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育体制有其独特性,外人常常不太清楚。英国大学主要负责人不像美国等国一样用President这样一目了然的词。不仅如此,英国各校还采用不同的词汇,比如director、principal、rector,但是人们最容易搞混的是vice-chancellor。Vice在英语中是“副”的意思,vice-president是副总统,vice-chairman是副主席,所以vice-chancellor自然而然地被理解为是副校长,而chancellor则按字面意思被翻译成校长。也难怪2001年,中国前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被英国诺丁汉大学任命为chancellor时,国人着实激动了一回。2003年3月,香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被牛津大学任命为chancellor,也让国人疑惑了一阵子。
其实,vice-chancellor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长,chancellor并不是学校员工,仅仅是个象征性的人物,传统上由知名人士担任。按规定,任何人都可担任chancellor。在牛津大学,获得校友会提名的人均有机会担任chancellor。人选不必是英国人,也不必是牛津大学毕业生,甚至在校学生也可以担任chancellor。这一职位是终身的,但无职权范围,大学不支付薪水,也不为其配备助手。因此,chancellor没有实权,主要职责是学生毕业时为学生颁发毕业证书、主持校董事会、为学校募集资金等。由此可见,chancellor一词不应翻译为校长,而应翻译为名誉校长。香港等地的翻译应该更容易被人接受:校监。一所大学只能有一个校长,但是一个人可以同时兼任数所大学的chancellor,比如英国女王的丈夫菲利蒲亲王就同时担任爱丁堡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校监。彭定康除了担任牛津大学的校监外,还是纽卡斯尔大学的校监。
由于其他国家不理解chancellor与vice-chancellor之间的区别,常常引起误会,有时甚至让英国高校恼怒。许多大学的vice-chancellor为了彰显自己是主要负责人,常常在vice-chancellor后再加上principal或president。中兰开夏大学的一把手甚至决定让员工改称他为president。
既然自中世纪开始的chancellor这一职位显得如此无足轻重,英国至今为什么还要保留它呢?
其实,chancellor还是可以发挥相应作用的。以前,大学chancellor的人选主要来自皇室和贵族,目的是为了给学校提供庇护。现在,学校chancellor除了参加重大活动仪式外,最主要的职责是募集资金。这成为近年来英国高校选择chancellor的主要标准之一。如杨福家担任诺丁汉大学校监就极大地提升了该校在中国的影响,目前在该校学习的中国学生已超过1 000名,为学校带来巨额收益。
最近,申请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本科学位课程的人数上升25%,这主要归功于现任校监帕特里克·斯图尔特(Patrick Stewart),他曾在《星际旅行》电影中担任主角。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任命皇家吉他手布雷恩·梅(Brian May)为校监,其他大学的校监则包括流行作家比尔·布赖森(Bill Bryson)(杜伦大学)、著名主持人约翰·斯诺(Jon Snow)(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和前板球手伊姆兰·克汉(Imran Khan)(布来德福德大学)。
校监这一职位越来越有吸引力。对外,他们作为学校大使,拓展学校形象,成功募集更多资金,这对越来越多的捉襟见肘、面临资金短缺的大学尤其显得重要。对内,他们为学生树立榜样,其成功的经历可以激励在校学生发奋努力,帮助年轻人追求成功。因此,英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取消chancellor这一职位。
参考资料
1 “Why Chancellors are a very good thing”Guardian,2008-03-25
2 “UCLan v-c aspires to be called president”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2007-12-21
3 “How to become chancellor of Oxford University” Guardian,2003-01-17
(作者单位: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教育处)
责任编辑 张 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