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孩子互换体验”带给我们的深层思考

2008-12-29 00:00:00邵玉霞侯振海
中国教师 2008年11期


  笔者曾在新疆支教两年,有一位朋友听说那里条件比较艰苦,当地的农牧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但是大多数农牧民子女学习非常刻苦,比汉族孩子努力多了。这位朋友曾经想让自己养尊处优的孩子能够和当地的学生“结对子”,让他通过接触,认识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贫富两极分化,让孩子能够学习维吾尔族孩子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自强不息,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生存环境,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精神。笔者在支教时,也常常教育、鼓励当地的孩子能够“走出去,放眼看世界”。
  在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中,山东招远高级职业学校和宁夏固原等地联合办学,学校团委开展了城乡孩子互换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另外一种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让他们有机会跳出原来的生活圈子,打破城乡壁垒,到生活的另一端去感受别样人生,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端正学习和生活态度,以积极的心态迎接今后的挑战。
  有的家长为了让城市里已经厌倦了富足生活的“纨绔子弟”亲历生活困苦和艰辛,真正明白自己富足生活的珍贵,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他们亲自物色互换的对象,有意识地选择条件反差较大的家庭,想真正触及孩子的灵魂深处,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问题所在。
  也有的城市家长让自恃有优越感的孩子,到沿海那些已经先富起来的新农村去,挫挫他们的傲慢与自负,褪去城市的浮华与霸气,让他们懂得理解与尊重,感受田园牧歌式的清新与恬静,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回归自然未尝不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理想的选择。
  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引发了我们对教育问题的深层思考。那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互换已经不适应公众的需求。人们不再满足于让农村的孩子来体验坐车乘机、眼花缭乱的快感,也不再满足于让城市的孩子领略山青水绿、鸟语花香的新奇。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再只是孩子自身的问题,还有家长的问题和教育环境的问题。
  我们发现,一些成人眼中的叛逆的问题少年,在新的家庭面前,人性的复苏,亲情的回归,速度之快令我们诧异。由此我们想,孩子性格的扭曲,人格的残缺,家长和社会难道就没有责任吗?
  对于生活在贵州、云南等地山林深处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们,十几年来未曾走出大山一步,但他们的内心从没有停止过对外界的向往。第一次走出大山的他们,人生注定要随之改变。要么在感觉体验中迅速和现代都市接轨;要么进入城市家庭后,城市人的生活刺激了他们敏感的心,紧紧地将自己封闭起来,带给他们的是压抑和沉默。因此提前做些预防性的心理疏导是必要的。走出大山,开阔视野,是必然的,但是走出大山不是人生的唯一选择。我希望这些孩子在经历了城市的洗礼之后,将来能够利用千百年来当地村民保留下来的完整的民族习俗、服饰和传统所形成的“文化孤岛”的资源优势,弘扬这份古朴与纯真,开发旅游资源,吸引人们来这里感受原始和现代气息交融的独特氛围和神韵,发展当地经济,造福一方百姓。
  笔者在新疆支教时,每当到了肉孜节和库尔邦节(如同我们汉族人的小年和春节),我们都会被维吾尔族朋友邀请到家里做客。过古尔邦节的时候,他们也给孩子分发压岁钱。至今给年纪小一点的孩子,仍然是一两元,大一点的也不过是五元钱。他们送给孩子的只是一种新年的祝福,单纯自然。而我们内陆地区,长辈给孩子压岁钱,动辄上百元甚至上千元,好像不如此不能显示自己的阔绰,不如此不能表达与主人之间的情谊深厚,甚至还有人借机大搞权钱交易,传统的节日变了味!到头来,有的孩子春节期间竟然能收到上万元的压岁钱。新学期开学后,孩子之间互相攀比、炫耀、打压,对他们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另外,维吾尔族人民信仰伊斯兰教,从小他们就懂得:在长辈面前,孩子不能抽烟喝酒;在哥哥面前,弟弟不能抽烟喝酒。长幼尊卑,井然有序。而我们,则常常当着孩子的面推杯换盏,喷云吐雾。孩子耳濡目染,有何裨益?
  “城乡孩子互换体验”,如果能够把握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对象,针对孩子实际,找准切入点,孩子不可能没有触动。他们会朝着教师和家长期望的方向发展,在感受别样风情的同时,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己。另外,在孩子接受熏陶和感染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好好地审视一下目前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免再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作者单位:1.山东招远一中2.山东招远高级职业学校)
  (责任编辑:王哲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