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德育:高校德育的人本回归

2008-12-29 00:00:00刘志山李凌波
中国教师 2008年11期


  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处于工具理性的控制之下,存在被定位为政治教育的泛政治化、被定位为理想教育的过度理想化、被定位为知性教育的知识化等倾向,无视受教育者的需要、权利、发展,背离了高校德育应有之义。因而,迫切需要实现高校德育的人本转向,这种人本转向首先是将教育的参与双方都视为实践主体: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不同思想和个性的主体,都是教育活动的平等参与者,都是具有“自由本性”的人。在此基础上,将高校德育过程定位为“人”与“人”的交往,即教学双方之间是平等交往的过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彭未名博士所著《交往德育论》一书,运用交往的理论诠释德育,试图构建一个以主体间交往为核心的德育模式,以实现高校德育的人本回归。
  “交往”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范畴,也是当代西方哲学关注的热点问题。胡塞尔提出“交互主体论”,认为人们在生活世界中进行着生动的、充满“人格主体态度”的交往。哈贝马斯以“交往行为理论”著称,认为交往是主客体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单向关系,交往的目的就是要达成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共识。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是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因此,从根本上说,交往是人的社会本性的体现,同时它又确证和实现着人的本质。可见,交往理论直接产生于人们对人自身的深切关怀,它关于人的主体间性、实践性、生活性的交往特点和交往本质的观点,对当前我国的德育改革和德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交往德育论》一书将交往理念引入高校德育领域,从交往理论视角对德育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提出交往视域中的高校德育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是属于以“人”的世界为对象的主体间的交流,是人的自觉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作者把“灌输”作为与“交往”相对应的理论范畴,对两者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了比较,认为前者具有强制性,后者具有解放性;前者具有工具性,后者具有人本性;前者具有被动性,后者具有主动性。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交往德育与传统的灌输式德育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指向的是人的完整的精神世界,是一种意义关系情景化的“主体间性”教育。它是诉诸于师生和生生主体之间的、自主的、平等的、创造性的主动参与,是规范原则的共生、共享,并以此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它的目标始终朝向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对人性与人格关怀的执着,旨在通过德育实践致人以觉解和新生。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交往实践观为指导,从关注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出发,遵循受教育者生命的完整性存在、主体性存在、独立性存在的基本理念,在大力弘扬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他们的个体觉悟和人生价值,积极引导他们自觉地由个人主体向类主体、个人独立人格向类主体人格提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个具有自由个性、国际视野和人类意识的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和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作为一种与传统灌输德育不同的德育理念,作者提出的交往德育立足交往理论,将交往作为德育新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认为德育应在交往中进行,并且最终还是要回归交往的生活世界,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生活方式的复杂化,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就业形式的多样化,都标示了一种深刻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念、思想感情的转变过程以及伴随改革必然要经受的精神阵痛过程,它必然会产生各种社会矛盾冲突。这就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真正通过多元化的途径,有效地解决人的精神激励、灵魂塑造和品格提升的问题。然而现实中工具化的灌输德育模式依然是高校德育的主导形式,其功利化、政治化、知识化、理想化倾向相当严重,德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受到工具理性的严重影响,使人的精神世界日渐单一化和工具化,也渐渐导致了德育对人性的疏离,道德教育危机四起。而高校德育的人本回归则回答了现时代向它提出的划时代的问题。越来越多学者认识到了这一点,近年来也在这一方面做了诸多努力,《交往德育论》一书就是这种努力的成果。此书的出版和问世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在探索高校德育人文化之路上取得的进展,也因此成为高校德育回归人文之蕴的标志性成果,对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我国的德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朱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