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08-12-29 00:00:00李端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10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会发现,只有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人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维纳说:“一个天才的儿童,如果不能在精神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他就可以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而事实上他就是个失败者。”所以,促进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是语文教育的天然使命。
  
  一、树立学生的自信
  
  试想,一个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学生,一个极少享受过成功喜悦的孩子,怎么可能在长大后,有一个“自信”的形象、良好的心理素质呢?可实际情况又是:一个班级中学生人数过多,能力悬殊。为此,我在教学中,有意“分层设置”:问题有深有浅,作业有易有难,任务有轻有重。比如,《海滨小城》一文学完后,我布置的作业是:背诵你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或做一个小导游,介绍一下海滨小城……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其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此外,我还常常利用班主任的“权力”,在班里开展“请你露一手”之类的活动。班里的墙壁更是学生大显身手的“舞台”,贴满了学生们的“佳作”,使更多的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培养了他们的自信。
  
  二、重视学生人格的塑造
  
  在学科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采取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每学一篇课文,都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内容。虽然这样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但可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广泛阅读,对塑造学生的人格也起着重要作用。萨克雷说:“读书能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我深知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优秀书籍的引导,因此,每接手一个班,我都精心挑选课外图书,积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一本本书,就像一个个高尚的人,向孩子们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把他们带到美丽的世界,领悟人世间的真、善、美,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启迪着他们稚嫩的心灵……
  
  三、拓宽知识,培养能力
  
  由于学生程度不同,对已学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就有差别。为此,我利用语文活动课,对课文知识进行巩固和发展,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也使学有困难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启发。在教学实践中,我精心设计语文活动课,使学生在活动中,知识得到扩展,能力得到提升。《三味书屋》中有个关于鲁迅的“早”字的小故事,对学生们颇有启发。为此,我设计了“名人轶事”的语文活动课,让学生讲述各自收集到的名人小故事,学生们十分活跃。最感人的一次语文活动课莫过于学完《小珊迪》一文后的“珊迪死后”的故事续说了。记得课文讲完后,有个学生问我:“老师,小珊迪死后,他的弟弟小利比后来怎么样了呢?”这一问,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我心想:何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把故事续说下去?“珊迪死后”的活动课便由此产生。事实证明,语文活动课成了学生们的最爱。
  
  四、调查研究,培养心智
  
  每年的寒、暑假,双休日,国家法定节日……都是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好机会。其实,让小学生作调查,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做一次,他们就会觉得比写作文要有趣得多。去年五一节,有几个小学生为了调查人们都喜欢做些什么,来到热闹繁华的繁荣街。一个上午,陆续问了五十多个行人,最后得出结论:四成人会选择旅游,两成人喜欢购物,两成人愿意待在家里享清闲,剩余的两成人则有五花八门的选择。这几个学生的调查不仅得出“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追求也越来越高了”的结论,而且,从这次的调查中,切身体会到了与人打交道的滋味。学生的调查可谓是丰富多彩,如对小区居民上网态度的调查,小摊、菜市场、超市蔬菜价格的调查,家长、学生、老师对减负看法的调查……这些有益的调查,不仅使学生对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对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教师在各科教学中,应积极充分地挖掘其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发挥各科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们在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有尊严地成长。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卫东区北环路小学。电邮:ldy780721@163.com )
  编辑/于 洪 终校/舒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