品类:佛山剪纸壁画

作者:林载华、张拔、潘保琦、邓本圻

规格:2200cm×600cm

1984年,林载华、张拔、潘保琦、邓本圻四位剪纸艺术家共同创作,并由林载华主笔完成剪纸作品《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这幅高6米宽22米的黑云石镶金大型壁画,被称为中国剪纸艺术经典之作,至今挂在广州五星级的花园酒店的大堂。

该作品集合了金陵十二钗的典型故事情节,即元春省亲、可卿春困、凤姐设局、湘云醉梦、黛玉葬花、李纨课子、妙玉奉茶、惜春作画、宝钗扑蝶、迎春诵经、探春结社、巧姐避祸。在构思和布局上,将 “元春省亲”放在画面正中,众多的人物、热闹的场面,使画面增加了喜庆和欢乐气氛,将“黛玉葬花”“宝钗扑蝶”安排在画面靠中心位置,使主要人物更突出,将“可卿春困”放在右上角,“巧姐避祸”放在左下角,揭示了“红楼梦”是从贾宝玉梦游太虚开始,到荣、宁府败落巧姐出走,令人更加对原著心驰神往、遐思不已。

剪纸艺术因工具上限制,不适宜表达很多层次,也不可能表现很大场面,它主要的特点和形式是抓住最动人最能表达内容的形象,以最概括的、富有装饰味的线条表现出来。创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以突出人物为主,采用了皮影用侧面表现人物特征的手法,留出大块空白,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将亭台楼阁有主次的排列、以花草树木、回栏曲径、石阶拱桥贯穿其间,巧妙地连接各个故事情节,组成了一幅整体的大观园园林图画。

这幅作品,将传统上用于祈福酬神的剪纸,变成了集艺术欣赏、环境装饰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探索出佛山剪纸的发展之路,荣登《中国名壁画》之列。

猜你喜欢
剪纸艺术
剪纸欣赏
剪纸
美妙的剪纸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剪纸
爆笑街头艺术
剪纸鉴赏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