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技术,时至今日,它已经传承了两千余年。蔡伦发明造纸术时,使用树皮、废麻为原材料;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之后,从晋代开始,竹开始被作为一种新的造纸原料使用,中国的造纸术史也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竹纸制作技艺发展经历了晋、唐及宋初的竹纸脆而易碎的低质量水平时期,不断改进技艺,最终达到了所制纸张让“工书者”也喜爱不已的高质量程度。竹纸从此大行于世,在产量上渐渐超过皮纸、麻纸,成为中国纸业的重要品种。在机器大生产出现之前的历史中,手工造纸技艺的世代传承,是竹纸制造业延绵不断的前提。就竹纸制作技艺的产生时间来说,欧洲制造竹纸的最早时间为19世纪,中国的竹纸制作技艺则比其早了千年左右,足可称得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悠久的手工技艺之一。
以竹造纸,竹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原料,南方盛产竹的地方,如浙江、江西、福建、四川等省,竹纸业都曾盛极一时。在四川境内,有一处水丰竹盛、天时地利的地方,该地地处青衣江畔,黛色青衣江从峨嵋山与凌云山之间蜿蜒而出,江畔竹林环抱,郁郁葱葱,孕育了一群遵循着大自然的四季规律而劳动的人们。他们忙时耕作、闲时制纸,与自然相依相存,既是靠天吃饭的农业者,又是技艺精巧的手工业者。依靠当地丰富的物产条件,他们就地取材,以竹为原料、水为助料,并凭借便利的交通,从邻近的峨嵋、乐山、彭山等地获取碱、石灰等辅料,世代传承和发展着用手工制造竹纸的技艺。当地不但顽强地保留着《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中国传统竹纸制作工艺特色,而且积淀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技艺操作方式,成为中国传统竹纸制作技艺的重要代表——这个地方,就是四川省夹江县。
夹江竹纸制作技艺的历史及特点
夹江建制始于汉代,而夹江竹纸制作技艺的起始时间,则众说纷纭,有唐、元、明、清四种说法,持唐说者为多。无论如何,其历史的悠久,不可否认。
夹江的竹纸制作技艺,在清代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制作出的竹纸除了被定为“贡纸”,供宫廷使用而外,还在科场考试中被大量使用。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高质量和高产量,是夹江竹纸立足于中国纸业重要地位的关键所在。时至晚清,夹江和中国其他地区的竹纸制造业遭受了同样的命运:在外国机器造纸业的冲击下,夹江手工竹纸制作一方面开始严重衰退,另一方面则开始了工艺改进的探索,少量尝试性地使用机器制纸。民国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和当时的政府出于对民族纸业的扶持,对传统竹纸业提出了改进建议,然而,由于时局的混乱和财力的缺乏,收效甚微。抗日战争爆发后,夹江依赖于地理优势而较少受到战乱影响,夹江纸的需求量由此猛增,这使得大量的手工竹纸制作坊——槽坊恢复生产。在此期间,对夹江竹纸制作技艺的发展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是,张大千在抗日战争时期亲自来到夹江,与当地竹纸制作者共同探讨和反复试验,对夹江的纸品之一连史纸的制作在用料、竹帘等方面进行了改进,使其制作技艺大幅度提高,夹江连史纸也成为了可与安徽泾县宣纸匹敌的上乘书画纸,具备细腻、光亮、润湿吸水性好、保留墨色效果佳等特点。为纪念这次制作工艺的飞跃和张大千的贡献,这种纸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命名为“大千书画纸”。
夹江的手工竹纸制作技艺,无论是操作过程还是用spSJNh0qBUmhffhvDFvEIA==料、时间的掌握,都体现了千百年来中国竹纸制作技艺的经验与智慧,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杀青》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当时闽赣交界山区的山民造竹纸的整个过程,与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夹江的手工竹纸制作技艺的沤、蒸、捣、操四阶段和七十二道工序相吻合,这让我们不能不为这一古老技艺的顽强的传承能力和它所凝聚的数百年上千年的文化积淀感到兴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夹江的竹纸制作者们在青山、绿水、翠竹中打磨着先辈们传下的竹纸制作技艺,生发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加工细节。比如,夹江在“抄纸”这个决定纸质好坏的关键操作环节上,就与其他许多竹纸制作地不同,它没有使用一人抬帘、一人掌帘的双人操作,而是采用了单人执帘。这些独特的技艺技巧,使夹江的竹纸制作技艺打上了深深的地方印记,成为当地人引以为豪的文化,也丰富了中国造纸术。
伴随在夹江的竹纸制作技艺周围,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这一技艺的传承为基础而衍生的文化,这些文化与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例如:竹麻号子是当地人非常熟悉的歌谣,它在人们造纸捣料、奋力劳作时,以一领众和的形式演唱,抒发着造纸劳作者的情怀;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被当地人尊为“纸圣”,不但立庙供奉,而且成为春祈秋祀的巡游、礼拜对象,于是,纸圣信仰与农业信仰天然地融为了一体;纸业行会蔡翁会的总会与地方会组织有序,以蔡伦生日(农历四月十八)为会期举办蔡翁会,共同筹资开展各种公益事业,良好地发挥了民间组
织在当地民众中的救助、协调等作用。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到夹江浓烈而立体的纸文化风情。
传承价值与意义
竹纸制作技艺在夹江的现代传承,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灿烂文化,激荡着中华儿女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它不单单是一种技艺,更同夹江的其他纸文化一起,维系着民族与地方的凝聚力、认同感与归宿感。
纸作为信息交流、知识传递的媒介,至今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在大机器规模化生产日益广泛的今天,用传统手工竹纸制作技艺所造的纸,在某些方面显现了其不可替代性。举例来说,与机器化学制品做出的纸相比,手工竹纸制作技艺所造出的纸,历经久远的年代也不易变得脆而易碎,这个优势使其在档案的保存和文物、古籍的修复方面,具有重大使用价值。
传统工艺制作的竹纸纸品众多,有书画纸、冥纸、土报纸等等,除印刷用纸外,不同纸品的不同用途往往会承载某种特定的文化,从而体现出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比如,用于中国书画的上乘竹纸——大千书画纸,就仍然是一种需要使用手工竹纸制作技艺方能得到的纸张,而中国书画所积淀的特有的书画技艺,也需要通过高质量的书画纸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书画竹纸制作技艺和书画技艺两者共同延续着中国传统书画文化。
竹纸制作技艺诞生以来,最明显的是其经济价值,而经济利益也成为这一技艺世代传承的直接动力。除了农业以外,制作竹纸销售一直是专业或兼职造纸户们的重要收入来源。从历史上看,夹江的竹纸销售曾几度达到全国销售量的顶级位置,给当地的纸农带来大量实际的经济收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竹纸制作技艺的传承进行合理地保护,不失为改善当地经济状况的有效途径。
现状、保护与传承
夹江县的竹纸制作技艺的传承有迹可循,它一般采用家庭内部世代相传的方式延续。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有名的槽户,如民国时期协助改进造纸技艺的石国良、余海清,1960年代到国外传授技术的詹百维,目前致力于发扬造纸文化的杨占尧等人。
但是,传统的竹纸制作技艺也面临着困境,从全国这个大范围来看,至今很多的竹纸生产还有诸多问题:效率低下、污染严重、管理和价格混乱、信息不畅等等。这些问题使得中国的整个竹纸制造业几乎停滞,大批的竹纸制作者——槽坊的槽户——陷于无利可图的境地,由此放弃了竹纸生产,从而使其制作技艺在这种萧条的大背景下处于失传的危机之中。鉴于竹纸制作技艺的传承在生活、文化、经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对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及时开展保护就显得十分必要而紧迫。
目前,竹纸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夹江县作为两个保护点之一,在2007年,下辖的马村、中兴、迎江等乡镇还有一万多纸农。该县正在由政府牵头,大力开展抢救、恢复、利用和改进等保护工作。如设立手工造纸博物馆,采用集中制浆、分户造纸的措施解决污染问题,改进、开发了“蜀笺”等纸品,大力发展以书画纸为核心的纸产业,同时还开展了以纸文化为核心的手工造纸表演、纸乡秧歌、农家乐等旅游文化活动,努力在发展整个纸乡文化和经济的氛围里,使竹纸制作工艺得到恢复和弘扬。
(责任编辑:王哲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