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汶川地震发生以来,大量心理工作者积极热情地深入到灾区的学校进行灾后心理援助。爱心和热情无疑是宝贵的,但光有爱心和热情远远不够,对灾区学生的心理援助应当在科学、有序、规范的基础上开展,才能确保心理援助的质量,切实达到抚慰灾区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能够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健康成长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汶川地震;心理援助;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8)10-0010-02
汶川大地震不仅夺走了数万同胞的生命,摧毁了美丽的家园,也给幸存者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心理创伤。对受灾群众特别是中小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援助和辅导,是帮助他们尽快走出灾难阴影,重树生活信心,恢复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手段。
自震灾发生以来,大量心理工作者积极热情地深入到灾区的学校进行灾后心理援助。《京华时报》报道,根据中国心理学会组建的“危机和灾难心理援助项目组”调查,至5月25日,已有超过50支1000多人的心理救援队伍赶往四川灾区。这一方面给受灾学校师生极大的支持和鼓励,但另一方面,其中的一部分人缺乏基本的灾后心理干预和救援的培训,一些援助人员或援助队伍没有较完善的工作预案以及与当地行政部门及学校缺乏有效沟通,各个援助队之间的工作没有延续性和系统性,有些地区和学校先后有多次心理援助队伍光顾,而有些地区和学校则无人问津,等等。这些混乱无序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使心理干预变味成了“心理干扰”,给当地的救援工作带来额外负担, 在社会和学校师生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为此,四川省教育厅紧急发布了《关于作好受灾学校灾后学生心理援助工作的通知》,规定到灾区学校进行心理援助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否则学校有权拒绝。
爱心和热情无疑是宝贵的,但光有爱心和热情远远不够,对灾区学生的心理援助应当在科学、有序、规范的基础上开展,才能确保心理援助的质量,切实达到抚慰灾区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行为应对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健康成长的预期目标。
一、要重视专业水平
灾后心理援助属于危机心理干预的范畴,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与传统的心理咨询服务相比较,危机干预对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其提出的要求更高。从事危机干预的心理咨询师除应具备一般的基本素质以外,还应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使他们在危机面前能够表现得成熟、乐观、坚韧和坚强;应具有镇静的心态,使情况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而能够为帮助受害者恢复心理平衡创造一个理性的、稳定的氛围;应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危机的紧急情况,不容许细嚼慢咽式的思考,必须充分发挥创造性和灵活性,作出快速的反应和处理;应能够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需求,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以保证旺盛的精力和积极健康的心态。
鉴于我国当前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发展尚欠发达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专业力量更是有限,因此,到灾区从事心理援助的人员必须是专业的心理卫生工作人员和研究人员,要求具备心理咨询的从业资质,有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能科学地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能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并且,他们在出发前还应再接受培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和专业技能,以免操作不当,给灾区的孩子带来二次创伤,或者自己在心理上承受不了眼前的惨烈场面或产生无力感和挫败感,使自己转化成为需要援助的对象。有专家认为心理援助者出发前应接受三方面培训:首先是和心理危机、心理创伤相关的咨询技术培训;其次是心理援助者自身的心理防护;最后,要做好工作、家庭关系的预先疏导,要得到家人支持,有工作单位的志愿者要取得领导、同事的支持。
二、要理解鼓励而不是同情
灾后援助,实际上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需要有人愿意提供帮助,也需要受害者愿意接受帮助。灾难过后的抑郁、悲伤、恐惧等消极情绪属于正常反应,大部分人会在生活恢复后慢慢康复。要相信灾区人民具有心理自我修复的能力,就像身体的创伤会逐渐痊愈一样。灾区人民和我们一样有人格的尊严,他们需要理解和鼓励,而不是带有优越感的居高临下的同情式的援助。倘若“过度关心”,反而会向他们传递“不安全”的信号,不利于他们的心理恢复和重建。不要一味地安慰,对他们说一些诸如“你是幸运的,你还有生命在”,“时间会治疗一切的创伤”之类的话,这反而会令他们产生戒备心理,心想“你是在可怜我”,“你根本就没有经历过这种痛苦,怎么会理解我的痛苦”;不要出于自己的好奇主动去盘问他们的经历,当他们不愿意说时,心理咨询师千万不要去不断揭他们的伤疤,提出诸如“家人去世了,你有什么感受”之类的问题,因为这类追问,无异于是在向伤口上撒盐;不要轻易做出承诺,譬如,“一定会有人帮助你们”,“一切都会更好”,因为,期望越高,日后失望和怨恨的可能性也越大;不要给他们压力,而要给他们以鼓励和力量。因此,不要说“你要坚强,你要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而要说“你已经很坚强了,好样的”。要体现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帮助他们宣泄不良情绪,引导他们学会积极的应对方法,重新恢复对生活的希望,勇敢面对未来。
对于灾区心理受创伤的孩子,多陪伴、多倾听其实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和他们交流时要用目光注视,也可以采取肢体上的安抚,比如握握手、拥抱等。要理解和接纳他们所有的反应,包括愤怒、内疚、自责,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当他们哭泣时,要肯定这是正常的感受和反应,不要阻止;对他们在应激状态下出现的丧失理智的行为和拒绝合作的行为,应有高度的耐心,并给予体贴和宽慰。
三、要认识到灾后心理援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钟凯文不久前进行了唐山地震30年后心理创伤研究,结果表明,在唐山地震30年之后,幸存者仍存在大量的创伤后精神障碍的问题。目前有高达75%的幸存者,存在回避问题,如拒绝看、听与地震相关的场景和事件,拒绝回忆或讲述与地震相关的情节和过程。回避问题,只是其中的问题之一,在其他许多问题上,唐山市民存在精神障碍的比例比普通城市的市民高出近10倍。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创伤治疗师方新指出,在创伤事件发生后,有70%的人可以通过自身所具备的应付策略自然恢复。而高达30%的人群,将从灾后几天到几十年,陆续出现不同的症状。这些人如果得不到专业的救助与治疗,将因此发生人格的改变、扭曲,而且很可能终身无法痊愈。灾难后需要心理援助的人群不仅是亲临地震的幸存者,也包括那些出现在救灾一线的营救人员、医护人员和新闻工作者,他们由于目睹许多悲惨的场面,由于工作强度大而身体累乏,由于无法救更多人而产生自责感,进而濒临崩溃;甚至还包括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目睹灾情画面的每一个旁观者。学术界称之为“替代性创伤”。由于每个人都具有“共情”能力,所以每一个人,甚至包括心理工作者,都有可能指责自己无能,在这样的大灾难面前,居然无所作为。
由于涉及人数众多,由于心理康复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因此要科学有序地建立短、中、长期心理援助工作目标和计划,避免盲目性,避免求大求多、只追求短时效应。美国就有这方面的教训。2005年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发生后,举国关注,很多志愿者赶赴灾区;但几个月后,重建真正展开,灾区人民觉得困难重重的时候,援助人员反而逐渐离开。
一个心理援助队原则上应该固定在一个地方或一所学校,不宜交叉开展工作。在一个点的工作时间应在7~15天,对情况特殊的学生要订出中长期计划,进行定时的长期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除了协助当地处理急性心理障碍问题外,应当力求利用当地资源,培训当地的心理专业工作者、志愿者和学校教师队伍,建立以学校和社区为基础的较为长期的心理康复队伍,即留下一支不走的援助队。
四、要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面对突发的灾难事件,受害者如得不到足够的社会支持,会增加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几率;相反,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满意度越高,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可能性越小。从家庭亲友的关心与支持、心理工作者的早期介入、社会各界的热心援助到政府全面推动灾后重建措施,这些都能成为有力的社会支持,可极大缓解受灾者的心理压力,使其产生被理解感和被支持感。
当灾难发生后,对所有经历的人应该及时进行危机心理干预,但考虑到受灾人员是个很大的群体,而且大多处于偏远的乡镇,心理专业工作者数量有限,做一对一的心理医疗不仅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必要的。比较切实可行的方式是,帮助灾民结成“互助组织”。在一个群体中,总有一部分人更坚强、更开通、更明智,他们战胜恐惧、开始新生活的心理历程也更有说服力。政府和与医疗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可以邀请心理专家在某个社区开展心理讲座和咨询。学校应当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心理辅导课程,要树立心理援助工作人人有责、每个教师就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的大心理健康教育观;在教授学生科学和人文知识的时候,也帮助他们理解地震灾害,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学着缝合内心的创伤;同时提供积极的信念和引导,使他们重获力量和健康。
天灾不可测,但适当的心理减震措施,将帮助我们减少损害,走出阴霾。祝福汶川,祝福所有受灾地区的人民。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电邮:baiyuping@medu.cn)
编辑/于 洪 终校/舒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