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对独生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2008-12-29 00:00:00李士萍高爱华
中国市场 2008年14期


  摘要:研究高等师范学校独生大学生的人格问题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和特殊的教育意义。本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独生大学生人格的策略,以期为独生大学生的成才和高师院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师范学校;独生大学生;人格
  
  随着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在同龄群体中将逐渐成为强势群体,研究独生子女的人格问题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而研究高等师范学校独生大学生的人格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身人格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未来数以万计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到祖国建设大业的实现。笔者采用85项EPQ对某高等师范学校60名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独生大学生的性格相对较外向,具有好交际、热情、冲动等特征,非独生大学生更多地表现为内向,具有好静、稳重、不善言谈等特征;独生大学生精神质倾向相对较高(精神质并非暗指精神病,它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在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与别人不友好等特征方面较为突出,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人格特征,如喜欢做一些奇特的事情,且不顾危险等;独生大学生的掩饰相对较少,比较单纯、朴实,喜怒哀乐溢于言表,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感,在与人相处、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方面逊色于非独生大学生;独生子女人格因素的性别差异呈越来越小的趋势,女孩子不再以阴柔之美作为女性性格中突出的特征,男孩子的阳刚之气也尚需加强。
   虽不能断定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何者更适合当教师,但可以肯定地说,高等师范学校独生大学生普遍具有的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不善与人相处、不关心他人、缺乏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孤独、易冲动、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喜欢寻衅搅扰且不顾危险等人格特征是与教师职业格格不入的。所以,塑造具有人格魅力的师范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师范大学生,使其懂得怎样充实与发展自我,完善个性,健全人格,这不仅是独生大学生成才的内在要求,也是高师教育所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为此,笔者提一点粗浅建议。
  1.实施感恩教育,培养爱心。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近年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独生大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是在父母的溺爱和众星捧月下成长起来的,更多的是接受爱而很少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他们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漠然置之,又如何去爱未来的学生呢?而爱学生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关键所在,是教师成功的秘诀,所以,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尤为重要和刻不容缓。笔者曾在心理辅导课上通过学习“感恩的心”手语歌曲和举行以感恩为主题的手机短语大赛、利用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开展一些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大学生们懂得了感恩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和做人的基础,它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承担和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只有对家庭、他人和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才能学会做人,才能塑造完美人生,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2.实施挫折教育,培养恒心。独生大学生是在非常顺利和倍受宠爱的环境中长大的,生活条件优越,心理十分脆弱,缺乏吃苦耐劳和心理承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进入大学,自以为长大和成熟,其实不然,他们仍处于独立与依赖、自觉与盲目、幼稚与成熟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处于学习、理想、交往、恋爱、就业、考研等挫折的包围中。所以,高等师范学校要广泛开展挫折教育,通过辩论、演讲、征文、野营拉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锻炼学生化挫折为动力的能力,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遇到挫败不气馁的坚韧性格。同时,把挫折教育渗透于日常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一种制度,纳入到高校规范化管理中。
  3.实施责任教育,培养责任心。责任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负有责任。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培养自己的道德责任感的过程,包括对人类、对国家、对家庭、对自己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并推进健全社会的发展。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这一报告中,就确定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是使每个人承担起包括道德责任在内的一切责任; 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明确提出,高等教育首先要“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的公民”。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目前,独生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比较淡漠已是不争的事实,实施责任教育,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在具体方法上,实践性活动是世界各国学校德育的主要选择。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活动,亲身体验,自然而然的让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责任关系,体验各种社会角色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义务,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4.加强师范文化建设,培养自律意识和习惯。高等师范学校人才的培养不仅依赖于课堂知识的传授,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蕴含大学精神和师范特色的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丰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师范特色恰似无声课堂,对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具有朦胧、隐性的教化功能,良好的风气、秩序、优雅的环境、多彩的活动,不仅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灵性、拓展胸怀,而且能激发做教师的自豪感和职业意识,这种职业意识又促使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大学生严格自律,从心理上顺利“断奶”,形成独立、健全人格。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建立,教师教育机构向综合方向发展,一部分高等师范学校拓宽专业领域,向综合大学发展,还有一部分高等师范学校通过调整、合并,更名为综合院校,这就使体现了鲜明师范特色的、具有特有的文明特质的师范校园文化被弱化,甚至被吞噬,那些丰富的、无声的师范教育资源被冲淡,甚至被删除,这对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损失。
  5.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提升心理素质。目前,高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中涉及心理学的课程并不少。有的学校还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但对于独生大学生来说仍不尽人意,注重知识的讲授,缺乏相应的心理训练,与独生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也有一定距离,其实效大打折扣。笔者曾开设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包括自我认知训练、团队合作训练、挫折训练、人际交往和沟通训练、情绪管理训练、人格魅力训练等,深受大学生的欢迎,这些训练注重方法、技巧的操练,对促进大学生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提升人格魅力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李士萍廊坊师范学院
  高爱华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新华.大学生人格缺陷及其健全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7:69-71.
  [2]徐仁权,庄国波.独生子女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