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内对孔子学院建设的总体部署,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和实践,在德孔子学院稳步发展,为德国各界所接受并得到其积极支持,逐渐构建起在德国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
一、总体情况
1. 布局基本形成
迄今在德国已建和在建孔子学院12所(含1所孔子课堂),占全球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目前总数的1/16。这些孔子学院分别建在柏林、汉堡、黑森、北威、巴符、巴伐利亚、萨克森、下萨克森和莱法等地。布局合理,既在总体上覆盖全德,又突出重点,在最重要的北威、巴符和巴伐利亚3个州分别设立2所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这3个州经济之和占全德国经济总量的70%。
2. 稳扎稳打,初见成效
在德国的孔子学院建设稳步发展,在当地社会各界引起积极反响。去年开业的柏林、纽伦堡—爱尔兰根和杜塞尔多大3所孔子学院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地开展工作,运转正常。它们根据德国社会的实际需求,组织了大批汉语教学、文化推广和中德文化交流等活动,如汉语课程、中国文化课程(气功、太极拳、绘画、书法、篆刻、烹饪、中国电影欣赏和中国哲学等)、汉语教师培训、汉语演讲比赛、文艺演出、报告会、研讨会、朗诵会和展览等,形式不拘一格,内容丰富多彩;同时,还凭借自身的有利平台积极参与德方大学和所在地区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努力扩大汉语、中国和中国文化在德国社会,特别是德国知识阶层的影响,收到了积极效果,成为展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和窗口。
今年开业的汉诺威、法兰克福和汉堡3所孔子学院已陆续走上正规;慕尼黑孔子课堂已正式开课;莱比锡孔子学院已签署合作协议,定于2008年4月开业;海德堡、杜伊斯堡、弗赖堡和特里尔4所孔子学院正在积极筹建中。在德孔子学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德国民众学习汉语的需求,得到了德国教育机构的积极响应,还有许多大学表示共建愿望。
二、主要特色
1. 合作模式各有不同
在德孔子学院的合作方式有多种模式,不只限于联手汉学系的单一渠道。杜塞尔多夫大学虽然没有汉学系,但该校的语言培训中心积累了丰富的汉语培训经验,而且大学所在城市的市政府积极参与共建孔子学院工作;汉诺威中国中心是一个注册协会,已成立十周年,无论在汉语教学,还是在跨文化培训方面都驾轻就熟,为其孔子学院奠定了基础;慕尼黑孔子课堂的合作单位是慕尼黑东方基金会,后台支撑是慕尼黑一家知名律师事务所,不仅经济实力雄厚,而且还拥有精通汉语教学的经理人和广泛的经济界人脉,汉语学习潜在市场广阔。
2. 管理模式因地制宜
根据驻在国实际情况,在德孔子学院均选择以非盈利公益型协会形式注册,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管理模式。中、德双方理事会成员人数对等,孔子学院中、德方院长具有同等权力,各有分工,团结协作,效果良好。
3. 对外开放,整合资源
德方高度重视孔子学院项目。为谋求更大发展空间,在德孔子学院积极建立外部联系和合作网络。它们均与当地政府、经济和教育界等建立了密切关系,得到了包括资金在内的有力支持,通过对外开放,有效调动德国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开发当地社会资源,拓展公共关系,为我所用。
4. 定位准确,服务主流
在德孔子学院定位准确,立足语言教学,开展多角度、多层面的汉语和中国文化推广活动,服务范围既立足本校和本市,又覆盖全州和周边地区,服务全社会,肩负起桥梁作用,积极推动中德在教育、文化和经济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形式多样的语言和文化活动吸引和影响驻在国主流社会,努力促进汉语走进其国民教育体系,并与当地侨界的华文教育建立密切联系。
三、存在的问题
在德孔子学院建设虽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汉、德语言差别大,汉语教材、师资不足
由于汉语与德语差别较大,学习汉语对德国人而言比较困难,不少人往往浅尝辄止,很难坚持;适应德国民众不同层次、不同兴趣需求的汉德双语教材和辅助读物不足;由于劳动力昂贵,在德孔子学院聘请本土汉语教师的能力有限。因此,在德孔子学院若要在汉语推广方面形成更理想的局面,尚待时日。
2. 意识形态、教育体制差异成为障碍
德国民众在主观上愿意接纳多元文化,对我国语言和文化消费需求亦逐年增加,但在客观上对我意识形态仍存顾虑。同时,鉴于德国国民教育由国家投资的长期传统,民众无自费学习的习惯,德方合作单位担心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3. 媒体误读偶有发生
孔子学院项目在德成果显著,普遍引起积极反响。在德孔子学院及其举办的各项活动受到了当地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德国舆论和媒体对孔子学院的报道总体是客观、公正和积极的,但也存在个别媒体不负责任的误导和恶意炒作,给相关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四、建 议
在今后的发展中,可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和资源,积极开拓进取,努力构建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网络,使其成为汉语国际推广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海外主要阵地。为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效率,建议如下。
1. 制定中、长期战略和长效机制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临近,世界“汉语热”加速升温,为进一步做好孔子学院建设创造了良机。可采取有力举措,进一步解放思想,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对外传播语言和文化的经验,制定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中、长期战略和长效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方资金投入不限于3年,以利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
2. 搭建区域平台,合作共享
搭建孔子学院在同一驻在国或相邻国家的区域网络平台,定期互通信息、交流经验、加强合作,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加强组织性、系统性和计划性,形成合力,追求整体效果,以少走或不走弯路,切不可互相设防、无序竞争;孔子学院和文化中心应分工明确,职能上各有侧重、避免交叉:前者主抓汉语推广和中、小型文化活动,后者主抓大型文化交流。
3. 加快教材等软件建设
语言和文化互为载体。只有把单一的语言推广与文化传播有机地结合起来,孔子学院的工作才能实现长效。要深入调研、减少盲目性,应根据外国民众对我国文化的兴趣点按需传播,在汉语教材及读物的内容、体裁和题材上大胆创新,大力开发对应驻在国官方语言的双语教辅读物,多出精品。建议由孔子学院总部牵头,利用迅速发展的通信、网络、多媒体等新型文化推广工具,进行跨地域、多媒体、多维度的汉语互动传播。
4. 加强管理,提高效率
孔子学院不仅传播汉语,而且开展文化活动,而文化属于上层建筑,涉及意识形态问题。因此,孔子学院组织的重要和敏感的对外文化活动,应事先告知国内主管部门或我驻外使、领馆,不得擅自或通过外方合作单位直接对外,以免产生不良甚至负面影响。
5. 实行院长岗前培训制度
孔子学院是新生事物,尚在探索中前进,这就要求我方院长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教育行政、教学管理经验、外语沟通和开拓创新能力以及对驻在国的国情和文化的深入了解。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对我方孔子学院管理人员进行关于外事纪律、孔子学院管理和对方国家国情及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岗前培训。
总之,孔子学院建设是一项动态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单打一,不能搞形象工程。为配合我国大力推进汉语和文化“走出去”战略,应积极、稳妥、有序、高效地实施孔子学院计划,要从实际出发,抓住重点,全面整合有效资源,整体考虑,全盘规划。只有坚持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现实和长远相结合,才能扎扎实实地稳步推进孔子学院建设。
(作者单位: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
责任编辑 谢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