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乌克兰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

2008-12-29 00:00:00李树金
世界教育信息 2008年1期


  编者按 2008年度,本刊对合作与交流栏目做了调整,刊发内容将更具针对性:面向我国教育领域各方主体与国外的合作办学项目、学术交流与教育考察等活动,对国内外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形态特征、发展趋势以及成功合作的典范、突出的交流成果做深入地阐述与分析。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
  
  乌克兰有着悠久的历史,自独立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近10年来,中国与乌克兰的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有了突飞猛进的势头。认真研究中、乌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特点与经验,对今后更好地发展双边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两国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存在着巨大的互补性
  乌克兰继承了前苏联的高等教育资源,拥有一大批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乌克兰曾是前苏联科技、文化和教育中心。前苏联的科技人才占了全世界的1/4,而乌克兰的科技人才又占了前苏联的1/4。乌克兰在航空航天、硅酸盐、焊接、造船、医学等领域世界卓然,它的实用发明和专利也占了前苏联的40%。在历史上,基辅科学院要比俄罗斯科学院早成立100年。乌克兰的教育举世闻名。一是高校云集,一个人口只有5 000万的国家,拥有高校1 037所,与中国大致相当。二是名校众多,如基辅大学,位列欧洲十大名校、世界高校20强;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国立大学以航空航天、卫星和导弹研究驰名世界;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原基辅工学院)是门捷列夫曾经工作的地方,如今仍然在化学工程、新型材料等学科独步世界;基辅国立民航大学在世界航空类大学中名列前三名,接受过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建于1805年的哈尔科夫大学,不仅是前苏联建立的第二所大学(第一所为莫斯科大学),而且直至今日,莫斯科大学物理系的教授们几乎全部出自该校;乌克兰国立美院曾经在前苏联领导油画艺术潮流;还有蜚声世界的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等。
  同乌克兰相比,中国的高等教育可谓绝对数量少,世界名校更少,称得上世界知名高校的只有北大、清华等少数院校,而全国知名的高校也只有几十所。中国有13亿人口,全国高校加起来却不过1 100所,平均约100万人口才拥有1所高校,而乌克兰平均不到5万人就有2所高校。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十分匮乏。乌克兰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约为90%,而中国仅为15%。中国每年有上百万高考落榜生,他们中有不少人选择出国留学,而乌克兰就是很多学生理想的留学目的地。
  由此可以看出,乌克兰高等教育的绝对优势和中国目前高等教育数量、质量的相对劣势,造成了双方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天然互补性。而近年来日益升温的赴乌克兰留学热也在事实上印证了这种互补性的存在。
  
  二、两国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不平衡性
  中国与乌克兰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交流形式多,合作成果少
  中国每年都有诸多省、部级或校级教育考察团赴乌克兰访问,这些考察团都有一些共同特点,就是急于考察对方名校,拜会名校领导,急于签署合作协议。结果是这些协议真正付诸实践的少,合作成功的则更少。
  2. 民间成果多,官方成果少
  真正的交流成果在民间,确切地说是那些大大小小的留学中介公司,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把中国自费留学生送往乌克兰。这些留学中介公司之所以硕果累累,是因为他们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他们不需要和对方建立形式上的官方联系,而是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运作,主观上以营利为目的,客观上满足家长和学生的留学需求,可谓双赢,但遗留的问题比较多。
  3. 去乌留学的多,来华留学的少
  (1)留学生数量的不平衡。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主体是留学生,但近10年来,中国到乌克兰留学的自费留学生日益增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在乌克兰的自费留学生已近万人。
  (2)留学质量的不平衡。由于乌克兰派往中国留学的学生数量少,而且基本是公派生,要经过严格的考试选拔,因而普遍素质较高;而中国到乌克兰留学的学生数量多,他们的主体是自费留学生,多是在中国考不上大学的孩子。在国外远离了父母、老师的监管,不少孩子疏于学习,考试靠作弊蒙混过关。因而在当地人看来,现在的中国留学生总体质量远远逊于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留学生。
  (3)留学专业的不平衡。从留学时间和专业看,乌克兰派往中国留学的学生一般是一年,往往是进修汉语;而中国到乌克兰留学的学生一般是5~6年,甚至更长,先读预科1年,过语言关,然后进入专业学习。中国学生多选经济、语言和艺术等专业,而乌克兰最先进的航空航天、焊接、硅酸盐、能源技术、医学等专业很少有人问津,中国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盲目性和从众性令人担忧。
  
  三、造成两国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1. 乌克兰高等教育资源具有巨大优势
  乌克兰高等教育资源的巨大优势吸引着中国官方和民间的各种组织前往寻求交流合作,而大多数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到质优价廉的世界名牌大学读书。
  2. 中国经济腾飞圆了很多家庭的留学梦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老百姓过上了富裕生活,很多家庭有经济实力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而乌克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实力送孩子到国外自费留学的家庭非常少。
  3. 留学费用低
  我国大多数自费留学生在乌克兰一年的学习、生活费用大概在2.5万~3万元人民币,最好的大学如基辅大学,一般专业一年的学费是2 500~3 000美元,加上生活费,一年大约需要4万元人民币,很多中国家庭都可以承受。
  4. 入学条件低
  赴乌克兰留学条件非常低,学生只要具备高中、职高、中专、技校等同等学力即可申请乌克兰的大学。学生在通过一年预科结业后,可以顺利进入大学。录取学生的年龄条件放宽,15~50岁的健康中国人均获准入学。
  5. 学制短,可以本硕连读
  乌克兰有本硕连读5年的教育体制,再加上1年预科共6年可获硕士学位,而在中国本科和硕士共需要7年的时间,且硕士考试竞争异常激烈。当然还有其它原因,如申请留学签证成功率高。由于以前中国和前苏联的特殊关系,有相当一部分留学生的父母对乌克兰有深厚的感情。
  
  四、两国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主要模式
  1. 政府交流模式
  这是指中国政府与乌克兰政府根据双边教育协议,互换公派留学生、进修人员和教师。但由于乌克兰政府教育经费紧张,因此与中国对等互派留学生的人数极为有限。
  2. 校际交流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学校与学校之间根据双边协议进行的合作。目前,这种校际交流方式方兴未艾。
  3. 中介交流模式
  这是一种民间交流方式,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学生跟中介公司签订协议,交纳服务费,委托其全权办理留学手续。由于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国外情况知之甚少,又不熟悉办理留学签证的繁琐手续,因此一般倾向于选择知名度较高、信誉较好的留学中介公司办理出国留学事务。虽然中介公司的资质和服务质量良莠不齐,中介费也很高,但由于他们办理留学签证速度快,省时省力,所以大部分自费留学生通过中介交流方式到乌克兰留学。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乌克兰经济的日益复苏,双方的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必将向深层次、多渠道、高效率的方向迈进。所谓深层次,是指尽量避免形式上的考察和协议,多落实一些行之有效的合作步骤。所谓多渠道,是指在合作方式上更加灵活多样,既可以请进来,也可以办出去。请进来是指邀请对方名校教授到中国授课,学生不出国照样可以进行纯正的语言学习;办出去,是指中国学校或财团到乌克兰投资盖教学楼和宿舍,购置教学设备,对方每年免费接受一定数额的中国留学生,这样中方出钱,对方出优秀师资和品牌从而实现双赢。所谓高效率,是指乌克兰政府和高校应尽量简化办事程序,竭诚为日益增加的中国留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签证、入学、住宿、学籍管理等服务,从而让广大中国留学生能够在一种宾至如归的气氛中学习深造。
  (作者单位: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教育处)
  责任编辑 谢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