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纪实

2008-12-29 00:00:00王哲先
中国教师 2008年11期


  当大地撕裂的剧痛渐渐平复,满目的疮痍百废待兴,受伤的心灵亟待抚慰。跟死神抢夺生命的应激状态过后,救灾工作进入了更加复杂更加艰巨的阶段,群众安置、灾后重建面临更多紧迫的问题和挑战。泪眼之间,需要冷静的思考;废墟之上,需要重建的智慧。危难之间,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专家学者自发成立了“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他们奔赴前线,开展调查研究,利用智力资源和信息网络方面的优势,为国家整体的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知识分子应有的作用。
  
  搭建平台,合力救灾
  
  “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Wenchuan Earthquake Taskforce,WET,以下简称“专家行动组”)是由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教育部-民政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5月17日发起,联合四川大学等组织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心理学、教育学、公共政策、法学、建筑工程等相关方面的国际国内专家,成立的开放式行动平台。专家行动组秘书处设在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现场实践平台、北京研究平台、国际交流平台和信息网络平台,充分利用国内外多学科专家智力资源和相关实践经验,从救援与应急处置、群众安置与重建、心理创伤干预等方面搜集资料,开展试点研究,提供政策建议,为国家整体的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为抗震救灾做出应有的知识贡献。专家行动组“汶川地震心理援助与信息服务”热线(86-4006808110)和抗震救灾信息交流网站(www.512jiuyuan.cn)也相继开通,为灾区群众及志愿者提供了大量的心理援助和各类信息服务。
  5月22日、29日,专家行动组分别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关于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应急处置与重建问题圆桌座谈会”、“关于汶川地震幼儿及中小学生临时安置和校舍重建圆桌座谈会”。从灾区回来的专家学者向与会者通报了在灾区调研了解到的情况,针对当前急迫与突出的儿童安置与转移问题、儿童心理干预与救助问题、灾后过渡项目、灾后完全重建项目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提出了详细的建议。
  
  奔赴前线 倾力支援
  
  5月20日,“专家行动组”分队奔赴四川灾区现场,这些来自心理救助、公共卫生、社会救助等领域的专家开始开展心理创伤干预、群众安置与重建等研究工作。
  专家行动组联合四川大学等机构,设立志愿者教育培训基地和中小学灾后重建示范基地。同时,决定筹资在灾区设立试点幼儿园、小学、中学各一所,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的资源进行灾后中小学重建示范工作,并作为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基地。
  专家行动组前往西南财经大学中小学生安置点和绵阳市九洲体育馆灾区群众安置点展开了现场调研。据了解,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为保障中小学生安全,已开展了大量的细致工作,形势初步稳定。但是这些方式都是暂时性措施,不能彻底解决灾区少年儿童的健康与就学问题。
  专家组在实地观察调查中发现灾区有大量儿童需要心理援助,包括失去亲人的儿童,间接受害的儿童,震后致残的儿童,这是一场突发的、严重的、大面积、受心理伤害者众多的灾害。而当前更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各方协调、整合心理专业人员资源,为灾区儿童和其他灾区人员和救援人员等提供有序、规范的心理援助。
  成都基地首席心理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许燕教授和蔺秀芸老师到达成都后,与四川省妇联达成开展灾区儿童心理救助合作项目的意向,并受四川省妇联委托策划了将于“六一”儿童节举办的心理救助工作启动仪式。经与华西医院主要领导、专家会商,已初步确定将与华西医院在针对灾区儿童、教师、家长的心理评估方面展开全面合作。专家行动组心理救助小分队在灾区学校及社区广泛开展“音乐疗法”心理辅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四川大学将派20名文体志愿者,协助成都基地心理救助小分队开展“音乐疗法”。
  同时,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专家行动组首席专家史培军教授5月27日率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灾害评估组赴成都,开展有关灾害评估的实地调研工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家郑新蓉、心理专家申继亮、石林也分别随全国妇联、教育部和红十字会等机构前往四川灾区,评估和了解灾区儿童卫生、教育和心理需求。5月28—30日,行动组专家、香港中文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陈健民教授抵达成都基地,在灾区开展广泛调研,并探讨NGO参与灾后重建的模式。5月29日,行动组专家、中山大学公民社会中心总干事刘小钢抵达成都基地,开展有关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机制研究。
  
  集思广益,着力重建
  
  专家们利用专业知识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对灾区面临的各方面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提出可行性的政策方案,针对灾后重建,尤其是儿童安置与心理援助、学校重建、灾区人民社会网络的重建等问题提出了详细的建议。
  1.关注儿童的特殊需要
  当前,地震灾区的儿童已经成为最受关注的群体,但是在救灾重建过程中,由于情况复杂,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儿童的需要往往被忽视,如婴幼儿奶粉的缺乏,儿童的计划免疫被中断。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生命极其脆弱,他们需要特殊的食物和保护措施,需要专门的儿科医生看护治疗,忽视他们的特殊需求造成的后果将非常严重。另外,在临时安置点,由于空间拥挤,没有单独的儿童活动的空间。郑新蓉和冯晓霞等提出,在临时安置和重建的过程中,一定要把0~6岁儿童的特殊需要纳入规划方案之中,一定要坚持儿童优先和从儿童需要出发的原则。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安排婴幼儿的计划免疫工作,保障灾区婴幼儿用品如婴幼儿奶粉、尿布等物品的供应,为儿童配备专业的儿科医生,在当前的安置点建立专门的儿童活动空间,为儿童提供合适的读物,并为他们提供特殊的心理辅导。另外,在过渡房阶段的建设中,一定要把幼儿园纳入建设规划。
  2.理性对待“孤儿认养”
  汶川地震后,社会上普遍认为会有至少几万的地震孤儿需要被收养,社会上已出现“地震孤儿认养热”。对于这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胡晓江提出,实际上地震孤儿的数量远远低于人们的想象。国际经验表明,灾害孤儿的数量往往被极度夸大,因而引发不切实际的“孤儿认养热”,继而诱发拐卖儿童犯罪行为。根据唐山大地震和2005年巴基斯坦大地震死亡人数与遗留孤儿的比例来推算,按照目前的伤亡情况,汶川地震应该只有1千多名孤儿。另外,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汶川地震家庭平均子女数远低于唐山地震和巴基斯坦地震的家庭平均子女数;汶川地震发生在下午上课时间,大量学校垮塌,儿童遇难比例非常高;四川是农民工输出大省,大量孩子属于留守儿童,很多灾区孩子的父母还健在——汶川地震真正的孤儿将只有一两百名,加上父母一方遇难,另一方重伤的“准孤儿”,也只有几百人。专家在漩口中学安置点(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区)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为此,胡晓江建议为“地震孤儿认养热”降温,希望媒体把有关汶川地震孤儿的事实真相向公众宣传,降低不良人士拐卖灾区儿童的企图。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也应把收养孤儿的热情和爱心转到其他行动中,如对收养了亲属遗孤的家庭、地震致残儿童的家庭、父母致残的家庭、地震造成的单亲家庭,特别是大量失去子女的家庭予以长期的关注和支持。另外即使需要送养,这几百名儿童中的绝大部分将会被(也应该被)他们的亲属收养。或者可以采取支持残缺家庭的方式,如加入低保,给予医疗救助,减免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亲情帮扶等,而不是把他们的孩子送人。北京大学法学院马忆南教授则指出,我国法律对收养有严格的规定,收养是一种非常严肃的法律行为。收养地震儿童的时候,一定要把儿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来考虑,而不应该把收养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建议有意帮助灾区孩子的爱心人士,在没有做好法律意义上的父母思想准备的时候,最好不要去收养地震孤儿,完全可以采用助养、认养、捐款资助等方式去帮助他们。
  
  3.妥善安置中小学生
  就如何安置幼儿和中小学生、如何对他们进行心理救助、以及学校重建中的校舍、师资、设备建设等问题,专家们进行了集中的讨论,提出了以下建议。(1)对于初中学生及小学生,由省内中小学消化安排。此部分学生年龄小,对环境的依赖性较强,可考虑在未受灾的中小学插班安排入学。对于高中学生,除就近安置外,还可考虑向省外输送。在调查中了解到,云南省已经提出可安置绵阳灾区500名高中生的意向。(2)对于安置中的师资不足问题,建议尽快整合原有师资,在此基础上安排高校师生支教。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师资培训,特别是灾后心理康复方面的培训。另外还应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弥补部分师资不足。专家在现场看到中国教育电视台已开放了“空中课堂”,效果良好。
  4.开展儿童心理援助
  在地震中,儿童受到了巨大的心理伤害,对儿童的心理援助,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专家行动组的成都基地开始研究灾区儿童的心理问题,用以制定《灾区儿童心理援助行动方案》,系统提出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措施,并督促有关部门帮助灾区儿童尽快恢复正常、健康的生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工斌副教授介绍说,根据前线反馈回来的信息,行动组已经制定了一个初步的行动方案。单就学前儿童来说,有条件的应该尽量让他们和家长在一起,尤其是和儿童信任的家人在一起,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对没有家长的孤儿,可以对其托管的家长进行一些心理干预培训。对于那些暂时没有找到家长或者成为孤儿的儿童,要求其照顾人要相对稳定一些,不能流动性太强。对那些有学前儿童的家庭,可以把学前儿童和家长这个群体相对集中安置,志愿者再集中进行干预,同时家长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许燕教授通过实地考察总结了“音乐疗法”的在现阶段开展的特点与方式:灾区孩子复原能力很强,但是需要外界的启动;“音乐疗法”作为前期热身,辅以后续的心理辅导,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开展“音乐疗法”时需要选取适当的歌曲,并且需要专门安排心理专家和本地合作伙伴现场观察,及时更改计划。
  5.重建校舍
  在汶川大地震中,大量校舍倒塌,中小学校舍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质疑。针对这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庞丽娟教授提出应对全国中小学校舍进行普查,并对校舍重建过程进行严格监督,要严格按照国家校舍建设的标准。北京师范大学钱志亮教授提出,校址的选择也很重要,建议对全国中小学校址的选择进行普查,学校不能建在地震断裂带、泥石流易发带等危险地带;另外还建议提高全国学校建筑物出口标准,对中小学安全出口进行普查,消除安全隐患,保证危险时刻学生逃生通道的畅通。清华大学彭培根教授则介绍了国际上一些先进的防震抗震建筑设计技术,从建筑技术上对校舍重建给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6.重建社会网络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灾区人民社会网络的重建问题。国家减灾中心总工程师李京指出,灾害打破了原来的传统社会网络,但是也提供了在更大范围内接触资源与机会的新条件,所以灾区人民与各方面建立社会联系是他们重建高水平社会联系的一个机会;另外,我们已有的各类社会组织或者鼓励针对灾区人民需要而专门建设的社会团体,能帮助灾区群众快速重建社会关系,同时也应该把他们结合到组织化的形式中,更多地接触不同的社会资源与机会。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林秀教授指出,灾区群众在灾害前后其实有他们各自的独特情况,那不是我们的爱心能简单包容得了的,因此一种更为典型的社会关系重建模式,是鼓励与建立更多的各类社会发展与协作的活动和团体,在与灾区人民的家园共建或者其他共同面对真实社会任务的过程中建立一种新型的伙伴型与协作型的社会网络,这样产生的社会联系就变得比较双向与吻合双方的具体条件。因此,在社会关系的重建中,外来者的机会与资源提供、共同参与、持续互动,或者外来帮助者鼓励与支持本地区民众利用适当的机会重建新的合作关系,这都是有意义的。
  7.灾后重建要统筹规划
  灾后重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专家们分析了在灾区收集到的情况,认为目前不同地区的情况差异也比较大,因此对灾区重建的对策和建议要针对各地的具体情况,提供有针对性地帮助;对于灾区整体的重建计划,要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规划方案,使灾区重建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史培军教授建议,专家组要深入灾区,对安置阶段的社会管理问题进行重点研究,需要分不同类别对象,分别考虑安置政策,如对农民安置、公共设施(事业)重建和工商企业的恢复重建可能就需要出台不同的政策;要深入研究灾区社会系统的总体管理问题,灾区社会的恢复离不开社区中社会结构和社会资本的重建,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灾区社会安全、稳定,是成都基地必须重点研究的问题;成都基地分队要从灾区的层面研究本次抗震救灾工作的社会响应问题,这一研究的重点是在灾区活动的民间组织和志愿者。
  
  面对将来漫长和艰巨的重建过程,“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希望经由对社会各界力量的行动研究和相应政策建议,研究探讨一种政府与民间通力合作、优势互补的救灾及重建模式。相信灾区人民在各位专家学者的努力下,在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终将走出灾难,重建家园。
  (部分内容根据“512救援网”http://www.512jiuyuan.cn/相关资料整理)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张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