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大家还记得电影《卧虎藏龙》中那场“竹海打斗”的场面?漫山遍野醉人的竹,有的高大挺拔,有的娟秀文雅,男女主角或立于竹梢纹丝不动,或在碧绿翠竹间轻盈飞舞。想来,剑客决战也需挑选一个凝神雅致的环境,才能进入剑术的最高境界。
不仅剑客,自古以来,竹便以其格高韵胜、明净而深邃的气质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以竹为伴,视竹为友,追求超脱凡俗的无拘无束的精神生活。苏东坡一首《绿竹筠》,将竹的品格和做人的气节描述得淋漓尽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以神来之笔描绘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胜景。可见,在文人眼里,竹是十分高雅之物。竹下品茶则绿色盈盏,竹下饮酒则翠绿满怀。
中国是竹文化的发源地,正如一位英国学者所说,东亚文明乃是竹文明。从远古时代到现代文明社会,竹制工具、竹质建材、竹编生活用品、竹编艺术品,一直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
而竹编艺术作为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术,其独特的构思、精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堪称世界一绝。
竹编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有了竹编器具,浙江钱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200余件竹编器物里,有篓、篮、簸箕、谷箩、竹席,还有各类农业用具,它们大多用刮光加工的篾条,编出人字纹、梅花眼、菱形格、十字纹等花纹。可见,当时我们的先人已具备娴熟的编织技能,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实用和美观相结合的制作原理,让竹编器具有了工艺美。
到了宋明两代,竹编用具开始呈现多样化。据记载,明时进士余成勋入京担任翰林院修撰期间,所用的就是青神细竹丝编成的“书箱”。同一时期,浙江东阳的艺人开始用竹编织精美的龙灯、花灯,让元宵夜晚更浪漫璀璨。
真正让竹编工艺繁盛起来的时期,是在清朝。这一时期可谓是竹编艺术的分水岭,在充满浓浓生活气息的竹编世界里,爱竹之人以更艺术化的形式,将竹的气韵真正挥洒了出来。
精湛工艺代代传承。而今的竹编艺术,在继承前人优秀工艺的基础上,开拓了更多新的表现形式和编织技法,从曾经简单的实用品延伸到了室内装饰品和工艺收藏品。青神的平面竹编画清秀淡雅,东阳的立体竹编细腻华贵,这些以纤纤竹丝精致而成的工艺品,或细腻精巧,或磅礴大气,让人不得不赞叹竹编技艺的巧夺天工。
0.23毫米的艺术
作品:《八仙竹丝花篮》
作者:何福礼(中国竹工艺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品类:竹编花篮
规格:42cm×42cm×86cm
产地:浙江东阳
专家团点评:何福礼的作品构思巧妙,富有新意,编织技法花样繁多,既继承了传统,又开拓创新。
能把竹子编织到如此地步,让人匪夷所思!这虽是件花篮,却跟传统的花篮完全不同。它从竹编脱篮中吸取灵感,由八角向圆形自然地转换,气势不凡。
这件作品采用插筋、条丝、双菱、锁壳、弹花等十余种优秀编法,并根据不同部位,选用留青竹雕、锯空雕、浅浮雕、半圆雕等雕刻技法,做工精细,令人震撼!
细细观察花篮,会让人有一个更惊奇的发现。这居然不是用竹条编织的,而是用细如发丝的竹丝编织而成,竹丝直径仅为0.23毫米,肉眼已无法看清,完全凭借手感编织,工艺之细堪称花篮之最。据记载,“东阳竹编皇帝”马富进所能加工的竹丝,最小直径也为0.33毫米!
《八仙竹丝花篮》是何福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满意的作品。它看似一个简单的花篮,实则分为上下4层,分别为篮、盘、碗、盒,层层相套,虽每层都是独立的作品,却浑然天成,丝丝入扣,连接得和谐完美。不仅拥有丰富的变化,还不失实用价值。
这件作品在2003年西湖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展上获得金奖。
从一个小小篾匠,到“中国竹工艺大师”,何福礼在50年里不断吸取各流派之长,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竹编技艺,尤其在立体竹编上造诣颇高。《香炉鼎》、《渔翁》、《海鸥》、《咏鹅图》、《哪咤闹海》、《八仙竹丝花篮》等精品,先后荣获国家级大奖,也成了何福礼引以为傲的立体名片。
作为东阳竹编界的技术权威,何福礼掌握着上千种竹编技法。上世纪80年代,由他主创编织的大型竹编《九龙壁》就融合了150余种技法,其中“鳞形编织撮花”、“反穿圆孔六丝”等技法由他独创。此后,乱编法、绕藤法、扭编法、爬山法、多层如意结等编织手法不断问世。为庆祝香港回归而编织的长达2465米的“巨龙”,被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他更因为编织了一只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竹编大象,而被国际友人赞为“用竹子变出大象的魔术师”。
作品:《关爱》
作者:何福礼
规格:38cm×25cm×42cm
《关爱》的主角是几只可爱的小松鼠,松鼠妈妈温柔地卧于小窝上,无比怜爱地凝视着自己的孩子,而3只小松鼠依偎在窝中,热切地望着妈妈。不规则编织的窝粗犷中带着精致,栩栩如生。这是何福礼又一得意之作。虽然与很多广被收藏的大作相比,它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细细品味,那份久别重逢的喜悦会深深感染你。
那时正值香港回归,何福礼想以“母子团聚”为主题创作一件与众不同的作品,苦思良久。偶然的一天,他看到了一窝松鼠,松鼠可爱的形象和亲密的氛围深深触动了他创作的欲望,他决定以此为题材着手编织。但松鼠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吉祥动物,是他从未编织过的,而且这种小件的工艺品如果处理不好,整体造型就很容易流于俗套。经揣摩,他决定把作品分三层,上部为松鼠妈妈,中间是松鼠窝,下面是一段树桩。但如果全部用细竹丝编织,松鼠窝就会失去层次感,怎么办?何福礼无意中抬头,看到树上有个鸟窝,粗细不一的树枝搭成的鸟窝看上去毫无章法,却让他心头一亮。于是,他打破以往精细、规则的竹编手法,创新了一种史无前例的“乱编法”,同时与条丝、弹花等多种编织技法配合,几个月后,一只粗犷而又栩栩如生的“鸟巢”出现了,被专家评价为“东阳竹编精品走向市场的一次突围”。
备选作品:
《海螺》:较现代的竹编作品,海螺造型夸张,寄居的小虾生动活泼,虾须随风而动,几可乱真,一静一动形成强烈的对比。更难得的是,《海螺》首次运用多次脱模法,把原本手都伸不进去的地方也编织了出来。
《哪吒闹海》:作品取材于神话故事,巧妙地利用天然树根,并与竹编工艺结合,可谓巧夺天工。
《大象》: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动物竹编,根据大象的肌肉和结构,采用10余种不同的编织方法,粗细结合,形神兼备,很好地表现出了大象沉稳、雄壮的精神内涵。
《九狮图》:2009年新作,运用多种新的编织技法,层次丰富,表现了极强的动感。
风华竹帘上
作品:《十二金钗》
作者:牟秉衡(重庆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品类:竹帘画
规格:63cm×200cm
产地:重庆梁平
专家团点评:作品以弘扬民族艺术为主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工艺水平及艺术价值,极具观赏性和收藏性。
“薄如蝉翼淡如烟,万缕千丝总相连。借得七仙灵巧手,换来天下第一帘。”自宋代以来,一直有此诗来形容梁平竹帘的巧夺天工。
竹帘画《十二金钗》,清秀唯美,典雅大方,将古典名著《红楼梦》里的经典场景巧妙地设计于画中,元春省亲、史湘云醉卧芍药、惜春作画、黛玉葬花,十二金钗惟妙惟肖地再现在两米长的竹帘上。挂于墙面,一股浓郁的中国画气韵迎面而来。
《十二金钗》的精美,首先在它的编织工艺,整件作品没有一点杂色、没有一丝接痕、薄如蝉翼、质如绸锦、柔软中似乎又有一丝坚韧。它采用上等慈竹编织而成。慈竹采集后,经截断、破竹、划片、启篾、去节、刨青、分丝、匀丝、搓揉、清毛等程序,抽成细如毫发的竹丝,如果可以穿进绣花针,那便算合格了。这是竹帘制作中极为重要的一步,没有几年的功力,是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