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切实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并用其统领高校学生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探讨了高校学生工作在新形式下的新理念、新途径和新方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学生工作;与时俱进
一、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改革开放29年来的实践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因此,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所谓全面发展是指各方面都要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所谓协调发展,是指各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就是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二、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学生工作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学生工作,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工作途径和工作方法。以学生为本作为一种学生工作的理念它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观念上的人本化,坚持学生第一位,切实保障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二是学生工作的个性化,即能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三是在学生管理上的人性化,体现服务与关爱,使学生愉快合作、心情舒畅、健康成长。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途径和方法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当从时代的特点出发,深入学生教室、寝室,广泛参与学生活动,深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需,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各方面情况;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态,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所需,学生工作才能做到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二是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所谓理解学生,就是要做到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对学生的想法、看法予以理解,就是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宽容学生的个性张扬,宽容学生所犯下的某些错误。所谓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满足其被认可、受尊重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工作者只有充分地理解和信任学生,在诚挚而热情的关怀下提出严格要求,才能取得学生对自己的理解与信任,才能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调动学生自我规范与教育的主动性,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者的要求和引导,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学生工作者也只有充分地尊重学生,才会与学生有平等交流和沟通的平台,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生的内心,从而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关爱和关心学生,掌握学生工作的主动权。对学生付出慈父慈母般的爱、兄弟姐妹般的情永远是学生工作的第一大法宝。学生工作的对象是一群活生生的人,而情与爱,是人世间永恒的主题。因此,学生工作者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应十分重视情感的作用,切实做到“真情实意”和“循循善诱”,把学生工作做得有血有肉,以情感人。满怀慈母般的真爱、兄弟姐妹般的浓情去广泛地接触学生,和学生一起推心置腹地交谈,使学生感到同你在一起是可亲可敬的,学生才愿意和你接触、了解、交心、谈心,才会听你的教育与引导。只要让学生体会到教育者的关爱,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我们学生工作就取得了主动。四是热情服务和帮助学生。学生需要的满足来自于耐心细致、优质周到的服务。学生工作者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使学生管理工作体现出人情味。在管理工作中,如果教师只是把学生作为管理的对象,强调管住学生,让学生听话,实际上这是对学生人性的抹杀,容易使学生缺乏独立人格,盲目服从,或抗拒管理,出现极端,甚至造成学生的某些心理障碍。因此,学生工作者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将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健全素质教育、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维护学生权益及因材施教等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服务机制。五是科学地规范和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学生工作,就要求我们既要总揽学生工作的全局,统筹规划,又要着力加强两支队伍建设、抓好三项中心工作。高校学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非常广,因此,我们学生工作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清学生工作的基本思路,统筹规划各项学生工作;在此基础上,抓住事关全局的主要工作,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1.掌握主动,狠抓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配备足够数量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要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辅导员队伍,最为关键的是这支队伍要能够适应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能够胜任教育人、引导人、发展人、服务人的能力和水平。推进这一目标实现的途径,一是严格选拔条件。辅导员、班主任的选聘工作,必须坚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把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人员选聘到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中来。二是加强培养培训。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的培养工作,是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关键。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制定辅导员、班主任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三是科学评价、合理奖惩。要切实解决好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问题,根据辅导员岗位职责要求,进一步完善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要把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根据工作需要,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输送或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要完善辅导员、班主任的考核制度,定期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工作考核。考核结果要与职务应聘、奖惩、晋级等挂钩。高等学校要根据实际,将辅导员、班主任的岗位津贴等纳入学校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确保辅导员、班主任的实际收入与本校专任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相当。专职辅导员在职攻读学位和国内外业务进修,应纳入学校教师培训计划,享受学校有关鼓励政策。要创造条件鼓励并支持辅导员、班主任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探索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和办法。四是推进队伍建设的职业化、专业化。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2.抓住重点,做好三项中心工作。学生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学风建设及素质教育始终高校学生工作的中心工作及中心任务。唯物辩证法认为,要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事物便会沿着好的方向发展。因此,要做好学生工作,关键要抓实抓好学生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学风建设及素质教育这三项中心工作。
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加强与改进的辩证关系。我们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基本原则和积累的宝贵的工作经验,要继续坚持与发扬,同时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所创新,一是要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要坚持运用马克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当代中国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善于在平等讨论交流中沟通思想。二是要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性。一定要既讲道理,又办实事,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特别是注重解决好经济困难学生和心理问题学生的实际问题。三是要与学生管理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相融性。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寓教于知,寓教于乐,寓教于管理。四是要与创建良好的校园氛围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结合校园的学术活动、文化活动、电视广播、网络环境、周边社会环境等强化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作用,创建整体育人环境,借助环境氛围的渗透,实现各种教育力量的整合。五是要与科技发展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利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努力创建旗帜鲜明、健康向上的思想政治红色网站,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展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结合国内外大事开展时事教育。
学风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学习风气是一种无形力量,它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方式,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思想教育是优良学风建设的根本。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调动应成为学风建设的关键,这就需要从学生的思想工作入手。通过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果、增强成才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营造“勤学、会学、乐学”的良好氛围。(2)严格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种好的习惯,往往是成功的前提,而好习惯的养成又往往是在外力的约束下,通过一定的时间逐步形成的。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样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与管理。为此,必须加强制度建设,通过抓早晚自习、抓课堂出勤、抓考纪考风等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此作为优良学风建设的保障。(3)创建良好学习环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创建良好学习环境,就是要加大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力度,加强学校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就是要通过开展学术讲座、学生科研创新、学生党员、干部的“一助一”、优良学风班集体及优良学风寝室的创建、评优评奖树典型等活动,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郁的学习氛围。(4)抓考研、过级、考证促学风建设。笔者认为,积极动员、鼓励学生考研、过级、考证,形成浓郁的考研之风、过级之风、考证之风,有利于形成优良的学风。
3.加强学生素质教育。这里说的素质教育限定为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事实上,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早已成为高校的共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在的许多校园文化活动有一共同特点,那就是它需要参与者有相对特长,换句话,是有相对实力的“精英”,我们称之为少数“精英”参与的“精品”活动。此类活动,学生参与面窄,活动开展得再多,都是为数不多的“精英”在唱独角戏,而绝大多数同学只能做忠实的观众和听众,没有参与的机会,这样一来,长此以往,由于绝大多数同学没有机会直接参与锻炼,一方面其积极性将会受到严重挫伤,进而导致活动影响面小,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学生的整体素质难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为了克服当前高校学生活动存在的不足,应在开展“精品”活动的同时,开展人人参与的大众化素质训练活动,使之有机结合,相得益彰。(1)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为了有效的开展大众化素质训练活动,使此项活动的开展规范化、制度化,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为此,可以在校学生会设立一个专门机构,进而在各学院学生会设立相应机构专门负责大众化素质训练活动工作的开展。同时,各年级成立素质训练委员会,各班设一名素质训练委员,各班学习小组组长作为该小组素质训练活动的第一负责人成为素质训练小组组长。这样,至上而下建立职责分明,责任到人的管理机构。年级辅导员、班主任分别作为各年级各班大众化素质训练活动的指导教师。(2)大众化素质训练活动的主要内容及实施办法。大众化素质训练是以“三字一话”、试讲、演讲、辩论、应用写作为主要内容的训练。其目的是通过人人参与的日常训练,注重量的积累,着眼促成质的飞跃,使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逐步提高。具体实施办法如下:要求每位同学每周交一篇书法作品,此作品由班上素质训练委员带领素质训练小组组长进行批改并定期进行评比。目的是使学生在外界压力下有意识的进行三笔字的训练。以小组为单位,由素质训练委员监督,素质训练小组组长具体组织实施,大一开展破胆式“说和说”活动,说的内容不限,可以是朗诵,也可以是讲故事,目的在于让每位学生都有上台的机会,进而能在大众面前大胆开口说话。大二开展“预备式”的试讲活动,通过大一阶段四至五次登台锻炼后,大部分学生均有胆量上台了,在此基础上进入大二之后,便可开展以大学所学内容为试讲内容的试讲活动。一来锻炼学生口才,二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地学习与巩固,进而促进学风建设。有了这样的基础进入大三时,在师范专业学生中开展人人过关的以高中内容为试讲内容的试讲活动,此项活动应在教材教法教师地指导下进行;在非师范专业学生中开展人人上台演讲、人人参加辩论的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和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尽量使用普通话,以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进而逐步做到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读一本好书并写出读书笔记,每学年写一篇5000字以上的论文,人人必须会各种应用文写作。这项工作需年级辅导员具体落实并予以监督指导。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育德,王云江.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高校学生工作的理论与实践[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