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蕲州城里的孔善人府第一片惊慌,主子下人忙得鸡飞狗跳,郎中喜娘来了一拨儿又一拨儿。孔善人家道殷实,平素喜欢修桥补路,积德扬善,是蕲州府有名的诗书人家,可美中不足的是,家里人丁稀微,几代单传,好不容易儿媳妇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可她生孩子已经生了一天一夜,还是没有生下来,难产了。
眼看着就要一死两命,他们家请遍了蕲州城里所有的喜娘郎中,就连蕲州城方圆百里鼎鼎大名、有“神医”之誉的济苍堂掌柜任济苍都请来了,还是束手无策。孔善人在家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茫然不知所措。正在这时,他家的一位老成的仆妇突然说:“老爷,救命要紧了!我看不如把李仙姑请来,说不定她有办法!”
这位李仙姑就住在蕲州城城东的一条巷子里,早年间,她家以卖烧饼为生,她也只不过是一个整天操持家务、普普通通的市井妇女,并没显出一点神通。就在几年前,蕲州城遭遇了一场百年未遇的旱涝大灾,丈夫、儿孙全部死于瘟疫,只剩下她孤苦伶仃一个人,于是,她就在家门口的一棵大樟树下,摆了一个花栲,卖一些针头线脑,糊口度日。有一天,她在众目睽睽之下,突然倒在地上全身冰凉,人事不知,好心的街坊邻居将她搀扶起来,她却不知道哪儿来的力气,一下子将众人推得人仰马翻,一脚蹦到大樟树上,说她是大别山中的大仙姑附体了,来到蕲州城中普渡儿女百姓。从此后,她打时卜卦无所不准,贫苦百姓头痛发烧,前来求医问药无所不灵,蕲州城的百姓把她奉若神明。可城里的高门富户并不信她,说她装神弄鬼,只不过是招摇撞骗、混口饭吃而已。
孔善人一听,就皱起了眉头,可此时人命关天,他只好叫一班下人,赶紧抬着一顶蓝呢小轿,火速去把李仙姑请到府上来。不一会儿,布衣葛巾的李仙姑,提着一篮子烛人纸马、黄裱画符,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她来不及和高高坐在堂上、急得面无人色的孔善人打一声招呼,就直接进入后堂,钻进产妇的房里。
李仙姑撇开房里乱作一团的喜娘,走到牙床边,掀开红绡罗帐探头一看,只见产妇牙关紧闭、面如金纸,已经是气息奄奄、昏睡不醒了。她又掀开产妇的大腿一看,更是大吃一惊,一般的产妇生子,都是头先落地,最后是双脚,而这个婴儿恰恰相反,脚先落地,大半个身子挂在外面,一颗硕大的脑袋还留在娘肚子里,脖子卡在产道上,怪不得产妇折腾了一天一夜,喜娘们忙活了大半天,还是不能顺利地生下来。
没想到李仙姑一见,脸上的惊悚之色转瞬即逝,一下子变得喜笑颜开,她几步跨出了产妇的房间,对着候在门外、不方便进来的孔善人和他的儿子拱了拱手,笑哈哈地说:“不得了啊!不得了啊!恭喜老爷贺喜老爷,你家要出贵人了!我老婆子一生阅人无数,只见过生孩子头先下地的,没见过脚先落地的,这叫‘踩云生’!怪不得我来时就看见你家屋顶霞光万道、紫气升腾,原来是老爷平日里积德扬善,善有善报,招来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啦!”
孔善人一听,喜出望外,一颗悬着的心放下来了许多,他连忙拱手回礼说:“谢谢仙姑的吉言,请仙姑快施仙法,让我的孙儿快快下地吧!”
李仙姑听了,微微一笑说:“老爷稍安勿躁!自古以来,贵人出世,自有一番磨难!今天既然把我李仙姑请来了,我一定会保她母子平安。不过,要想救他们,老爷可得依我的,我说咋办就咋办!”孔善人连忙回答说:“只要能让我孙儿平安下地,即使是要我这条老命,我也照办!仙姑就吩咐吧。”
李仙姑说:“好!第一件事,就是将这帮接生婆,除留下两个年轻力壮、手脚灵活的外,其余的全部送走,免得在这里人多误事、碍手碍脚;第二件事,请老爷速叫你家公子到我家门前,对着我家门前的大樟树连磕三个响头,扒开树下的浮土,扒出什么就是什么,赶快拿回来文火煎开,以备产妇服用;第三件事吗,就是要老爷到街口的古井,亲手打一桶水来,我要制作神符圣水。”
孔善人听了,头点得像鸡啄米,哪有不答应的道理!他连忙一边命下人将一帮没用的喜娘送出家门,一边吩咐儿子骑上一匹快马,赶快到李仙姑家门前的大樟树下求得灵丹妙药,快去快回;自己抄起一担水桶,撒腿就往街口的古井边跑,不一会儿,就气喘吁吁地挑一担水回来。李仙姑不慌不忙地从随身带着的竹篮中拿出一只粗瓷大碗,满满地盛上一碗净水,又拿出两张黄纸灵符,烧成灰烬,放入碗中,从头上取下一只桃木簪子,搅匀化开。
李仙姑端着一碗灵符圣水,带着两个留下来的喜娘,跨入产妇的房中,走近床前,端起大碗,满吸一口,猛地朝着昏迷不醒的产妇喷了一口。产妇当即就惊醒了过来,又开始痛得撕心裂肺地号叫起来。李仙姑一下子跳到床上,当胸抱起产妇,一边叫产妇用力,一边吩咐两个喜娘揉压产妇的腹部助产。可这样又折腾了大半个时辰,孩子还是没能生下来。
这一下,李仙姑也急了,她从床上跳下来,抬眼将房间一处不落地打量了一番。这一看不要紧,就连她也吓得面无人色,几步就从房里跑了出来,将孔善人拉到一个僻静地方,面色凝重地问:“老爷!你可得跟我说实话,你家在过去是不是有个女子难产死了?”孔善人想了一会儿,一下子记了起来,在他年轻的时候,为了多生儿子,曾经讨了一房小妾,这个小妾就是难产死的。
李仙姑一听,就皱起眉头,过了半天才说:“怪不得,我刚才看见一个女子坐在房间的半楼上,披散着头发,手中拿着一把梳子,一边梳头,一边将两条腿吊在床顶上晃荡,原来就是这个月婆子在作祟!”
孔善人听了,大惊失色,他一下子跪倒在李仙姑的面前,连声哀求道:“仙姑既然看出来,就一定有法子治她,请仙姑大发慈悲,只要你救下我家儿媳妇和孙儿的性命,待你百年之后,我一定要我的后世子孙为你塑金身、建庙宇,让你永享人间烟火!”
李仙姑沉吟了片刻,心有余悸地说:“我看这个月婆子恶得很,就凭我老婆子的法力,未必能降得住她,要想将她驱走,你得帮我找一个帮手。这样吧,你赶快叫人去把城东的猎户郑三炮请来,让他将火铳上满火药,带过来,偷偷地潜到产妇房间的窗外,看我的手势一动,朝着半楼上打一铳,就一定能将这恶鬼吓走。”李仙姑还吩咐孔善人不要声张,免得月婆子知道了,有所防备。
孔善人一听,当即就派人请郑三炮;李仙姑回到房间,又将产妇抱在怀中,吩咐那两位喜娘做好接生的准备。不一会儿,李仙姑见窗外有人一闪,她就抬手一挥,突然,只听得“轰”地一声巨响,在浓浓的烟雾中,产妇一声惊叫,接着就传来婴儿的啼哭声。孔善人和家人们在门外一听,大喜过望,再也顾不上什么禁忌,冲进房来。只见李仙姑手中抱着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小子,笑哈哈地看着孔善人说:“恭喜老爷,添人进口,家业兴旺,子子孙孙,万代荣昌!”孔善人一见,喜得老泪纵横,带着家人“扑通”一声,跪倒了一大片,一齐高声地感谢李仙姑的大恩大德!
李仙姑将婴儿洗净,放入他母亲的怀中,又吩咐孔善人的儿子,赶紧将从她家门口大樟树下扒出的草药煎出药水,让产妇服下。李仙姑收拾停当,提起竹篮,走出了房门。孔善人赶紧命人封上厚礼,李仙姑也没推辞,放入篮中,就飘然而去。可她还没走出孔家大门几丈远,就听见身后有人连呼“仙姑留步!”
李仙姑回身一看,是孔善人的儿子急急忙忙地从大门里赶了出来。原来,李仙姑前脚刚出门,孔家的儿媳妇突然大叫一声,又昏厥过去,气息全无。孔善人的儿子拉着李仙姑的衣襟不放,哭丧着脸说:“请仙姑再施法术,快去搭救我家娘子,可不能让我的儿子一出世就没有娘亲啊!”李仙姑连忙回到产妇的房里,她上前一搭脉一看,产妇脉象微弱,全身僵硬,已经如同死人一般。李仙姑一下子勃然大怒,她指着窗外咬牙切齿地大骂:“好你个月婆子!我老婆子有好生之德,放你一条生路,好让你重新投胎、再为世人,没想到你如此歹毒,竟敢将她生魂带走,看我今天不灭了你!”
说完,就从竹篮中拿出一扎烛人纸马,挑在桃木剑上,对着窗外燃起,口中念动真言,祭起了烛人纸马:“烛人纸马听令!还不快去将那妖孽挫骨扬灰,让她永世不得超生……”念完了真言,李仙姑回身坐到床边,将刚产下的婴儿提了起来,在他的屁股上重重地打了几巴掌,婴儿一痛,就撒泼般地大哭起来。在婴儿一声赶一声的啼哭中,她一手将产妇搂在怀里,一手将婴儿抱在一边,口中又开始念念有词,用大别山中传唱的民谣歌调,唱起了招魂曲。
说来也真是神奇,没过多久,产妇的身子慢慢地回暖变软,眼里大颗的泪水滚落下来,李仙姑赶紧叫人将那半碗灵符圣水给她灌了下去,只听产妇喉咙里一阵响动,长叹一声,悠悠地醒了过来。产妇一醒来,就感觉胸前一阵胀痛,奶水像泉水一样涌了出来,她一下子从李仙姑手中将婴儿抱进怀里,婴儿含着母奶,啼哭声戛然而止,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打这以后,李仙姑名声大振,蕲州城里城外的百姓争相传颂,说李仙姑法力无边,是上天派下来的神仙,来到蕲州城地界广结善缘、普渡众生。有“神医”之誉的济苍堂掌柜任济苍听说后,大为惊讶,他一向对那些巫婆神汉嗤之以鼻,认为那都是一些骗人的把戏。如果不是亲自到孔善人家为他儿媳妇诊治过,而且断定为胎位逆反,即使是华佗再世,也不能起死回生,那么,他说什么也不相信李仙姑有如此的本领,能够将孔家母子两命保全。
这一天,任济苍趁李仙姑外出,偷偷地来到她的家里,趴在门口的大樟树下,扒开浮土,拿起一块黑糊糊的草根一尝,禁不住连连点头,心里赞叹不已。嗣后,他就候在李仙姑的门前,等着她回来。李仙姑一回来,任济苍一反过去不屑一顾的态度,竟然跟在她身后走进她简陋的家,前倨后恭地执弟子礼,向她请教其中的奥妙。
李仙姑了解任济苍的人品,也不保留,向他和盘托出。任济苍一听,豁然开朗,才明白过去对他们有偏见。俗语说,偏方治大病,果真不假。原来巫医治病,并不全都是骗人,他们也是道中有道,与医道不同的是,他们是以药石为辅,攻心为上!就拿李仙姑巧救孔家母子这一医案来说,李仙姑恭喜他家文曲星降世,是为了宽慰他们,缓解现场紧张气氛。她炮制的灵符圣水,其实就是一碗凉水,喷在产妇的脸上,是为了刺激她重新振作精神。她请来猎人打铳,就是为了惊吓产妇,让她猛然间全身一紧,无意间一用力,就把婴儿生下来。后来,产妇昏迷,那是产后惊风,李仙姑唱的招魂曲,其实就是大别山中流传甚广的民谣《孤儿苦》,她是用如泣如诉的歌声和婴儿的啼哭声,把产妇唤醒过来。至于那树下的草根,那是她出门前早就准备好的一些通筋活络、止血化瘀的良药,目的是防止产妇产后血崩。
从此后,任济苍一碰到一些疑难杂症,不能药到病除,就主动上门向李仙姑请教,有时还请她一起会诊。这一下,李仙姑的名气更大了,就连蕲州城里那些原来不信她的高门大户,都把她奉为神明。
十几年后,李仙姑寿终正寝,这一年,那位大难不死的孔家儿孙,连登三甲,中了进士,他果不食言,真的在李仙姑家的原址上建了一座仙姑庙,来感念对他有救命之恩的李仙姑。
〔本刊责任编辑 君 早〕
〔原载《民间故事》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