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高校中国留学生现状述评

2008-12-29 00:00:00单春艳
世界教育信息 2008年1期


  [摘 要] 文章主要介绍中国学生赴俄留学的原因、信息渠道、地域分布、专业选择和收费上的差异及其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对所受教育质量的评价和未来就业前景的态度等状况,以此来展现俄罗斯留学教育现状及中俄两国未来在高等教育上合作的前景。
  [关键词] 俄罗斯 高校 中国留学生
  
  一、国际视野下中俄两国学生交流概貌
  据经合发展组织统计,2001年全球共有约164万留学生,预计到2010年全球的留学生人数将达到280万。从留学生的地区分布来看,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是主要的留学生接收地,亚洲则是主要的留学生派出地。
  中国与俄罗斯在世界留学教育市场中的地位并不突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996年俄罗斯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只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5%,按2006年来华留学生数计算,中国的外国留学生数仅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10%。但中俄两国有着长期的教育合作传统,随着教育国际化趋势的日益加强,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日渐加深。
  中国的留学生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后渐成规模,加入WTO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共有来自184个国家和地区的162 695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的519所高校和其他教学、科研机构学习。据2004年年鉴统计,派遣来华留学的学生数超过500人的国家中,俄罗斯居于第二位,达2 288人次。
  在俄罗斯留学教育服务市场中,中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近些年,俄罗斯高校招收了大量来自中国的中学应届毕业生,仅2003~2005年间,在俄罗斯高校(全日制学校)学习的中国学生总数就由9 000人增加到1.25万人(如表1所示)。
  
  当前,俄罗斯高校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在所有外国留学生的排名中仅次于哈萨克斯坦,位居第二位(如表2所示)。
  
  二、俄罗斯高校的中国留学生状况
  1. 获取留学俄罗斯的信息途径和选择留学俄罗斯的原因
  为了了解外国留学生在俄罗斯高校的学习与生活状况,俄罗斯有关部门对中国的大学生、进修生、研究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学生对俄罗斯高校的了解大都是从曾在俄罗斯留过学的学生那里获知的。中国教育部门的信息宣传则是第二条途径,第三条途径是俄罗斯高校网站(如图1所示)。
  
  据统计,21.3%的被调查者指出他们选择高校的原则之一是该校及其所颁发文凭的权威性(1/4以上的中国大学生、进修生和研究生——2004-2005年为3 325人——都选择在俄罗斯排名较好的莫斯科大学、圣彼得堡大学等高校学习);12.0%的被调查者认为影响他们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是其所选专业的教学质量;9.7%的人是在父母、朋友的建议下选择的;11.0%的人是受曾在俄罗斯高校就读的留学生的推荐;10.2%的人是根据合约被派遣到某高校留学;6.5%的人是中国教育部公派进入俄罗斯高校学习的;还有一部分留学生是因为俄罗斯高校低廉的学费和入学条件简单而留学俄罗斯的,这是吸引我国许多城镇和教学水平不高的学院的学生留学俄罗斯的重要原因。据统计,37%的中国学生表示愿意到国外任何一所学校学习,31%的学生只想赴俄罗斯学习,一方面是为了解其他国、获得新体验,另一方面还因为我国高校的学费越来越昂贵,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或没有感兴趣的专业等。
  2. 留学生所属高校的地区分布及学费状况
  2004-2005学年,俄罗斯共有218所高校接收了中国留学生,也就是说约每5所俄罗斯高校中就有1名中国学生,但中国留学生在俄罗斯高校中的分布并不平均,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俄罗斯高等教育机构本身分布不平衡造成的。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历来是俄罗斯高校最为集中的地区,这严重影响了其他地区高校对留学生的吸引力。据统计,77%的中国留学生就读于俄罗斯接近欧洲地区的高校,选择到西伯利亚、乌拉尔和远东地区高校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只有23%。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高校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其教学质量和文凭的权威性较高,但俄罗斯一些学费低廉的省城高校也满足了中国一些低收入家庭子女留学的需求。
  2/3以上在俄罗斯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国留学生更喜欢到历史悠久的大学学习,如莫斯科和莫斯科郊外(约有5 000名中国留学生)、圣彼得堡(3 400人),到这些地区就读的学生约占中国留学生总数的67.5%。30.4%的中国留学生在俄联邦的共和国、边疆区、州、行政中心,只有很少一部分人(2.1%)选择到俄罗斯其他中小城市或农村学习。
  俄罗斯高校有所属部门和所属形式上的区别,其一半以上的国立高校隶属于俄罗斯教育部,其余分别隶属于其他25个部门。2005学年,俄罗斯1 068所高等教育机构中有655所(61.3%)国立高校,413所(38.7%)非国立高校。中国留学生明显喜欢到国立大学学习:2004-2005学年,俄罗斯有211所国立高校接收了中国留学生,包括141所教育部所属高校和66所部门高校。此外,也有7所非国立高校招收了中国留学生,但总人数不超过100人。
  在留学费用方面,俄罗斯不同地区的高校、专业所收取的费用各不相同。2004-2005年度,中国留学生平均每年向高校交纳的学费为2 000美元,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地区更多些,约为2 500~3 000美元,共和国、边疆区、州和行政中心的高校每年的学费约为1 400~1 600美元,中小城市高校的学费每年约为1 150~1 350美元。艺术类和文学类高校的学费较为昂贵,其每年的学费要比非艺术类学校的学费高出1倍,圣彼得堡里姆斯基-卡尔萨科夫国立音乐学院(钢琴班、舞蹈班、指挥班等)的学费每年约4 500~5 070美元。而农业、林业、渔业类高校的学费则便宜很多,每年平均在1 250美元左右。
  从中国留学生获取留学费用的途径来看,80%以上学生的留学费用来自家庭或个人(如图2所示)。
  
  3. 学业与专业的选择
  对中国留学生的调查表明,中国留学生在学业方向的选择上大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多数在俄罗斯高校留学的中国留学生都选择学士培养大纲,说明很多中国学生更需要这种形式的教学(如图3所示)。
  
  俄罗斯高校的中国留学生在专业选择上与此前相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前苏联时期中国留学生以选择工程技术专业为主;现在,中国留学生更喜欢将俄语和经济(包括财政、管理等)以及社会、人文专业(历史、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哲学、政治学、国际关系等)作为首选科目。在专业选择上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只有极少数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医学专业(不到5%),而亚洲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中选择医学专业的人很多。例如,在俄罗斯学习的印度和马来群岛的留学生中80%以上的人都选择医学系。图4所示为中国留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大体情况。
  
  表3所示为中国留学生在莫斯科国立大学所选专业的情况。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研究生(即副博士)和博士也是中俄教育合作的重要方向之一。据统计,2004-2005年间,俄罗斯高校共培养了398位研究生和6位博士。
  据俄联邦教育和科学部高等教育委员会提供的信息,全俄高校学位委员会平均每年有50名中国留学生进行副博士答辩,他们当中有半数是人文专业(首先是教育学和语言学)的学生,1/4是经济专业的,1/5是工程技术和自然科学专业的,医学专业的学生较少。2000年,有一半以上的中国留学生参加了技术和自然科学的答辩,而人文学科的答辩者不超过20%。2000~2005年,参加副博士答辩的中国留学生共有250人,莫斯科大学、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参加答辩的中国留学生多数都顺利通过了答辩。但是,参加博士答辩的中国留学生很少。
  
  4. 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初次到俄罗斯高校学习的中国留学生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语言不通(76.9%)和生活上的不适应(7.4%)。此外还有民族歧视、不懂俄罗斯法律、同俄罗斯警察的关系和气候等问题。据调查,只有7.9%的学生认为不存在适应方面的问题。
  能够熟练地运用语言、掌握必要的俄语知识对留学生是很重要的,这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地学习与生活。调查显示,大部分留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基本够用(如图5所示)。
  
  中国留学生的语言学习主要通过两种途径:留学后,进入俄罗斯高校的预备部(系)学习(73.1%),或者是在中国参加专门的语言培训班(26.9%)。
  中国留学生对俄罗斯高校所提供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如教学过程中技术装备(特别是电脑)供应不足;对居住条件的不满意(80%以上的中国留学生住在高校宿舍,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租单间或套间);学校不能保证留学生的人身安全(53.7%的中国留学生在学习期间遇到过不同程度的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威胁,包括受到当地无赖的攻击)。
  5. 中国留学生对所受教育质量的评价
  中国留学生在俄罗斯高校获得职业培养的质量与其个人期望比较相符(如图6所示)。
  
  中俄已经签署了互相承认学位的协议,但是,很多在俄罗斯高校留学的中国学生对就业前景表示担忧,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坚信拿到俄罗斯文凭后会很容易就业,但也有很多人持乐观态度(如图7所示)。
  
  被调查的中国留学生认为将来持俄罗斯教育文凭就业困难的原因是:①就业单位不承认俄罗斯高等教育文凭(15.1%);②在中国没有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4.7%);③毕业生想去工作的其它国家不承认俄罗斯高等教育文凭(11.6%);④需要通过专门考试证明俄罗斯的教育文凭(40.7%)。
  2/3的中国留学生表示,会在俄罗斯结束学业后回国工作;23.1%的人想留在俄罗斯工作(其中8.3%的人想定居);还有2.3%的人打算去日本、韩国就业;1.5%的人想去中亚独联体共和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工作;1.9%的人想去西欧国家工作;3.7%的人想去美国工作。
  
  三、中俄两国在教育服务上的合作前景
  中国和俄罗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始于1948年,已有近60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俄罗斯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专家和社会学家,为两国以后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中俄两国关系的日益加深,尤其是近两年中国“俄罗斯年”和俄罗斯“中国年”活动的启动,为两国进行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俄罗斯本国中学应届毕业生的数量缩减,对外国留学生的需求增加,因此,进一步拓展和加强中俄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也是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2000年12月,中俄教育、文化、健康、体育合作委员会成立,它对在实践层面上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留学措施起到了重要作用,该委员会每年都会在中国和俄罗斯召开分会。2001年,中国和俄罗斯签订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俄友好与合作条约》,这一文件成为两国进行高等教育领域合作新的动力。同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题为《第三个千年的俄罗斯高等教育》的俄罗斯高校教育展,成为拓展中俄高校间相互作用的实质性成果之一。近些年,在中国上海、北京,俄罗斯的莫斯科、圣彼得堡举行了很多类似的俄罗斯教育展,有力地拓宽了两国高校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联系。
  现在,已经有50所中国和俄罗斯的高校确定了直接的伙伴关系。中俄许多高校都开展了共同培养学士、硕士的活动;2002年,莫斯科大学与北京大学组织了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2004年,远东国立大学与黑龙江大学也组织了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并计划在2008年将享用助学金的交换学生的数量从2004年的100名增加到800名。
  从国际视野来看,中俄两国的教育交流活动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国外高校的中国学生中,俄罗斯的中国留学生仅占2.4%,而在美国和日本高校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几乎是在俄罗斯的10倍。显然,我国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的孩子更喜欢去美国、日本、欧洲等地区留学,西方技术在中国的应用范围比较广,其教育服务机构的宣传力度也比较大。赴俄罗斯留学的学生比例如此之小,表明两国在留学生交流方面还需继续扩大。尤其对于那些想从事专业性比较强的如俄语、文学、艺术等领域研究的人来说,俄罗斯无疑是最佳选择,因为俄罗斯在这方面具有强劲的实力。此外,两国在远程教育方面的合作还不够,尤其是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高校与中国东北部边境城市高校的合作应进一步加强。
  由此,中俄两国列出了在教育合作方面急需解决的几个重要任务:①实施中俄2005~2008年高等教育合作工作计划;②增加中俄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数量;③在中俄两国高校创建分校、代表处和教学实验点;④发展中俄高校间的全面合作,加强高校间大学生的交换,包括参加文化和体育活动,实现教师与科研工作者的交换;⑤提高两国留学生水平(特别是语言水平);⑥在两国举行正式的高校展览和会议,并通过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⑦创建联合网站,以保证两国留学生可以获得详尽的信息。
  
  参考资料
  1 高欣.教育全球化和国际化形势下俄罗斯对外教育新动向.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6)
  2 戴晓霞.高等教育国际化:外国学生政策之比较分析.复旦教育论坛,2004(5)
  3 来华留学统计信息.http://www.csc.edu.cn,2007-06-0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2-2004
  5 中国教育部,2000-2004年俄罗斯来华留学生统计表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张 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