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2008-12-29 00:00:00王学林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年12期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语文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25课。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惜别情
  (1)检查阅读情况,学生汇报初读成果。
  (2)结合课题,提炼文章主要内容。(根据课题,补充内容,逐步具体:时间、地点、人物)
  (3)带着“依依惜别”走进文本。
  (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自读自悟明诗意
  1.读诗汇报探学情
  (1)学生读古诗,要求读通读熟。
  (2)汇报学诗收获,存在疑问。
  2.诗文对照解疑点
  (1)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思。
  (2)合作汇报再交流,理解诗意。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理解诗为切入点,诗文相应,以诗会文,以文学诗,让学生在感知古诗中生“疑”,在文本中解“疑”,体现了先学后教、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三、深层探究体意境
  1.自主读文,再次生疑
  2.引导探究,挖掘与拓展诗的意境
  (设计意图: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疑是思维的开端,疑是探究学习的起点。再次生疑是深层的思考,是与文本的强烈碰撞。美因意境而存,意境由想象而生,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精彩词、句进行分析比较、推敲咀嚼,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体会出遣词造句之精妙,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世界,体味诗的意境)
  探究活动一:品味“赏景藏情”
  (1)课件出示:一会儿仰望天空,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指名朗读)
  (2)以“问”引路,引导探究。两位好朋友藏的是什么?他们是怎么藏的呢?
  (3)品词析句,体悟诗人心境。抓住“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不去触动”这些词语,引导:朋友就在身边,他们却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仰望的、远眺的是什么,心里在想的又是什么?
  (4)围绕“藏”字,再次思考:为何藏?我们再回到“藏”字上面来。现在思考:两位好朋友为什么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藏起来?(“宁愿自己难过,也不想让朋友难过”“不忍别啊”),此时无声胜有声!
  (5)齐读这句话,读出两人别样的深情。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藏”,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最后读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充分体会出诗人分离的凄凉,真切的感受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探究活动二:品读“对话叙情”
  (1)教师激情引读:“两个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埋在自己的心里。时间慢慢地过去,一分钟、两分钟、一小时、两小时过去了,不知到了何时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