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当个有品位的教师

2008-12-29 00:00:00陈继民
中国教师 2008年21期


  人活着,有各自的生活方式,所以有人说,人的一生,“各有各的活法”。这句话不错,但有人说这话的时候,语气里似乎有点无奈的感觉,甚至带点悲观情绪。细究,可能是路途不顺,事业平平产生的心态。人的活法固然不同,但活得有质量,有品位,这种向往恐怕是每个人都有的。
  品位,是一个人知识、能力、气质、素养、成就等的综合反映。高品位的人,他的生活目标明确,做每件事力求有意义且坚忍不拔;高品位的人,很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做人修养;高品位的人,一般说来,事业上总会取得明显的业绩。高品位的人,定会受到人们的佩服、尊敬和羡慕。当代教育家魏书生,既当领导又教学,集教育管理、班主任工作、教学科研于一身,终日忙得不亦乐乎,而三方面都成绩斐然。他的管理有独创性,他的教学有感染力、影响力,而且有深刻的、系统的、睿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本领,他做人、教育、教学都实现了第一流的生动性,我们说魏书生的生活是高品位的,人们对他满怀敬仰之情。
  教师肩负着历史的承担、民族的重任、家长的希望、学生的信任,我们要用事业的成功来证明自己无愧于肩上的责任。你成果丰硕,自然会得到社会的承认,而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品位,才可能实现你的这些目标。你的书教好了,受到社会、学生、家长的欢迎,同行的佩服,你的品位就高了。比如,有的家长点名要求把孩子放到某某老师班里,这固然有家长的偏见,但也说明这个教师工作出色,社会认可,在家长、学生心中就有较高品位了。
  品位,要从多方面去提升。
  要有高尚的思想情操,能以“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己任,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价值,以“园丁”“蜡烛”“人梯”的献身精神为人生态度。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热爱学生,既教书又育人。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又要尊重他人,团结协作。要勤于思索,勇于创新,开拓进取。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过硬的知识是从事教学的保证,因此就要努力学习,精良业务,具备育人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自学能力。还要有文明高雅的气质和风度,要礼貌待人,语言文明,行动文明。甚至还要有端庄的仪表,整洁素雅的服饰,文明有度的举止,等等。
  要不断提升品位,既要有“思”,又要有“行”。心中要有高品位的目标和偶像。一切行动源于目标,目标要远大,对自己的要求要高,以干出点事业为荣,以一事无成为耻。把那些勇于为民族献身、乐于为国家争光的人当做我们的楷模,把那些英雄、模范、科学家当做我们的楷模,把那些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子女,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生命的人当做我们的楷模,把那些有教育教学成果,在师生中社会上威望很高的教师当做我们的楷模。要自觉地抛弃那些落后的、低俗的、为社会唾弃的行为。树立自己的形象要持之以恒,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无论是大的场合还是小的场合。
  确立了远大理想和目标,还要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有人说“理想和实践是成功的双翼”,理想是成功的源泉,实践是成功的基础。日常生活中,应清醒地处理好三个方面。一是“钱”,不能金钱至上;过分沉迷于商品社会的物质追求,而没有物质利益之上的兴趣。二是“玩”,要玩得有品位,当生活中遇到各种事时,要想一想,这些事虽不违法也不违纪,但是否有品位?比如,玩玩扑克作为休闲可以,但沉溺甚至是“赌”,就没品位了;邀三朋四友,聚聚叙叙可以,但成天酩酊大醉就没品位了;教学之余,“独钓寒江雪”可以,但一味泡在个人情趣中,忘记了自己的主业,就没品位了;为锻炼身心,赏赏音乐跳跳舞可以,但沉迷于声色就没品位了;为成绩差的学生做点课外辅导是好事,但为捞钱,以“堤内损失堤外补”就没品位了。三是“混”,总觉得自己干不出名堂,工作不下力,当撞钟和尚,既无心这个“比赛”,又不屑那个“研讨”,既不去思考课堂,又不去总结课后;每节课照本宣科了事,学生反映无动于衷,社会意见拒之门外;你把我降到哪里就是哪里,不怄气,不生气,不争气。若此,就永远不过是个“教书匠”而已。
  学无止境,要永远在寻找不足中前进,使自己的生活更充实,更有味道。国学大师季羡林教授与20世纪同行,一路坎坷奋进,至今仍壮心不已,孜孜以求。他在《知足知不足》一文中说:“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只要“知不足”,就永远有追求的东西,有做事的乐趣,就能在乐趣中进步。例如,你长期遨游在教育教学和总结心得体会的大海中,总有做不完的事,上讲台前,要认真把知识弄准确;在讲台上,要力求用最佳教学法;下讲台后,除常规教学工作外,要认真总结。有时写成教研文章还要翻资料,细论证。那真是“其乐无穷”啊,既能帮助你走出职业倦怠,又能给你带来幸福感和成长动力。这样忙碌地循环下去,生活既充实又很有品位。有朝一日,进而能出些成果,就更显你的高品位了。
  追求高品位,具有高品位,享受高品位——我的同行们,请把它作为我们的终身行为和幸福吧!
  
  (作者单位:湖北省孝感高中)
  (责任编辑:王哲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