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全国图书奖设立于1950年,是最重要的美国文学奖项之一,下设小说、非小说、诗歌和青少年文学等奖项,1988年开始增设一枚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章,表彰“毕其一生为文学事业服务,或著作等身,从而丰富了(美国)文学传统的人。”2008年9月10日,全国图书基金会宣布,今年的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章颁给68岁的汤亭亭,这是华裔作家首次获此殊荣,也是继黑人作家格温德琳·布鲁克斯和托妮·莫里森之后,有色人种作家第三次受到青睐。基金会的执行主管哈罗德·奥根布劳姆在声明中说,“汤亭亭熔虚构、记忆、民间传说和政治理念于一炉,用这种崭新的、丰富的手法讲述美国移民的伟大故事”。基金会的官方网站指出:“汤亭亭在作品中运用一系列文体和故事,创造了一种令人惊异的移民回忆录和移民小说的新写法,影响了两代美国作家”。换句话说,汤亭亭凭着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美国移民文学的开拓创新,赢得了这枚沉甸甸的“终身成就”奖章。
回顾汤亭亭30多年的创作生涯,移民题材的确是她关注的焦点,也是她创作的最大亮点。作为一个讲求少而精的作家,汤亭亭迄今只撰写出版了《女勇士:对生活在“鬼”中的少女时期的回忆》(1976)、《中国佬》(1980)、《孙行者:他的伪书》(1989)、《第五部和平之书》(2003)等四部长篇小说及《夏威夷的一个夏天》(1978)、《穿过黑幕》(1987)两部散文集和一部夹叙夹议的诗集《做诗人》(2002),另外还主编了一部文集《战争老兵,和平老兵》(2006)。汤亭亭之所以有今天的作家声名和地位,几乎完全依靠她的四部长篇小说, 它们差不多囊括了所有的美国文学重要奖项:处女作《女勇士》一鸣惊人,拿下当年的美国全国书评家协会奖,五年后《中国佬》锦上添花,摘得全国图书奖,并差点得到普利策奖,《孙行者》和《第五部和平之书》也不逊色,分别获得美国西部国际笔会小说奖和最佳精神书籍奖。而在这四部重要作品中,前三部探讨的重点都是移民题材。汤亭亭出生于一个典型的早期华人移民家庭,在创作移民文学作品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语专业的大学教育也为她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创作视野和创新意识。从《女勇士》、《中国佬》到《孙行者》,无论是创作主题还是叙事策略,政治诉求还是艺术技巧,汤亭亭的移民文学作品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余音绕梁之感。
在这三部作品当中,《女勇士》最受欢迎,评论界和读者视其为汤亭亭的代表作,往往单另提及。但汤亭亭曾多次强调,《女勇士》与《中国佬》都取材于汤氏家族及华裔社区的真实人物及其经历、遭遇,对它们的构思和创作几乎同步进行,两者构成一个阴阳和谐统一的整体:前者是一部“女书”,而后者是一部“男书”。《女勇士》由“无名女子”、“白虎山学道”、“乡村医生”、“西宫门外”和“羌笛野曲”8CpDTuR/0LYRM3laEXS3QNVexp1lSlm/OSSLCEhkne8=五章构成,每章各有一个女性中心人物,分别为叙述者“我”的姑姑、“我”所想象的花木兰、母亲、姨妈和“我”,其中“我”和母亲是贯彻始终的人物,“我”的叙述中夹杂着母亲的回忆。简单说来,《女勇士》可以看作是叙述者“我”夹叙夹议地讲述“我”及几个女性前辈的经历,并将其与中国及西方的文学作品、神话传说相融合,展现作为华裔移民第二代的“我”追寻自我身份与文化身份的曲折和坎坷,批判和鞭挞美国华裔社区内部的性别歧视和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我”在建构一个美国华裔女性身份的过程中,属于第一代移民的母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她不仅是一个有能力在充满性别、种族和阶级歧视的社会中生存的“女勇士”,也是一个以讲故事传承她所代表的华人女性文化传统的“语言勇士”,她所讲述的故事既是“我”探索自我身份的源泉,也激励“我”成了一位用笔写故事的“语言勇士”。
《中国佬》中,以汤亭亭家族中和她所认识的华人劳工为原型的人物占据主要的六章,标题在目录页中以大写字母呈现:“中国来的父亲”、“檀香山的曾祖父”、“内华达山脉中的祖父”、“其他几个美国人的故事”、“生在美国的父亲”以及“在越南的弟弟”。汤亭亭说这六章构成“一个六层蛋糕”的主体,她还在每一层之间及蛋糕的最上方和最下方撒上“糖霜”,即标题在目录页中以斜体字呈现的一些短小章节,中心人物都是中西方文学和神话传说中的男性。《中国佬》堪称一部华人男性移民在美国的奋斗史,汤亭亭在叙说其苦难经历、受到的种族歧视和不公平待遇的同时,以史诗般的手笔着力描画美国历史不曾提及的华人移民对建设美国,尤其是开发夏威夷、建造横贯美国铁路所作的巨大贡献,雄辩地证明华裔社区和个人完全应该拥有与白人同等的权利,他们不是异己,而是百分之百的美国人。《中国佬》的英文标题“China Men”乃汤亭亭根据美国白人对华人男性的贬义称呼“Chinaman”生造而成,有着一语双关的用意。一则暗示华人男性所受到的种族歧视和非人待遇,二则彰显这部作品为华人男性正名的宗旨:他们不是来自劣等民族的“中国佬”,而是富有阳刚气概、对美国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国男人”。汤亭亭还在标题页和上述六章华人男性故事的篇名页上,盖上“金山勇士”四个汉字的醒目大印章,表达对华人男性祖先的敬意和歌颂之情。
《女勇士》和《中国佬》在推向市场时,都被出版商打上非小说的标签,但在艺术手法上,两部作品更有后现代派小说的特点。《女勇士》五章之间在情节上没有紧密关联,每章内部的故事情节也没有采取传统的线性结构,而是在过去与现在、回忆与当下、想象与事实、神话与现实、叙述与议论、“我”的叙述与母亲的讲述之间自由穿行,交错纠结,且常常不给读者任何暗示。《中国佬》中,“六层蛋糕”的章节安排同样体现了后现代派小说的非线性结构和拼贴效果。创造性地改写和戏仿传统文化元素也是后现代派作家的一大特点。汤亭亭在《女勇士》中改写和融入了《木兰诗》、《胡笳十八拍》、岳母刺字、《水浒》中的替天行道、罗宾汉的劫富济贫、武侠小说中的习武复仇、神话传说中的神灵与鬼怪等情节和元素,在《中国佬》中对中外神话传说和经典文学作品的改写范围更广,手法更为大胆,涉及《聊斋》、《太平广记》、《醒世恒言》、《离骚》、《奥德赛》、《鲁滨逊漂流记》和波利尼西亚半神半人莫伊的故事等。这些经过改写的传统文化文本不仅对汤亭亭笔下华人移民及其后裔的遭遇和经历起到了引介、应和、评述和诠释的作用,也间接传达和印证了她作为一个美国华裔所具有的独特身份和文化传统。对她而言,改写不再只是文学手法,已然成为具有双重文化背景的美国华裔寻找和确定文化身份的必要手段。
用后现代派小说的艺术手法创作移民题材,是汤亭亭的一大创举和拿手好戏。这一特点在《孙行者》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作为汤亭亭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纯虚构作品,《孙行者》以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加州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深受嬉皮文化影响、立志要做剧作家的第五代华裔美国人形象。汤亭亭给主人公起名慧特曼·阿新,是对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和美国作家布莱特·哈特短诗“异教徒中国佬”中华工阿信的戏仿,意在颠覆美国主流文化中以华工阿信为代表的华人刻板形象,暗示主人公正像惠特曼这位伟大的美国诗人一样,努力通过艺术创作肯定和歌颂自己的美国华裔身份、黄种人的体貌特征和自己所属的华人社区。《孙行者》没有采用前两部作品的第一人称叙述者,而是从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分九章讲述慧特曼两个月中的经历,虽有一个基本连贯的故事情节,但叙事频繁游弋于慧特曼的内心思绪与外部世界之间,仍显松散零碎。除此以外,戏仿、拼贴、语言游戏等后现代派小说的其他惯用手法在书中比比皆是,《西游记》和《哈姆莱特》等中外古典名著、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美国大众文化的各种元素、美式英语、广东方言、日语和粗俗语言等,都被汤亭亭囊括进300多页的篇幅里。这部作品因此呈现出明显的互文性和复调特征,难度显著增强,内涵也更为丰富。如评论家亨特利所言,“《孙行者》使人联想到20世纪最为突出的实验派叙事──乔伊斯的《芬尼根的苏醒》、纳博科夫的《阿达》、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孙行者》借用中国神话中的孙猴王,做得非常好。汤亭亭把那个神话变形,成了无所不包的后现代叙述。它包容、吸收了所有文化和时代的各种东西。”
从《第五部和平之书》开始,汤亭亭不再执著于移民题材,转而关注战争题材,创作主题也从种族、性别、阶级差异以及文化身份与认同,扩展为反对战争、宣扬和平这一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议题。汤亭亭从大学时代便参与反战运动,海湾战争促使她开始创作一部名为《第四部和平之书》的反战作品,不料1991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她的家,包括这部书的手稿。火灾给汤亭亭造成身心的重创,但她认为这是上天的安排,意在借这场火灾加强她的反战决心,于是她决定创作《第五部和平之书》,并牵头成立退伍老兵写作试验班,致力于向世人宣传战争的罪恶与和平的珍贵。这部作品由“火”、“纸”、“水”、“土”和“后记”组成,分别讲述1991年的大火、《第五部和平之书》书名的来历、《第四部和平之书》的重写、退伍老兵写作试验班的成立、“9·11”罹难人员家属理性的思索等。这本书被汤亭亭称为“一块非虚构-虚构-非虚构的三明治”,明显表现出后现代派不拘泥于传统小说文类的特征,它的无情节与相对松散的结构,也使人想到后现代派的碎片和拼贴,但汤亭亭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结构全书,使看似分散的各章产生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就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手法的创新而言,汤亭亭的反战作品与她的移民题材作品一样出色,但其数量和影响力尚赶不上后者。中国学者张子清曾如此概括《女勇士》、《中国佬》和《孙行者》的影响及汤亭亭在当代美国文学中的地位:“这三本总共不过是857页的小说,却艺术地建立了华裔美国文学的新传统……更重要的是,她在主流社会的权力分配中,成功地获得了当代主要的美国作家之一的荣誉,成为当今在世的美国作家之中,作品被各种文选收录率最高、大学讲坛讲授得最多、大学生阅读得最多的作家之一。”无怪乎美国全国图书基金会在颁奖理由中,一再褒扬汤亭亭的三部移民文学作品,到了忽略其反战作品的地步。全国图书基金会如此重视移民文学,与美国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不无关系。20世纪60年代,独尊盎格鲁-撒克逊新教文化的美国社会开始倡导多元文化主义,前所未有地关注黑人、土著、西语裔和亚裔等非白人的文化和文学传统。到了90年代,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交流和文化交融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生活常态,包括文学研究领域在内的美国学界开始摆脱自恋封闭的窠臼,日益强调跨国家、跨民族、跨文化和跨语言的研究视野。少数族裔作家所创作的移民文学作品越来越受到重视,恰恰反映了美国学界对“跨民族主义转向”的大力提倡。汤亭亭既是美国移民文学的杰出作家,又代表着美国华裔文学的最高成就,此番获奖,当属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