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争夺精英少年的风潮逐渐回落

2008-12-29 00:00:00徐新明/译
世界教育信息 2008年1期


  编者按 “教育随想”栏目主要刊发教育散文、教育随笔及从其他角度对教育问题的探讨,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言论表达平台。本栏目所刊用的文章,需围绕当前教育热点问题或与广大读者切身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有作者个人的独到见解。欢迎广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踊跃投稿。
  
  最近哈佛大学做出决断,立即废止专门为选拔全球优秀天才少年而制定的《早期入学选考大纲》。学界对此见仁见智,褒贬不一。
  
  一、此举能否缓和美国的考试大战
  2007年9月中旬,美国哈佛大学宣布,即日起废止通常被认为有利于未成年精英少年到大学深造的《早期入学选考大纲》,这在教育界产生了一系列冲击波。然而,坐落于洛杉矶近郊的一所名叫阿斯萨哈西菲克的大学却宣布,该校“招收精英少年”的既定方针不动摇。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基督教大学反而更早地下发了招收优秀少年大学生的资格通知,并按既定方针一如既往地招收精英少年入学。
  也就是说,该大学在秋季新学期开学时,有3 100名应考生入学,其中专门向230名少年大学生敞开了大门。少年早期入学选考的大学,如今已是凤毛麟角,许多学校都认为此举似乎没有必要。“这个招生体制是时代和社会思潮的产物。所谓《早期入学选考大纲》更是诸多大学为赶时髦而趋之若鹜的必然结果。实践证明,得不偿失。”曾经担纲哈佛大学入学考试的费特副校长道,“记得当初2001年引进该招生体制时,申请者如日中天,每年以13%的人数规模增长。”
  哈佛大学废止《早期入学选考大纲》的决断,使得早期入学选考体制成为历史。在哈佛大学,2006年入学合格者的38%是早期入学选考大纲的应考生。但2007年以来,哈佛大学对入学该校的少年大学生入学申请者提高了要求。“哈佛大学的这一举措究竟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各大学肯定会因各自的实际情况而重新斟酌的。”波克代校长语重心长道。
  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精英少年学院,目前正在研究“废止早期入学申请制度”,废止之日指日可待。其他大学也在步哈佛的后尘,估计不用多久,抢购精英少年之风将偃旗息鼓。众所周知,风靡一时的《早期入学选考大纲》曾在美国近400所高校实施。主要目的是确保本校拥有充足的优秀少年生源。学员愈年轻,愈能体现学校的实力和知名度。“各大学都不肯轻易放过每年一度的挖掘优秀少年学生的契机。”全美大学入学辅导协会的史密斯会长意味深长地说。
  
  二、奉行公平持久的人才选拔制度
  美国一流大学的早期入学选考制度,主要为那些不需要奖学金的家境富裕的子女提供曲线入学的优惠条件,而此种不公正的入学体制理应受到批判。享受早期入学选考待遇的入围者还需要承担一定的“捐助校方”的入学义务。哈佛大学在向入学学员颁发的《入学通知书》中就直言不讳地阐明了校方的意图,而且这笔“捐助”要在学生入学前的几个月完成。这与拿金钱购买入学资格几乎同出一辙。对此,哈佛大学的入学考试负责人菲茨西蒙博士满腹牢骚:“只有全体学员都能在同一时间内收到内容相同的录取通知,其公正性才能被接受。由于普通学员对早期入学选考程序在实际操作中的许多信息根本无法获悉,所以这项制度只能为有钱人的子女提供便利和机遇,贫困阶层的学生只能望尘莫及。说白了,早先为选拔优秀少年而耗费的良苦用心,不久便演绎成面向白人精英少年的富人俱乐部。如果哈佛再这样继续发展下去,到头来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尽管校方废止了优秀少年早期选考制度,但几乎该校所有的大学生都不以为然。许多学生在入学时就坦诚布公地说,他们之所以选择尽早上大学的个人志向,并非畏惧考试和出人头地、大显风头,而是自身就被上大学的魅力深深吸引住了,早上学早工作早得志的意愿根深蒂固。
  大学方面之所以痛下决心废止“优秀少年早期入学选考制度”,是因为多年来抢购精英少年的做法得不偿失,且社会和教育界对此褒贬不一;再就是专门从事选拔工作的人员不仅深感力不从心,而且优秀人才的价值和长处到底体现在哪里迄今依然是雾里看花,莫衷一是,专考人员正在逐渐丧失信心。“优秀少年早期入学选考的体制早废止总比死要面子活受罪地拖拉下去要好。”一直从事早期优秀少年选拔考试并向入选学员宣传入学义务条款工作的伍斯特大学入学考试负责人马尔奇纳斯博士说。
  在高校学生中,优秀少年早期选考制度从小就在他们心中潜移默化,许多学生对该制度依然宠爱有加。现今仍在实施“抢购精英少年选考大纲”体制的弗吉尼亚大学刚刚入学的学员马斯说:“我在两岁的时候就一直跟随大人来这所大学观摩美式足球大学生联赛,从小就立志早日报考这所大学。感谢早期入学选考体制的实施,否则因为年龄的原因,恐怕我现在仍会在中学里苦苦煎熬”。
  暂时看来,大家对此体制似乎仍各持己见,褒贬不一。但不管怎样,在抢购精英少年的风潮中入学的学生只能日渐趋少,而且离彻底终结的日子也日益迫近。
  (编译自日本《新闻周刊》2007年9月刊,原文作者:[美]拉敏·塞特)
  (译者单位:青岛市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 石 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