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

2008-12-29 00:00:00毛颖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日益重视的问题,各级各类学校通过专题辅导、讲座、团体活动等,着手维护师生的心理健康,解决常见的心理问题。师生具有健康的心理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如果教师心情焦虑、苦恼,学生情绪混乱,教育教学效果必然不会令人满意。
  优秀教师的教育工作之所以取得成功,首先是他们都重视接受学生的现状,鼓励他们自我表达;其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师生间建立起了融洽的关系。教师了解学生,接受他们,承认他们的情感,体知他们想到和感觉到的,帮助他们建立和保持自尊,当学生发展了自知力时,他们的自我就会逐渐发展。这个工作过程实际上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是心理治疗意义的。非指导性心理咨询中的三个基本原则同样也适用于学校教育,在日常教育中应用或渗透心理咨询的原理,会更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更能建设性地处理班级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预防和发展是首要目标,如能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应用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沟通方式,会有助于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解决。
  下面笔者结合实例分析和阐明心理咨询的三个基本原则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一、建立接纳、许可的感情
  
  接纳当事人的现状,是建立咨询关系的前提条件,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样也要处理如何面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
  片段1:丽丽,班里年龄最大的孩子,不受同学们欢迎,父母是外来务工人员,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孩子,丽丽经常穿着破衣服或脏衣服来上学,她自己也觉得很窘。教师应如何对待这个孩子呢?忽视她,任其自然,还是提醒她第二天穿得干净点?这些做法都可能会让丽丽有被冷遇、被拒绝的感觉,会疏远教师。如果教师和蔼地把她叫到身边,帮助她把手和脸洗干净,教她怎么把衣服收拾干净整齐,可能会更有助于丽丽的心理健康,更容易与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这是具有心理学基础的。那么班里还可能有其他学生,比如说,小明用左手写字,林林斜眼,大桥太胖跑不动,冰冰胆怯,不敢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教师该怎么办呢?去改造或教育他们,使之身心都能达到同龄人的平均水平?而现实情况是:每个孩子都有身体和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教师能否尊重孩子的差异并接受他们的现状呢?否定他们,批评他们,无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承认当事人的情感,并反馈给他们,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感受和行为
  
  片段2:大林,一个家庭关系不好的8岁男孩,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经常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有几次还大喊大叫:“我讨厌学校!我讨厌你!我讨厌每个人!”教师该怎么办?是用威胁的口气制止他:“别乱叫!真没礼貌!放学后叫你家长来!”如果要接受他,又该怎么做呢?可以对他说:“有时你不喜欢我们大家,老师、同学、我,对吗?”可是对教师来说,面对一个不喜欢自己的学生,是不是也很有挫败感,是否生气,不愿承认这个现实?如果是这样,那么教师自己先要调适自己的心理了,即使是最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自己。接受孩子的现状,首先教师要先接受自己并非完人,接受每个人都可能会当众发火。
  课堂教学经常提供给教师反馈学生情感的机会,例如写自传的练习,就是了解学生的好机会。如果你看到一个沉默寡言的15岁女生写到:“我是非常可怜的人,我的一生都不愉快。妈妈不喜欢我,她喜欢弟弟,但爸爸喜欢我,一有机会我就和爸爸去旅行。我想妈妈因此很恼火,我相信她嫉妒我,有时她对我很凶,还会打我。我恨妈妈,她不让我长大,她把我的衣服全拿出来看,盘问我,好像我是罪犯。”对此,如果教师表示惊奇:“你竟然有这样一位妈妈。”那么这个女生会更沉默,离大家远远的。如果教师说:“你认为妈妈不像喜欢弟弟那样喜欢你,你觉得自己很不幸,是吗?”她会更乐于吐露自己的情感。
  写自传,口述令自己生气或害怕的事,谈谈“我要是别人就好了”的话题,用美术材料自由创作等活动能帮助学生宣泄积压在内心的消极情感。例如,7岁的安心口述:“要我做的事很多很多,我很累。我能把数字写到200,妈妈要我写到300才能出去玩。300是什么?我不知道。课本太难太多了。有一次,小静把我推倒在地上。我这么小,连洗手池都够不到。家里吃鸡肉面,我不喜欢,妈妈总要喂我,非要我吃不可,我不肯吃,她就抱住我,一勺一勺地灌到我嘴里。”安心是在强烈抗议外界给她施加的压力,在谈话过程中,教师说:“你感到很有压力,觉得自己太小。”安心受到鼓励,继续说:“有一次小静把我推倒在地上。”小静是她的好朋友,被小静这么对待她觉得很伤心。教师说:“还有一次小静把你推倒了。”接着安心抱怨学校的功课,抱怨母亲对她蛮不讲理。教师继续反馈她表达的情感。这是一种发泄精神紧张的方法,教师提供给学生暴露不满的情绪的机会。在此过程中,说话或写作的内容比如何说或如何写更重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要打断学生的话,不要强求他们按教师教的程式化的语言去表达。表达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听到学生的心理需要,能否给学生更多的话语权。
  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鼓励学生表达情感,有助于师生间交流,建立良好关系,最终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写自己的故事,抒发情感,教师反馈情感和接受学生,这将有助于他们澄清自己的感情,发展自知力。
   学校给儿童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真正的教育不在于满足眼前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检查知识、维持课堂秩序,还要发展儿童足够的自知力、理解力和对人际交往的兴趣。这样学生才能既学到了知识,也学会了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教师如果让生活进入课堂,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学任务,会创造出更多获得学生信任、帮助他们释放情感的机会。
  
  三、作选择和决定是当事人自己的责任
  
  在儿童心理咨询或治疗的过程中,作选择和改变的责任应该是儿童自己的。在课堂内外这个原则也是适用的,当然还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景灵活运用。
  维持课堂秩序的目的在于教育。几乎每个教师都会遇到固执、反抗的学生,即使要使用必要的惩罚也不应将它作为报复的手段。
  片断3:小俊在课间排队领书时,挤到队伍前面,并和同学发生争执。教师说:“小俊今天不高兴,想把别人挤出去,自己站到队伍前面来。但是我们有规则,小俊你或者排好队在那里耐心等,或者离开这个队伍。”这种“或者……或者……”的方法相信已有教师用过,在这里新增加的是教师反馈了小俊表现的态度。这样小俊是遵守规则还是从队伍里出来,都可由他自己选择。这样处理问题也许是要冒些风险,小俊可能会争辩:“刚才刘昀拿了我的帽子,放到自己的衣服里去了。”教师应回答:“你要对刘昀报复吗?”这时可能其他学生都领到课外书了,小俊和刘昀想要的图书没有了,这时教师要帮助他们明白要为自己的争执承担后果。
  同样,在解决儿童间的争论和分歧时也可运用这一原则。陈岭挥起拳头要打张奇,如果教师说:“陈岭很气愤,想用暴力解决问题。”可能陈岭会放下拳头开始斗嘴。教师不是用权威而是用评论制止了打人行为。如果教师真正了解儿童的话,他会知道,凭借权威的声音延缓儿童的打斗,常常会让他们到没人看见的地方打上一架。
  如果教师尊重学生,不管他是6岁还是16岁,都理解他,友爱地,建设性地帮助他,会帮助他发展认识自己、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独立的、对自己负责的人。教师在做工作时还需要耐心,因为心理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在做家长工作时,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也可能会遇到对自己孩子的表现十分焦虑的母亲,抱怨儿子不听话、丈夫不负责任、工作太忙。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如果也能利用以上的三个原则,帮助家长暴露情感,作出自己的决定,会对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更有帮助。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电邮:maylin998@yahoo.com.cn)
  编辑/于 洪
   终校/舒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