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中学作文课堂教学效率普遍低下,其根本原因是课堂教学“生态”失衡: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唯各种写作技巧是瞻,学生写作“唯考是图”。而欲寻求作文有效教学的范式,首先,让写作主体(学生)的心要有所感;其次,让写作主体(学生)的笔要有所指;最后,让写作主体(学生)的文要有所思。当然,在这过程中,师生要进行充分而有效的互动,使课堂各生态因子达到圆融与互摄的境界。
关键词:生态课堂;作文;有效教学;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先看一则案例。
(1)课堂上,有一学生在她的习作中写了这样一句话:“狐狸尚且狡猾,何况我们人类呢?”
(2)教师问她是如何写出这么一句话的。她说:“我们初中老师就是这么教的。”“真的吗?你们初中老师教你们做狡猾之人?”教师表示疑问。“不是这样的,老师你怎么能这样说我们初中的老师呢!”该学生有点生气了。“你那句话不就是表达的这个意思吗?”“不是的,我们初中老师经常教我们这样一句话‘古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新世纪的接班人呢?’我借用的。”
原来如此!于是,教师对她说:“古人与今人相比,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今人当然胜过古人,所以你们初中老师那句话是正确的,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狡猾’是个贬义词,形容狐狸可以,形容人类那就不是‘进化’而是‘退化’了。所以,你那句话就有点问题了,你认为呢?歌颂人性的真善美,鞭挞人性的假恶丑,才是做人与作文的正道。”
那位同学在教师的解释下,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这是笔者亲身经历的一则案例。虽然只是一个个案,但是我们是否可以从中读出我们以往的作文课堂教学的某些缺失?事实上,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我们的中学作文课堂早已失去了它的本真、自然之状态: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唯各种写作技巧是瞻,什么文章开头要“凤头”,中间要“猪肚”,结尾要“豹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学生写作“唯考是图”,不分皂白,弄虚作假,胡乱抒情,堆砌文字,毫无思想可言。这种形态的作文教学,把“作文”与“做人”割裂开来,把“内容”与“形式”对立起来,其结果必然是:或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呼唤原生态的作文教学,实属当务之急!这里的“原生态的作文教学”,是从环境保护理念中借用的一个概念。所谓“原生态的作文教学”,笔者认为,其涵义有两个要点:一是纯天然的,二是可持续发展的。它强调把学生的“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把写作的“内容”与“形式”关联起来,把教学的“现实利益”与“长远发展”互摄起来,注重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从而引导学生写作不仅仅是为应试升学,更是为完善人生、促进生命发展奠基,从而使写作成为一种生存的习惯与方式。
二、分析与思考
1.“学生是写作的主体”是作文生态课堂的基本理念
现代写作理念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由此可见,“人”是写作的核心,写作是“人”对自然、对社会以及对自我内心世界体验后的文字呈现,它强调写作者与自然之境、生活世界以及自我内心世界这三重生态的圆融与互摄。
然而令人忧虑的是,当前中学作文教学课堂普遍无“人”——教师和学生全都“唯考是图”,“唯分是瞻”,作文课堂彻底沦为“应试”的基地。教师大谈特谈应试技巧,诸如如何审题立意,如何谋篇布局,如何遣词造句等等;学生则一凑、二抄、三套。凑材料,抄范文,套格式。
笔者认为,这种非生态的作文教学对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与生命质量的提升是没有丝毫的益处的。作为有责任感的现代教师,我们绝不能听任这种非生态作文训练肆虐横行,危害我们的中学写作教学。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务必自觉地、主动地以“人”为本,以写作主体(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让写作者情动于中,文发于外;泼墨于纸,铸魂于心,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把写作的“内容”与“形式”关联起来,把教学的“现实利益”与“长远发展”互摄起来。这才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根本!
2.“说真话,抒真情”是作文生态课堂的基本追求
“非生态作文”,注定是假话、大话、空话、废话连篇,“生态作文”则相反,它积极倡导写真话,抒真情,其结果必然是可触可感的美文。
所谓假话、大话、空话、废话,是为迎合世俗社会而违心说的话,其目的是通过造假的方式,骗取社会的承认。实际上,高调的话并非不能说,文学需要虚构,需要夸张,需要理想,需要精雕细刻,需要艺术性,然而,关键是这些高调的话要有生活的根基,要符合逻辑,让人觉得它不是矫情,不是伪饰,而是发乎于心的自然而然的流露。“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杜牧《阿房宫赋》),不可谓不假——能有这么密的建筑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不可谓不高调?然而千百年来,谁又能否认它们的“真实性”呢?事实上,只要我们写出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经历,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感受,感情的抒发在文章中有凭借、有根基,那么我们写出来的文章就是生态之文,绿色之文!
“非生态作文”最大的祸害就在于“假”,“生态作文”最大的价值就在于“真”。笔者认为,“生态”的两点要义——“纯天然”和“可持续发展”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并列孤立的,而是互为因果的。不具备“纯天然”的“真”,就绝不会有“可持续发展” 的文;不是“可持续发展” 的文,也绝不会有“纯天然”的真。
古人云:“举一纲而万目张”。目是网眼,纲是网绳。只有网绳高举,才能网眼尽开。古人又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欲理裘皮大衣,唯提领振动,方可毛顺衣展;若提襟挈袖,势必颠倒反乱。写真话,抒真情,才是“提纲挈领”,才算抓住了“生态作文”的关键所在。
3.“悟与思”是作文生态课堂的基本运行方式
流传千古的文章,一定是有思想有内涵的文章。那么,有思想有内涵的文章,从哪里来呢?笔者认为,除了写作者自己的“悟与思”外,别无他法。“素材”是文章的“血肉”,不可或缺;但是,“悟与思”则是文章的“惊魂”,缺之不行。没有“悟”,就无法对写作素材进行加工;没有“思”,就无法提炼出深刻的主题。
何谓“思”?孟子说:“心之官则思。”何谓“悟”?从左往右看“悟”,乃“思之吾也”;从右往左看“悟”,乃“吾之思也”。“思之吾”,即做一个思想者;“吾之思”,即追求思维的独创性。因此,中学作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这样一种思维品质:既非“你”之思,也非“他”之思,而是“我”之思。例如,面对一只钟或表,如果你观察到时针在不停地转动,有可能你想到钟表永远的进取精神,不知疲倦的精神,一丝不苟的精神,等等;但是如果你观察秒针走了一圈,分针就移动了一格,分针走完了一圈,时针就移动了一个字,这样你就会想到“钟表的一盘棋思想以及‘三针’协作配合”这一主题。由此可见,写作离不开“悟与思”,只有我们自己感悟过的,思考过的,写出来的文字才让人深思,让人回味。
写作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思与悟”的过程,是写作者与自然之境、生活世界以及自我的内心世界圆融与互摄的过程。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都是非常宽泛的概念,孤立地讲他们并不是很明确的、可以具体界定的,而是非常模糊的、多状态的;但是,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曲子中,这几个概念呈现的却是一片凄凉萧瑟的晚秋景象——写作者“思与悟”奇妙整合的效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意象,为什么能够组合在一起而呈现出一片凄凉萧瑟的晚秋景象呢?这是写作者对当时特定的自然生态、类生态以及自我内心生态圆融与互摄的结果。
由此可见,一个不会思考、不会感悟的无思想的写作者,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的!
三、实施建议
作文生态课堂的教学范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对于其中的一些基本的生态关系,我们必须重点观照与把握,这是衡量作文课堂生态与否的重要指标。
教与学的关系。事实上,目前作文教学出现的很多问题,大多是我们教师一手造成的。一些教师喜欢向学生强行灌输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的写作知识,而学生则由于缺乏细致的观察、亲切的感受以及真实的体验而面对着作文题目无话可说,无真情可抒。作文生态课堂则相反,它十分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以及心理年龄特点,坚决从学生自身的需求、兴趣出发选择写作内容,把生活引入课堂,又把作文引向生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虚与实的关系。作文教学的内容很多,即使一堂课只教给学生一个方面的内容,我们也可以细化为若干个“子内容”。因此,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指导学生观察、体验、想象、实践,其余的内容都可以“虚化”。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以及思考问题的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让学生在积极而和谐的师生互动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讲与练的关系。作文课堂教学离不开实际操作。只有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才能走向深刻。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笔者认为,中学写作教学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研究写作”,而是教学生“学会怎样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就应该通过学生的历练和内化完成。因此,在作文课堂中,我们要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实践——实践出真知,出思想,提升能力。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似乎可以概括出一次和谐的生态作文训练课的基本模式:首先,让写作主体(学生)的心要有所感;其次,让写作主体(学生)的笔要有所指;最后,让写作主体(学生)的文要有所思。当然,在这过程中,师生要进行充分而有效的互动,使课堂各生态因子达到圆融与互摄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惊铎.道德体验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